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51.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村东头的桥(吴开岭) 的原始碼
←
村东头的桥(吴开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村东头的桥'''<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639672/pexels-photo-1263967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村东头的桥》'''是[[中国]]当代作家吴开岭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村东头的桥=== 我的家乡在[[高邮]],那里河多桥也多。 村东头的桥,位于河道转弯处,离我家只有两三户人家。桥有两座,一座是新桥,另一座是老桥。 村东头的桥,规模与长江大桥、黄河铁桥有天壤之别,更不能与河北的赵州桥比历史悠久,它只是农村最普通的桥,普通的连名字都没有的桥。但我每次回老家,却总爱看看村东头的桥,尤其是那座老桥。 春去冬来,勤劳的家乡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乡村。村里不但普及了水泥路,而且还在村东头又修建了一座新桥。新桥是一座既结实,又很美观的桥。桥身横跨南北,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下呈半月型,桥面两侧有栏杆相护,两头连接着宽阔的水泥路。巧合的是,新桥竣工的时候,我正好在老家帮母亲重建老宅。老家又多了一座新桥,又多了一些宽阔的水泥路,我比自家盖新房还要高兴!那段时间,我时常站在新桥边,听桥下流水声,看过往的行人和车辆,与干完农活回家路过的乡邻们打招呼。凝望新桥,手抚栏杆,我想起了[[刘禹锡]]在《杂曲歌辞·竹枝》中的诗句: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我又想,路宽桥通,不正是村民所盼吗? 新桥修建了,老桥的作用变小了,走的人也少了。如果把桥比成人,新桥是正值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那么老桥就应该是一位饱受岁月洗礼的[[耄耋老人]]。老桥修建于三十多年前,取代了用树棍绑扎而成的危桥。桥身横跨东西,桥墩是由瓦匠用青砖砌就;十几位壮劳力站在脚手架上,抬着水泥浇筑的横梁,放置在桥墩上面;桥面是水泥板铺就,宽约两米多,可供自行车和拖拉机行走。这就是老桥!今天看来,老桥是一座很简陋的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一座先进的桥!有一副写桥的对联: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用在此处,虽很夸张,但却写出了老桥的贡献之一。老桥的河东,大约两里处,有一个叫吴堡的集镇。集镇远近闻名,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集镇上既有“公”字头的中学、医院、供销社、粮站,信用社等单位,还有“私”字头的杂货店、熟食店、理发店、皮匠店等商铺。集镇隔五天赶一次集,是人山人海,既有做生意的商贩,也有从附近前来赶集的村民。时至今日,赶集时的盛况,仍就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村里修建老桥时,我还年幼。奶奶经常带我去看修桥,她指着老桥的桥东告诉我:“一河之隔的吴堡集镇,是我们家祖居之地。你曾祖父在世的时候,为了方便种地,便带着你爷爷这一代搬到了河西居住。那时的交通条件很差,河上面没有一座好桥。为了过河,在河的两岸担上一棵大树,再放两根竹竿,就当桥用了。乡邻们去河东,就扶着竹竿过独木桥,或者绕行走冤枉路。你曾祖父不忍心见乡邻们过河难,便卖了自家粮食,出资修了一座结实的木桥。桥修好后,方便了乡邻,也感动了菩萨。菩萨保佑我们家……”本以为奶奶只是随口讲了个故事,但却被邻居杨奶奶证实了。杨奶奶家有一片竹林,我常去与她的孙子在竹林玩耍。杨奶奶是位[[吃斋念佛]],劝人行善,烧高香的善人。她多次告诉我,我的曾祖父卖粮修桥的善举。听的次数多了,我便记住了曾祖父卖粮修桥的事情了。奶奶没有念过书,但老人家却在告诉我,修桥铺路乃善举,行善积德是家风。 老桥修好后,孩子们格外开心,又多了一处乐园。孩子们在桥上掼纸炮、跳格子、[[跳绳]],做着各种游戏,享受着幸福的童年。夏季,晒得像黑炭一样的男孩子们,赤裸着上身,穿着小裤头,站在桥上,纵身跳向河里。孩子们水性好,也野得很,互相不服气,比谁跳的远、游的远。而跳的远、游的远的孩子就是大英雄。傍晚,孩子们早早将桥面冲洗干净,铺上几条破凉席,等待夜晚的到来。夜晚来临后,村东头的桥上微风拂面,凉爽传来,村民们尽情享受着农家人的那份难得惬意!疯了一天的孩子们,带一把芭蕉扇,在凉席上或坐或躺纳凉避暑;劳累一天的大人们,也带上小凳,坐在一起,聊聊地里的活儿,讨论着自家的收成;老人们感兴趣的莫过于“谁家有女初长成”?有了热心的月老们,桥上肯定有“[[鹊桥相会]]”的故事吧! 1988年,我小学毕业后,在桥东吴堡集镇的中学读初中。我是走读生,要上晚自习,村东头的桥是必经之路。老师们基本出自农村,知道供孩子读书不容易,经常会在晚自习的时候,加班给学生讲课、解难,答疑。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还有人说老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认为老师就是村东头的桥,是一座将孩子们送到对岸的路上,看着他们前行的桥。有一次晚自习,下着小雨,老师讲课耽误了时间。放学后,突然下起了大雨,还夹带着雷电。与我同路的学生们,已经离开学校了。我打着油布伞,穿着雨靴,踩着泥泞的乡间土路,独自往家赶去。小孩子胆小,一路上既怕狗,又怕鬼。真是想什么,就来什么。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一道雷电闪过,路边的一座新坟出现在我的眼前。刹那间,我感觉到头皮发麻,浑身凉飕飕的,下意识地拔脚狂奔,始终感觉到身后有“人”撵着我。在我惊魂未定,泪水欲出之际,猛然看见了村东头的桥。见到了桥,我宛如见到了盼我放学归来的家人。踩到了坚实的桥面上,我似乎已踏进了家门,风雨被挡在了屋外,屋里有明灯,桌上有热饭。到家了,还用害怕吗?刹那间,我狂跳的心,竟然奇迹般地平静了下来。村东头的桥,像亲人一样陪伴我念完了中学。 1991年夏季,天降暴雨。一场特大[[洪涝]]灾害,几乎淹没了我的家乡。放眼看去,到处是水的世界,村里裸露在外面的除了树木,就是房屋。那天早晨,父亲和母亲商量,担心村里水势控制不住,准备托人带我去山东避一避。那天上午,我和我的家人都沉浸在忐忑不安中。下午,父亲抗洪回来告诉我们,村里的壮劳力站在村东头的桥上,在桥前锯树打桩,用化肥袋装土,建坝截流,控制住了水位。不久,由于村民们众志成城,抗洪取得了关键性胜利,水位降了下去。现在想来 ,村里抗洪取得胜利,除了感叹人力胜天外,就是庆幸村东头有一座桥。如果没有这座桥,壮劳力们就无处落脚。没法借力,何谈建坝截流?村东头的桥,既保护了我的家园,也避免了我颠沛流离。 二十多年前,我从村东头的桥上走了出去,稳稳当当地愈走愈远。但无论我走到哪里,走了多远,我都会忆起村东头的桥。如今,村东头的桥已经老了,桥面上已不见昔日的平整,桥梁上已有深褐色斑点,桥墩上则爬满了绿[[青苔]]。但所幸村东头还有一座新桥,新桥却也是一座好桥。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吴开岭,江苏高邮人,大学本科学历,转业军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村东头的桥(吴开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