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238.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曼陀山,达里湖(红山飞雪) 的原始碼
←
曼陀山,达里湖(红山飞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曼陀山,达里湖'''<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7245720/pexels-photo-2724572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曼陀山,达里湖》'''是[[中国]]当代作家红山飞雪的散文。 ==作品欣赏== ===曼陀山,达里湖=== [[曼陀山]],东临贡格尔草原,西面是灌木丛林,南望[[腾格里沙漠]],向北,怀抱一碧万顷的达里湖。有山川、湖泊、沙漠、丛林等自然景观,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曼陀山是由一块块巨大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石头堆叠而成,不险峻、不陡峭。自然也没有阴山山脉,大兴安岭那样连绵起伏,峰峦叠嶂。 只是一座山,在[[乌兰布统]]草原与贡格尔草原交界的地方,突然崛起,又悄然收拢。坐北望南,东西兼顾。集草原众美于身侧,巍巍乎,磅礴矣。 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虽然步步上坡,却并不难以行走。走了一段时间,汗出来了,有些气喘吁吁。蓦然回首,才发觉,已然走进了大山的腹地。也才恍然,这座在外面看起来并不险峻,也不连绵的曼陀山,里面,也是一山连着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才觉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之所在。想认识一座山,非走进大山不可。 曼陀山的奇特,就在于每一座山峰,几乎都是浑圆的石头。没有刀削斧劈的险峻,也没有横截断崖或耸立的孤峰。是一块一块浑圆的石头,就那么轻巧写意的一叠,一垒,就是一个山头,一段绝壁。外观,永远是圆润,是饱满,还有坚硬。我想,那是风磨雨润的杰作,是光抚月慰的结晶。 独特的地形地貌,就必然会造就出奇特的自然景观。人们就依照那些奇形怪状石头的自然形态,给他们取了诸如“曼陀大佛”、“八戒问天”、“[[张飞]]镇关”、“仙人靴”等名字,来吸引人们的目光。 走走停停,寻寻问问之间,不觉已经来到山顶。山顶的风貌,又是另一番样子了。没有想象中的峰峦叠嶂,自然也没有幽深的峡谷,莽莽苍苍的树木。就像走进了山地,几乎都是平缓的坡,绿茸茸的野草和摇摇曳曳的山花。这里一块,那里一块裸露出来的巨大石头,仍然是浑圆,是黄褐色。树木很少,山风强劲,比山下冷很多。 高高突起的石头上,建了亭子,或者回廊,供游人休息或凭栏远望。一道一道木制栈道连接了几个山头的亭子,高低起伏,曲折迂回,从山巅一直到达半山腰。每一个节点,都有亭子间,盘旋着,像长城的烽火台。站在不同处,可以观赏不同的风光,自然也可以有不同的畅想。 强劲的山风撕扯着人们的衣襟,还有女人的长发,很是嚣张。高耸的风机发现低沉的轰鸣,像是有直升机在人们的头顶盘旋,震颤着人们的耳鼓。从旁边经过的人,小心翼翼扶着栈道的扶手,避开袭来的风力,像是一队疾行士兵。 站在观海亭,当风而立,遥望。 满眼的[[芦苇]],从山脚下一直蔓延到湖边,浩浩荡荡,莽莽苍苍。烟波浩渺的达里湖无边无际,消失在苍茫处,再看不见了。空中几只飞鸟,逆风而行,发出一阵阵悲鸣。忽然就想起了那个东临碣石观沧海的曹操,想起了他那无限的感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等只是一介贫民百姓,没有曹操那样的雄才伟略,自然也吟咏不出那慷慨苍凉的诗句来。可是,身处曼陀山最高处,面临碧波万顷的达里湖的时候,也不禁感慨丛生,泫然而涕下矣。 何者?见景而情生,感极而悲者矣。 就像那范仲淹登上岳阳楼,面对八百里洞庭,看那湖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象万千。不觉悲喜交加,感慨尤甚,发出千古一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枭雄如曹操,骚人墨客如范仲淹,登斯楼也,总会有许多的感慨,许多的叹息。我们却很少有这样的感怀。是古人多愁善感,还是我们变得麻木了,薄情了呢? 我尝试着用[[范仲淹]]的目光去看达里湖,去看那碧波荡漾,看那渺远看那苍茫。看那渔船点点,一片汪洋都不见。看那逆风而飞的水鸟,拼尽全力与风抗争,最终却落荒而逃,只留下几声仓皇的鸣叫。试着用范仲淹的心,去怀想,去感受,却依然没有那些迁客骚人的喜乐忧愁,没有把酒临风,宠辱偕忘的心境。或许,我不是迁客骚人,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想这曼陀山,在这草原深处,与达里湖相守相伴了不知多少岁月。经历了草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草原草原游牧民族那些铁马秋风的时光,自然也见证过那些部落,那些王朝的兴兴衰衰,起起落落。东胡、乌恒、匈奴、突厥、西夏王朝,一直到蒙古的大元帝国。这座曼陀山一直都在。谁来了,谁去了,曼陀山端坐草原,不悲不喜。 曼陀山,有历史的厚重,自然也会有些神秘色彩。据《元史》载:“至元二十四后,蒙古乃颜部落反叛,世祖皇帝忽必烈率军亲征,途经此地,驻跸应昌之夕,山巅一佛临空,现金身色,如影如幻......遂做佛事七昼夜”。虽然不免有些虚无,但史实想来是不错的,有据可查。况且,山上尚有“龙兴寺”的遗迹,可以作为佐证。另有传言说,山的后侧有一山洞,称为“净梵水云洞”,水云洞连通达里湖,曾有龙潜藏于洞内。 大凡山水,有名者,皆有底蕴,有传说,才会有引起人们前来一游的兴趣。 “曼陀”的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曼陀山也被人称之为“神山”。达里湖依附在神山,那么,达里湖是不是可以看作是“神水”了呢? 刘禹锡在《陋室铭》有句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恰好,曼陀山不是很高,达里湖也不是很深。但这一山一水有龙有仙,理应是“名山”,“圣水”了罢。 移步下山,却看不见那浩淼的烟波,那迷茫的湖水,眼前是飞扬的芦苇。浩浩荡荡的芦苇,将一山一水间隔开来,成了一静一动两个世界。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这里山水相依,山巍峨,水萦纡,芦苇飘飘荡荡,应该是仁者、智者的最爱了吧。 <ref>[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红山飞雪,孙国华,内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小品文选刊》《四川文学》《意林》《语文报》《电影报》等报刊。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曼陀山,达里湖(红山飞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