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88.1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會津若松城 的原始碼
←
會津若松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會津若松城''' </p> |- |<center><img src="https://kotobank.jp/image/dictionary/nipponica/media/8130602401241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kotobank.jp/word/%E8%8B%A5%E6%9D%BE%E5%9F%8E-180408 圖片來自kotobank] </small> |} '''會津若松城''',為一座位於[[日本]][[福島縣]][[會津若松市]]追手町內的城郭。會津若松城亦名「'''鶴城'''」(鶴ヶ城),歷史文獻中亦名為「黑川城」及「會津城」。在日本,一般稱之為「會津若松城」,而國家指定的古跡名稱為「若松城」。 == 歷史 == === 天正18年以前 === 原來在會津地區有個規模不大的「東黑川館」,由於會津是[[ 蘆名氏]]的領地,蘆名氏發展到至徳元年(1384年)的時候、第七代大名[[蘆名直盛]]將它擴大維修,興建一座新的黑川城(くろかわじょう)。 [[天正]]<ref>[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5858 天正],thenewslens</ref> 十七年(1589年),由於蘆名氏長期以來與伊達氏屢有衝突,為了爭奪會津地區,蘆名氏無視豐臣秀吉的「惣無事令」調停政策(豐臣政權於天正15年12月;西元1587年發布於關東和奥羽等地方,規定大名藩主不得私鬥或興兵攻伐彼此),結果[[蘆名義廣]]在[[摺上原之戰]](摺上原の戦い)敗於[[伊達政宗]],只好逃往[[常陸國]](今天的[[茨城縣]]),因此黑川城易手,由伊達政宗進駐。 天正18年(1590年),豐臣秀吉出兵後北條氏小田原城,並下令伊達氏派兵協助。由於政宗在戰前欺騙了秀吉,並且遲遲沒有作出決定,幸而在[[片倉景綱]](片倉小十郎)提醒下,部隊最後還是出發。秀吉因此打算將他處死,於是政宗將其部隊全身白色裝束上陣,以表示忠誠。戰後由於出兵有功,所以伊達家能保持原有的領地,但是秀吉也以「違反[[惣無事令]]」為由,以及推行[[奥州仕置]]的政策,沒收了政宗在會津一帶的領地,也包括黑川城。從此黑川城則交由[[蒲生氏鄉]]支配。 === 蒲生時代 === 在[[小田原征伐]](天正18年;1590年2月~7月)後,蒲生氏郷被秀吉改封到黑川四十二萬石(進行檢地後,又增加到九十二萬)。其後氏鄉於文禄元年(1592年)將所居的黑川城擴建,包括對城墎進行改造,將內町(民宅)進行整備並改名為'''會津若松城'''。此外氏鄉大力發展會津若松城,建立樂市,為日後的會津藩建立了基礎。 [[文禄]]2年(1593年),一座望楼型七層結構(五重五層,包括地下二層)的[[天守]]竣工,被命名為「'''鶴城'''」(鶴ヶ城)。然而在慶長3年(1598年),氏郷之子蒲生秀行發生氏族中的騒動,結果被消減俸祿(從92萬石銳減到18萬石),還被遷移到[[下野国]][[宇都宮]](今天的[[群馬縣]][[桐生市]])。 於是若松城又易主,城主變成[[五大老]]之一,領有會津120萬石俸祿的[[上杉景勝]]。由於在[[關原之戰]]中,景勝歸屬於西軍,與伊達氏以及最上氏交戰。西軍敗北後,俸祿被銳減為30萬石,並且被遷移到米澤城,成為[[米澤藩]](今[[山形縣]][[米澤市]])初代籓主。 [[慶長]]6年(1601年),蒲生秀行又踏入睽違已久的若松城。這一番回歸是因為秀行在關原之戰中,支持德川家康的關係。[[寬永]]4年(1627年)2月19日,秀行的嫡長男忠郷英年早逝,享年26歲。然而不論是忠鄉,還是嫡次男忠知都發生無嗣子可傳家的情形(忠知有七個女兒卻無子),因此忠知被幕府裁定移封到[[伊予国]]松山(今天[[愛媛縣]][[松山市]]),俸祿也從会津60萬石銳減成松山24萬石。 若松城只有再一次易主。 === 加藤時代 === 新的城主名為[[加藤嘉明]],是從松山移封過來的關原會戰有功大名。由於慶長16年8月21日(1611年9月27日)發生了震度高達六級的[[会津地震|会津地震]],原來的天守傾杞,於是嘉明的兒子[[加藤明成]]重新修建,改為今日所見的層塔型天守。儘管明成有魄力,或許有建築上的天份,但是他也是個相當糟糕的藩主,缺乏凝聚人心的團結力量,結果家臣一致與他鬧對立,甚至出走,他反而對出走的家臣進行追殺。於是幕府又裁定移封到[[石見國]][[吉永籓]](今天的[[島根縣]][[大田市]])隱居,並且老死於當地。 === 松平時代 === 若松城的當家這一次變成[[出羽國]][[山形藩]](今天的[[山形縣]]與[[秋田縣]])的[[保科正之]],他以23萬石的俸祿進駐。正之是[[德川秀忠]]的庶子,[[德川家光]](嫡子)是他的長兄。由於正之與家光的關係一直很穩定,於是在寬永13年(1636年),家光先讓他拜領出羽國山形藩二十萬石,在寬永20年(1643年)又拜領陸奧國[[會津藩]]二十三萬石,入主若松城。 若松城的命運大抵從此穩定,一直到[[慶應]]四年/[[明治]]元年(1868年),會津若松城的松平氏一族存續到幕府末期。(正之在世時一直不肯歸宗,恢復松平姓氏,因為正之是個忠義的人,紀念保科氏對他的養育之恩;會津籓一直到第三代籓主正容才歸宗為「松平」氏。) 這裡必須要提到另一段歷史。 [[慶安]]四年(1651年),家光臨死之際,把正之喚到枕邊,將四代將軍[[德川家綱]]託付給他。正之非常感念家光對他的提攜照顧與重視,於是在1668年時寫下了「會津家訓十五箇條」,其中載明'''「會津藩是為了守護將軍家而存在,如有藩主背叛則家臣不可跟隨」''',後來的歷代的藩主與藩士家臣們都遵守這些條規,一直到幕末的第九代藩主[[松平容保]]也持續遵守這項遺訓,因此後來幕末時會津藩成為佐幕派的中心。 === 幕末 === 和平的日子持續到慶應4年(1868年),戰爭再一次前來叩若松城的大門。 [[戊辰戰爭]]中[[奧州會津之戰]]的戰火也延燒到若松城來,松平容保作為佐幕派的代表,自然與[[明治天皇]]的新政府軍形成勢不兩立的狀態。9月15日,經歷一天的戰鬥,位於今天[[福島縣]][[二本松市]]的[[二本松城]]陷落,也象徵對若松城的門戶大開,再加上經歷[[母成峠之戰]],新政府軍以2000人攻打700名舊幕府軍之後又獲得一次壓倒性勝利。於是,新政府軍趁勝之餘再突破40公里將兵鋒迂迴推進直逼若松城下,並且展開突襲。 10月8日,若松城佈滿了由會津藩各處前來抵禦來犯新政府軍的義勇軍隊,並且被編列為[[白虎隊]]、玄武隊(50歲以上的中年男子)、朱雀隊(18-35歲的青壯男子)、青龍隊(36歲-49歲的壯年男子)等不同部隊。最特別的是白虎隊,隊員絕大部分都是年齡從15歲到17歲不等,一共340位左右的少年及少女。他們手持「ゲベール」([[Gewehr|Gewehr]])步槍,死守在城廓到若松城的街巷與天守中。雖然都是年輕人,但是每一個都秉持「寧為玉碎」的信念,不斷地奮戰;先開火,然後白刃戰,直到一個個的據點陷落,以及年輕生命的流逝。白虎隊中有負傷者都被轉送到附近的[[飯盛山]](位於今天[[若松市]]市中心東側)的坡頂上急救休養。 當時山上共有20位青少年正在休息治療,同時遠眺山下的戰鬥情形。由於若松市町著火,且火勢逐漸擴大,濃煙密佈沖天。對於這些單純的孩子來說,這代表著他們保護家園的希望已經破滅,儘管事實上戰鬥仍然在激烈地持續中。這20個年輕人在悲憤之餘紛紛拔出身上的刀刃,一起就地自裁了。其中只有一位當時14歲的[[飯沼貞吉]]由於[[腹腔]]臟器沒有外露,而撿回一命,並於昭和6年(1931年)以77歲高齡過世。 這一場戰役由於舊幕府軍有效的頑抗,一直持續到11月6日會津籓(松平容保)投降為止才算真正結束,最後放下武器的是[[庄內藩]],於兩天後投降;舊幕府軍朝向更北的方向撤退離開,而戰火將繼續延燒到[[北海道]]為止。是役,會津籓共3000人死傷,容保在忍受投降的屈辱後,被移封(軟禁)到[[鳥取藩]](另一兼任家督的養子喜德被遷移到[[久留米藩]],時年13歲),後來又被遷到[[東京]]居住。明治13年(1880年)成為[[日光東照宮]]宮司(「松平」是德川氏本來的姓氏,東照宮是家康的祀廟),以從五位任職,1893年在東京病逝,享年58歲。 奧州會津之戰以有計畫的突然作為開始,有極悲壯色彩的過程,但是以非常的卑鄙作為結束;因為這場戰役初期新政府軍遭到頑抗,以致懷恨在心的政府軍在戰後不允許當地居民收拾安葬戰死者的屍體,只得任其腐爛,或者被動物啄食撕咬;政府軍還將屍體的衣物剝除,甚至將男性屍首的性器官切除後再塞入屍體口中;有一位村長[[吉田伊惣次]]看了於心不忍,大哭之後將屍首逐一埋葬,卻被政府軍民政局抓起來並且關了好幾天才釋放。吉田村長被釋放前還被警告,「這一次先放過你,再犯就準備腦袋搬家!」「要跟別的村民警告不准收屍!」(吉田村長的義行後來被立碑紀念表揚在飯盛山上)。 這些腐屍除了受到凌辱之外,也引發大規模的[[傳染病]],因此若松城的民眾不斷的投訴當局,直到12月當局才以衛生條件的考量允許埋葬,但是當時仍然不允許樹碑題詞。而會津藩籓主仍在襁褓中的嫡子松平容大以及籓士們則被明治政府遷移到新設置的[[斗南藩]](今[[青森縣]][[陸奧市]])。當地苟延殘喘的會津人則被抹黑稱為「會賊」,至於腐屍所造成的生物污染則導致居住地則被稱為「白河以北一山百文」(意即一文不值的落後之地)。也正是因此,直到現在長州藩(今天[[山口縣]][[萩市]])和會津藩(今天福島縣)仍然不能和解;昭和61年(1986年)萩市手工業者與會津若松市提出對於會津戰爭的和解和友好都市締結的要求,荻市代表說,「再怎麼說 120年也過了……」,但是會津若松市方面用一句話拒絕了,「還有另一個120年還沒過完。」。 ===近代=== [[箱館戰爭]](戊辰戰爭的最後一戰)結束後對於維新的保皇派來說,各地的天守閣不見得是民族文化的象徵與歷史的見證,更現實的考量是這些天守被認定有可能是佐幕派捲土重來的依據與據點。 於是在明治6年(1873年)1月,明治政府依照『全國城廓存廢的處分併入軍營地等選定辦法』([[『全国城郭存廃ノ処分並兵営地等撰定方』|全国城郭存廃ノ処分並兵営地等撰定方]])開始處分並且拆除各地的舊天守,[[姬路城]]被保留下來,但是若松城依照選定辦法變成了日本帝國陸軍省的資產。隨後[[福島縣]]權令[[澤簡德]]發表對政府拆除舊建物的建言,娓婉地對於擴大拆除舊建物應該從長計議並且採保存的方式,不過仍然無法讓若松城免於被解體的命運,比較小的結構逐漸開始被拆遷。明治41年(1908年)若松城東側外廓「三之丸」(堡)側牆被陸軍夷平成為連隊操練場。 [[大正]]6年(1917年),若松市當地的耆老以及舊會津藩士一同請求東京帝國大學校長[[山川健次郎]]會同農科教授[[本多静六]]提出「若松公園設計方針」,具體將若松城天守的遺跡予以公園化,藉以保存古蹟。昭和2年(1927年),松平家從若松市獲得分期為十年的補償金,將若松城(含地面)轉讓給會津若松市役所。由於「二之丸」(堡)與「西出丸」(堡)的石牆已經被拆除,所以公園化政策推行的腳步變的更緊急。昭和5年(1930年),依照「舊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的規定,福島縣指定若松城為國家史跡地點。昭和9年(1934年)12月28日,文部省告示指定若松城為國立第312號史跡。 ===現代=== 現在的天守是在昭和40年(1965年)以鋼筋水泥就恢復外観的重建結構,内部則規劃為「若松城天守閣郷土博物館」,並且對外收費開放。 平成2年(1990年),茶室「麟閣」(也是福島縣指定的「重要文化財產」)在城廓結構內的場所復原(位於東南角)。平成5年(1993年),東側護城外濠遺跡等等的外廓結構也被追加指定為國立史跡。平成9年(1997年)史跡内的駐車場和運動施設等移轉到城廓之外(位於城廓外北側偏東),並訂定全面的「若松城史跡綜合整備計画」。平成13年(2001年)與主結構有關聯的「干飯櫓」(ほしいやぐら)塔樓與「南走長屋」復原完成。 平成18年(2006年)4月6日,若松城被選定為「日本100名城」(百大日本名城)的第12座。平成19年(2007年)6月開始,開始舉行全日本規模的「日本100名城」「スタンプラリー」活動。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yF4HLf-G-Y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100年前の日本】明治大正昭和初期の写真と同じアングルで撮る! 古写真で振り返る日本の歴史 会津 Japan 100 years ago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會津若松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