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24.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李帆 的原始碼
←
李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李帆</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250/20220512132351-1425723338_jpeg_600_400_24861.jpg/3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v99945454.htm?fromTitle=%E6%9D%8E%E5%B8%86%EF%BC%88%E5%8C%97%E4%BA%AC%E5%B8%88%E8%8C%83%E5%A4%A7%E5%AD%A6%E5%8E%86%E5%8F%B2%E5%AD%A6%E9%99%A2%E5%89%AF%E9%99%A2%E9%95%BF%E3%80%81%E6%95%99%E6%8E%88%EF%BC%89&ch=frombaikevr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李帆''',男,1961年9月生,[[辽宁]][[抚顺]]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f>[http://lsxy.henu.edu.cn/info/1193/10051.htm 李帆教授在历史文化学院做讲座 ],河南大学, 2023-05-27</ref>、副院长。《史学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ref>[http://rw.zjnu.edu.cn/2021/1220/c2064a383078/page.htm 李帆:学术论争中的史家情怀 ],浙江师范大学, 2021-12-20</ref> 出生地点----辽宁抚顺 出生日期----1961年9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获历史学学士与[[硕士]]学位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北京大学]] ==人物简介== 1983和1986年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历史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86年至1996 年在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1994年出任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是[[刘桂生]]教授。1999年7月至 2001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联系导师是龚书铎教授。2001年7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任教。 曾于2002年下半年出任德国埃尔兰根 - 纽伦堡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 2004年5月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出席以"中国与世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840-2000 )" 为主题的国际汉学大会,发表学术演讲 "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Belonging: the Case of Liu Shipei's Western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ace and Civilization " ; 2004年6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出席关于"香港史家与史学"的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演讲"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念"; 2006年6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出席"东亚历史的再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演讲" Reinterpreting Late Qing History in Historical Movies and TV Dramas: the Case of the 1898 Reform " ; 2006年10月赴韩国汉城,出席安重根事业纪念会与高丽大学主办之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演讲"论安重根义举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及对中国的影响"。 1985年至今,共出版以《刘师培与中西学术 》、《中国学术:古典与现代之间》、《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清代理学史》(中卷)等为代表的专著6部,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文献》、《大陆杂志》(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多次获各类科研成果奖。 ==论文发表== 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吉林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晚年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史学,《史学月刊》,1997年第1期. 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美国中国学的新探索: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清末民初学术史勃兴潮流述论,《吉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清季学术新潮流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 清代朴学重镇:"扬州学派",《文史知识》,2000年第12期. 刘师培论先秦学术,《长白学刊》,2000年第3期 . 刘师培论清代学术,《明清论丛》第2辑,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陈独秀与刘师培,《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刘申叔先生遗书》编误举例,《文献》,2001年第1期 . 论刘师培学术史研究的地位与特色 ,《大陆杂志》,(台湾)第102卷第6期,2001年6月. 仪征刘氏学术述略,《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第256期,2001年7月. 刘师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歧路彷徨:也谈刘师培的政治选择 ,《文史知识》,2002年第6期. 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光明日报》,2002年8月6日. 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戴震,《史学论衡》,(庆祝北师大百周年校庆历史系论文集),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 简论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嬗变,《历史教学》,2003 年第11期 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戴震 ,《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第287期,2004年11月. 中国古典学术向现代的迈进:严复、刘师培吸纳西学之比较, 《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 .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中国与世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1840-2000)--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维也纳大学举行,《世界汉学》第3期, 2005年4月. 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念,《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民族主义与国际认同之间:以刘师培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为例,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关于民族精神研究的两点思考,《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 . 科举考试与清代中期的理学,《长白学刊》,2006年第5期. 姚鼐学术思想述论,《福建论坛》,2006年第10期 . 李绂与陆王心学,《清史研究》,2006年第4期 . 章太炎论清代学术,《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 从"仁"和"性命"之解说看阮元的理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 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 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史学集刊》,2008年第1期 . 人种与文明:拉克伯里学说传入中国后的若干问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 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华夷之辨"的交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 略论清代中期的理学,《明清论丛》第9辑,2009年8月. 刘师培对康有为变法理论的经学驳难,《晋阳学刊》,2010年第4期 . 关于清代畿辅地区内务府纳粮庄的若干问题,《满族研究》,1994年第4期 . 清代畿辅皇庄的经营与管理,《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 论清代畿辅皇庄,《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1期. 评《中国东北农业史》,《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代表性著作== 《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 《中国学术:古典与现代之间--以近代学术史和刘师培研究为中心》,韩国新星出版社,2004年出版 .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 《清代理学史》(中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 《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10日,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公示名单<ref>[https://m.gerenjianli.com/Mingren/76/ll2ptd8r9k.html 李帆(北师大教授) ],名人简历网</ref>。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历史学家]]
返回「
李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