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8.201.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曾伯 的原始碼
←
李曾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曾伯 | 字 = 长孺 | 号 = 可斋 | 图像 = [[File:U=3189786682,4038940314&fm=173&app=25&f=JPEG.jpg|缩略图|center|[https://f11.baidu.com/it/u=3189786682,4038940314&fm=173&app=25&f=JPEG?w=500&h=568&s=7BAC30620B8476C01C7890CE010080A0&access=215967316 原图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5584197177544804 来自百度]]] | 图像说明 = |center | 出生日期 = 1198年 | 出生地点 = 中国河南 | 逝世日期 = 1268年 | 国籍 = 中国 | 朝代 = 南宋 | 职业 = 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 | 知名作品 = 《可斋杂稿》<br> 大时代 <br> 万家传说 <br> 家有娇妻 }}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big>'''李曾伯'''</big>(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p><p style="text-indent:2em;">李曾伯早年通判濠州,历任军器监主簿、淮西总领、太府少卿等职。淳祐二年(1242年),出任淮东制置使、知扬州。淳祐四年(1244年),兼淮西制置使。后遭弹劾而落职奉祠。淳祐九年(1249年),出为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次年,转为京湖制置使,加龙图阁学士。其后加授四川宣抚使,赐同进士出身。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节制广南等。[[蒙古]]大将兀良合台进攻静江时,李曾伯挫其前锋,对峙两旬后,蒙军退入湖南。因得罪权相贾似道而被撤职。景定五年(1264年),起复为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次年再遭论劾,被褫职。 咸淳四年(1268年),李曾伯去世。德祐元年(1275年),追复原职。李曾伯有“知兵”之名,所到之处皆有治绩,为南宋名臣。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p> ==人物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big>'''早年经历'''</big></p><p style="text-indent:2em;">李曾伯生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早年通判濠州,改任军器监主簿,添差通判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司主管机宜文字。再调为度支郎官,改授左司郎官、淮西总领,不久后再次调为右司郎官,太府少卿兼左司郎官,又兼敕令所删修官等职。</p> ==制置淮扬== <p style="text-indent:2em;">淳佑二年(1242年),李曾伯改任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知扬州。</p><p style="text-indent:2em;">淳佑四年(1244年),兼任淮西制置使,并获便宜处置军事之权。 李曾伯向朝廷奏陈三事:</p><p style="text-indent:2em;">答天心:答覆上天旨意;</p><p style="text-indent:2em;">重地势:注意利用地形;</p><p style="text-indent:2em;">协人谋:协和人的谋划。</p><p style="text-indent:2em;">他随后又进言:“边境的粮饷重在广积,将领的人选贵在平时的储备,赏赐不能不分明,士兵不能不抚恤。”他又逐条上奏:"淮河上水军驻扎的地方应当警戒,湖面险要的地方应当整治。"朝廷加授李曾伯为华文阁待制,又加宝章阁直学士,升为权任兵部尚书。</p><p style="text-indent:2em;">淳佑六年(1246年)正月初一,天生异象(出现日食)。李曾伯响应朝廷诏书,历数前朝因发生天象而加强边备、访求将帅,请求让自己早卸重任,辞官归乡。他还请朝廷修缮泗州西城。朝廷加李曾伯为焕章阁学士,但因谏官争相劾奏,李曾伯被落职予祠官。</p> ==历官三边== <p style="text-indent:2em;">淳佑九年(1249年),李曾伯以旧职出为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他疏奏五件关于边防的事宜。</p><p style="text-indent:2em;">淳佑十年(1250年),加官徽猷阁学士,转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兼湖广总领、京湖屯田使等职,再进官龙图阁学士。李曾伯上疏说:“襄阳刚刚收复不久,城池虽经修缮,但耕田还未开垦;房屋虽经初建,但街道还未修通。请求免除襄阳三年的租赋。”朝廷下诏同意。</p><p style="text-indent:2em;">宝佑元年(1253年),加端明殿学士兼夔路策应大使。</p><p style="text-indent:2em;">宝佑二年(1254年),进官资政殿学士、制置四川边面,特赐与执政官相同的待遇。旋即加授四川宣抚使,特赐同进士出身。朝廷召他入朝觐见,加授资政殿大学士,改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李曾伯力辞任命,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提举洞霄宫。 累官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兼任广南制置使、知静江府。</p><p style="text-indent:2em;">宝佑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259年1月21日),李曾伯受命全面维修静江府城。</p> ==守备静江== <p style="text-indent:2em;">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二十二日(10月10日),蒙古大将兀良合台率步骑一万三千人挺进静江城下,李曾伯所部六万挫其前锋。两军相持两旬,蒙军退入湖南。 同年,在任上进位观文殿学士。在贾似道授意下,又遭谏议大夫沈炎等人弹劾,于景定元年(1260年)五月初五日被撤职。</p><p style="text-indent:2em;">景定五年(1264年),朝廷起复李曾伯为沿海制置使、知庆元府。</p> ==褫职与去世== <p style="text-indent:2em;">咸淳元年(1265年),再遭殿中侍御史陈宗礼论劾,被褫职。</p><p style="text-indent:2em;">咸淳四年(1268年),李曾伯去世。</p><p style="text-indent:2em;">咸淳五年(1269年),李曾伯之子李杓将他的作品刊行于世。</p><p style="text-indent:2em;">德佑元年(1275年),宋恭帝追复李曾伯原有官职。</p> ==文学成就==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曾伯集中有诗、词、文。文多为奏疏表状之类。诗没有显著特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于词。</p><p style="text-indent:2em;">李曾伯的词现存二百余首,其中长调占绝大多数。李曾伯是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自言"要流芳相期千载,肯区区徒恋片时欢?"所以他的词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而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他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词的风格和内容也多有与稼轩相似之处。如《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概括了可斋(李曾伯号)词的特点。但因不讲含蓄和议论过多,其作品中有些篇章流于粗豪,显得枯燥,形象性较差。</p> ==主要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曾伯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八卷,续稿后十二卷,并见于《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后人合名《可斋类稿》,内有词七卷。</p><p style="text-indent:2em;">《水龙吟·甲申潼川玩月》《水龙吟·甲午寿尤制使》《水龙吟·己亥寿史督相》《水龙吟·庚子寿史丞相》《水龙吟·寿游参政》《水龙吟·丁未约诸叔父玩月》《水龙吟·丁未约诸叔父玩月,期而不至,时适台论》《水龙吟·和韵》《水龙吟·和韵》《水龙吟·戊申寿八窗叔》《水龙吟·己酉寿广西丰宪》《水龙吟·和丰宪题林路铃梅轴韵》《水龙吟·辛亥和吴制参赋雪韵》《水龙吟·乘雪登仲宣楼,和前韵》《水龙吟·席间诸公有赋,再和》《醉蓬莱·丁酉春题江州琵琶亭,时自兵间还幕,有焚舟之惊》《醉蓬莱·戊子为亲庭寿,时方出蜀》《醉蓬莱·乙酉寿蜀帅》《醉蓬莱·丁亥寿蜀帅》《醉蓬莱·代寿昌州守叔祖》《醉蓬莱·寿别制垣》《醉蓬莱·丙午寿八窗叔》《醉蓬莱·庚戌寿章仓》《六州歌头·和陈次贾韵饯其行》《摸鱼儿·和陈次贾仲宣楼韵》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尤焴:可斋李公早以功业自许,而诗文操笔立就,精妙帖妥,夐出时流。余曩与朝夕,每叹其得于天者厚,一别将二纪,而公功业赫奕于时。……功业、文章难两全久矣,而公之志欲兼之。顾今边事孔棘,公以一身横当荆蜀之冲,屹然如长城万里。上之倚公,不啻韩、范,岂当复与书生文士校短长于绳尺间哉? (《可斋杂稿·序》)</p><p style="text-indent:2em;">脱脱:李曾伯之治边,短于才者也。 (《宋史》)</p><p style="text-indent:2em;">纪昀:而曾伯则能以事功显。由著作郎两分漕节,七开大阃。通知兵事,所至皆有实绩。后官至观文殿学士,为南渡以后名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p> ==亲属成员== <p style="text-indent:2em;">先祖:李邦彦,原名李彦,字士美,北宋末年太宰,因罪贬死桂州。</p> ==史料记载== <p style="text-indent:2em;">《宋史·卷四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九》</p> [[Category:中國古代人物]] [[Category:文化藝術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李曾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