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97.1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瑞清 的原始碼
←
李瑞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李瑞清1.jpg|缩略图|李瑞清]] '''李瑞清'''(1867年-1920年)[[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人,后隱居[[上海]],自署清道人,鬻書畫,書名大震。有“南曾(農髯)北李”之稱。[[張大千]]、[[呂鳳子]]、[[胡小石]]出其門下<ref>{{Cite web |url =http://jx.people.com.cn/BIG5/n/2015/0120/c355202-23621421.html| title =沙孟海:李瑞清書法澀得過分(圖)}}</ref>。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二年出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49年更名南京大学)监督。[[辛亥革命]]爆发后,离开[[南京]]学堂,移居[[上海]]。民国九年八月初一逝世,遗体葬于南京牛首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李瑞清 出生日期 1867年 逝世日期 1920年 职业 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 主要成就 两江师范学堂校长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 =人物简介= [[File:李瑞清.jpg|缩略图|李瑞清 隸書 釋文:濁酒聊自適,取琴為我彈。]] 李瑞清(1867年-1920年),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谥号文洁。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书画界名声显赫,书法自称北宗,与[[曾熙]]的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与[[吴昌硕]]、曾熙、[[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李瑞清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李必昌,字慕莲,号益生,又称荣禄公,在湖南为官三十年,曾任长沙司马摄武陵县令,李瑞清从小在长沙生活,"少治《公羊》学,为文学司马迁、范蔚宗,诗宗汉魏古直苍凉……";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乾隆、道光时期著名书法家、鉴赏家兼收藏家,其叔祖李联琇(李宗瀚之子)是清咸丰年间进士、国子祭酒、国史总纂,钟山山长。 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参加乡试,因不合乡籍被注销。1893年回原籍参加江西乡试中举,1894年中进士(另说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5-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1949年更名南京16大学 )监督,即校长,1906年正式上任。 并一度被委任为江宁布政使、学部侍郎,官居二品。晚年寓沪。去世后,南高师校长江谦为褒扬李瑞清的功绩,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并悬柳诒徵手书李瑞清所定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20年在南京市病逝,葬于牛首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表彰其办校功绩,特建亭于校园,曰"梅庵"。后来,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书画家、教育家,将其生前住过的"府前街"改名"梅庵路"( 今抚州区羊城路)。 1915年秋,曾熙到上海探望老友李瑞清,为其挽留,从此曾定居上海鬻画。曾熙能诗、工书、善画,与李瑞清并称"南曾北李"[5],名噪一时。著述有《左氏问难》、《春秋大事表》、《历代帝王年表》、《和陶诗》、及书画录多卷。晚年喜作泼墨山水、墨梅,倡"书画同源"之说,与黄宾虹、吴昌硕、曾熙齐名[5]。 1919年,张大千从日本回到上海,拜曾熙为师,为张大千一生中得益最多的恩师[5]。据张母生张时梦意给张取名爰,号季爰,潜心教授。中途张因未婚妻病逝,万念俱灰,到宁波皈依佛门。曾熙细心开导,带到黄山看枕石云烟[6]。后经曾熙介绍,又拜李瑞清为师[5]。 =学堂监督=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园北园两江路畔,有校碑"两江师范学堂"六个字,为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时书写,属魏碑体,字体遒劲有力,笔画沉着厚重,现已历经风雨105年 。 南京大学鼓楼石碑 李瑞清出身于书香门第,1894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6-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他上任后,提高师资水准,广延名师;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添置设备,增设科目,开办"公共科"、"分类科";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声誉卓著,学生成绩为江南各高校之冠。名师汇集,著名学者如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松本孝次郎皆执教于此。并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专家,如生物学家秉志、教育学家廖世承、戏曲史家陈中凡、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等 。 李瑞清的办学理念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两江师范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 1912年,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校时,见有些学生生活贫困,心中十分痛苦,随即卖去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贫穷的学生,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李瑞清晚年寓沪,1920年病逝,因对南京感情深厚,遵其"归葬金陵"的遗言,弟子胡小石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抗战后几经战乱,李墓已非常破败,墓碑也散落在外。后来,江宁区一生产队长程吉富发现后,将散落在外的墓碑和碑前的香炉拾回家,为了防止别人将其拿走,细心的他还把墓碑字朝下地摆放。 2002年初,程吉富将原碑无偿地捐献给南京大学档案馆,原碑已根据文物维修的惯例放置在了墓区内。 同时,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倡议重新修复李瑞清墓。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央大学教授柳诒徵之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曾符看到墓地甚简陋后也致信媒体,呼吁江宁区借建设之契机将李瑞清先生墓一并修缮,再现南京城外"春游牛首"之盛景。后在南京市文物局局的指导和江宁区文化局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学投资和设计,经江宁区文化局具体组织施工,焕然一新的李瑞清先生墓终于在2002年4月正式竣工揭碑,使世人藉以表达对李瑞清先生等前辈先贤奠定、拓展学校基业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南大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更好地继承优良传统并努力使之发扬光大的坚定信念。 2002年4月29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书法家、南京大学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墓修竣揭碑仪式在南京江宁牛首山举行。 =人物生平= 两江师范学堂应运而生于图强思变的清末中国。1901年,经刘坤一和张之洞联奏,清朝酝酿新学制,翌年颁布壬寅学制,再一年颁布癸卯学制,之后开始实施。此间前后,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先后担任两江总督,基于落后的中国亟需培养近代人才,与东南名儒张謇、缪筱珊、罗振玉等人筹划"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1902年,新学承替,以哺育文明的师范学堂取代旧式江宁府学,在明朝-国子监旧址建立三江优级师范学堂,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嚆矢",以两江三省之财力,由先后任学堂总稽查的缪荃孙、方履中、陈三立负责筹建。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成立,次年开学,学制分为一年最速成科、二年速成科、三年本科和四年高等师范本科。学科设有理化科、农学博物科、历史舆地科和手工图画科,讲授史地、文学、算学、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农学、图画、教育学等课程。杨觐圭、刘世珩、徐乃昌先后任学堂监督。"三江"出处,一曰禹分九州,"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三江"即寓"东南"之意;又曰两江总督府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安徽曾属江南省,"三江"即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之简称。时学堂名称意义不清,因省界等诸多问题常生纠纷,遂于1906年易名两江师范学堂,生源同前,主要来自江南地区,即两江总督府所辖江苏(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 李瑞清上任后,大力改革,使两江师范成东南一大学府。针对东南地区急需任课师资的实际 李瑞清画作 ,在学堂增设选科、补习科,附设中小学校。创办短期的留学预备学堂,输送了一批青年学生去美国深造。提倡国学、科学、艺术不遗余力。改博物科为农业博物科,购置农田耕牛供学生实习之用。亲赴东瀛,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创设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有关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增设音乐科,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门下。,著名学者如王伯沆、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钟钟山、松本孝次郎皆执教于此。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如生物学家秉志、教育学家廖世承、戏曲史家陈中凡、艺术教育家吕凤子。自勉"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匡时而振俗",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为近代南京大学大学品风之雏形。 1912年,两江师范学堂蒸蒸日上之时,辛亥革命爆发,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两江师范陷于停办,直到1914年,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开学,才复续学;再后1921年改建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易名南京大学,学脉循时承传。南京高师(今南京大学)校长江谦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现为东南大学本部校园内),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以志怀念。梅庵处,以"梅庵琴派"闻名海内外。清廷逊位,李瑞清持清朝命臣忠节,坚不为民国任职,此后以遗老自居,自称清道人,久寓上海。一九二零年八月初一逝世,享年54岁。逝世后,挚友曾熙、弟子胡小石共理丧事,将其遗体葬于南京南郊牛首山梅岭罗汉泉,在墓旁植梅花300株,筑室数间,题名"玉梅花庵",以志其号。 =代表作品= 遗著有《围城记》;经门人整理遗稿,193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清道人遗卷》,共计文、诗、跋、书论四卷。 ==书法== 李瑞清 李瑞清通诗、书、画,尤精书法。自幼钻研六书,学习书法,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为一代书法宗师,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李派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为薪火相传的金石书派。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自其门下。 ==绘画==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擅丹青,山水、人物、花卉,绘画涉猎广泛。山水师法原济、八大山人,花卉宗恽南田。所绘松石、花卉意境独特,尤擅画佛。 ==贡献== 李瑞清扇面 辛亥革命时,瑞清一度代布政使职。南京光复之日,不仅不潜遁,且"封藩库,积金数十万",由南京政府接收。嗣后,弃官寓居上海,家境贫寒,老弱数十口仰其供食,经常断炊,乃卖书画以自给,以免口腹累人。海内外闻知,求其书画者,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日本书道界人士竞渡海东来,争相购置。就是在今天,他的书法作品也印成字贴出版。 李瑞清还善诗能文,他的诗词古直苍凉,大有曹孟德遗风,尤以绝句为胜,写得凄艳动人。《清史稿》称:"瑞清诗宗汉、魏,下涉陶、谢。"在清光绪、宣统年间的古典诗坛上,他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诗人,曾被汪国垣在《光(绪)宣(统)诗坛点将录》中封为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陈可毅曾作诗称赞他道:"来往金陵又几时,久闻人说李梅痴。过江名士知多少,争诵临川古体诗。"可见他的诗词影响不小。其为文,学庄子及太史公司马迁,记事状物,简洁生动,并能"发抒胸臆,有所刺讽狎侮,颇以寄奇恢诡之趣相合",亦有大 李瑞清书法作品 家风度。此外,李瑞清亦精文字学、金石考据、书画鉴别。他提出的"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辨析金文书法流派的方法,颇具科学道理,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艺术大师。 李瑞清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天下。著名学者秉忠、胡小石,国画大师张大千,美术教育家吕凤子以及抚州书法家李仲乾、何砚青、黄鸿图等,均出其门下。 李瑞清在政治上,思想保守,愚忠清室。辛亥革命后,不当民国官,不写"民国"二字,不剪辫子,自号"清道人"。1917年张勋复辟时,又一度出任学部左侍郎,但这些与其在书法、绘画、教育等方面成就以及清廉自持、一介不取的清高品格相比,瑕不掩瑜。1920年,李瑞清卒于南京。挚友曾熙,学生胡小石等葬其于金陵牛首山,并在雪梅岭之罗汉泉旁边筑一梅花庵以纪念他。南京大学为表彰其在两江师范学堂办学功绩,特建亭于校园,曰"梅奄"。其门人并将他的诗文收集,编成《清道人遗集》、《清道人遗集轶稿》等书行世。至今在抚州市城区北面,仍有一绿树成荫、幽雅宁静的街道,原名府前街,李瑞清曾居住于此。民国21年(1932年),为纪念李瑞清在教育、书画上的贡献,将此街扩宽后改名"梅庵路"。1980年地名普查后,始改名"羊城路"。但至今很多人仍记得"梅庵路"路名。 ==《清史稿》记载== 李瑞清,字梅盦,临川人。光绪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改道员,分江苏,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宣统三年,武昌乱起,江宁新军亦变,合浙军攻城。官吏潜遁,瑞清独留不去,仍日率诸生上课如常。布政使樊增祥弃职走,以瑞清代之。急购米三十万斛饷官军,助城守,设平粜局,赈难民。城陷,瑞清衣冠坐堂皇,矢死不少屈。民军不忍加害,纵之行。乃封藩库,以钥与籍嘱之士绅,积金尚数十万也。自是为道士装,隐沪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鬻书画以自活。瑞清诗宗汉、魏,下涉陶、谢。书各体皆备,尤好篆隶。尝谓作篆必目无二李,神游三代乃佳。丁巳复辟,授学部侍郎。又三年卒,谥文洁。 ==參考資料== [[Category:文學人物]] [[Category:藝術家]] [[Category:中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瑞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