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163.2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新人文主义 的原始碼
←
新人文主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新人文主义</big> ''' |- | [[File:T01b1c7b55037cbb1a7.jpg|缩略图|居中|[http://p3.qhimg.com/t01b1c7b55037cbb1a7.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6%96%B0%E4%BA%BA%E6%96%87%E4%B8%BB%E4%B9%89&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大家都知道,长期以来,中世纪几乎成为蒙昧,落后。倒退与黑暗的代名词,所以又称为”黑暗时代”。“哥特式”一词就是人文主义者对整个中世纪文化的通称,“[[哥特式]]”一词原意为“粗野的,低级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了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意识形态,在14~15世纪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文主义(humanism)思想作为这场运动的指导思想与伟大旗帜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 在中国现代文化传统中,一提到新人文主义,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学者欧文·白璧德。20世纪初期,在西方文化经过卢梭等倡导的打破束缚、放任自我、弃绝典章制度、复归自然的“一种”浪漫主义冲击之后,白璧德逆这股潮头而动,先后出版了《[[文学与美国大学]]》(1908)、《新拉奥孔》(1910)、《现代法国文学批评大师》(1912)、《[[卢梭与浪漫主义]]》等著作,抨击了泛情人道主义和科学人道主义,批评了想象的过度放纵和道德上的不负责任,呼吁节制情感,恢复人文秩序。[5]这就是广为中国人所知的“西方”新人文主义的基本倾向。白璧德对东方哲学,从佛教到孔、孟、老、庄等都深有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人物梁实秋、梅光迪、吴宓等都曾受教其门下,深受其影响。这使得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也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抹之不去的印痕,梁实秋与学衡派的文学主张中,都能让人窥到来自北美新大陆的胎记。然而这些都与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新人文主义思潮,没有更多联系。在指涉的内容上,二者不一样,影响的范围也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中国现代新人文主义思潮,是我们对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情形考察后得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影响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精神取向的当下认识结果。 新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尊重人性,理论基础是人性论。关注的是人的潜能,感官和感情的欢乐和痛苦,最重要是人的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在此不会只去颂扬人性的高贵与完美,也不会说什么:”人是万物的尺度”之类的夸大言语。但会称赞人的价值与尊严,也会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来对待财富和享乐。坚决反对犬儒学派,怀疑论学派,苦行主义,禁欲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主张的”无意识”行动艺术。 =='''人性的定义'''== 论人性,绝不可断章取义。感性、理性本为一体,物质,精神也不过都是认知过程。客观讲,兽性与神性是相对的,人性兼有之。我所谓的”尊重人性”是指尊重:人在面对一件事物时,潜藏于心中的的判定和愿景。尊重人性是因为人性是客观存在。人性好比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我们才能与自然共同发展。又好比社会规律,掌握社会规律,我们才能共建和谐社会。人性就是人的规律。 要正确处理对于自己的关系,对于别人的关系,对于社会的关系。 '''对自己''' 人越长大,就越习惯于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不再放声大哭放声大笑,什么都只是淡淡的点到为止,仿佛这样我们才真正成长为了绅士和淑女。我们还有了更多浅薄的洒脱,每每我们产生了一个有意义的理想后,当遇到困难时很容易经受不住打击,很容易轻易的放弃,更容易妥协于一些盲目的从众心理。多倾听自己心中的呐喊吧, '''对别人''' 这更多的体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技巧,是要学做聪明人,是要达到共盈关系的目的,为的是尽量避免误会,增进同志间的感情。 '''对社会''' 将人性发挥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上更多表现为奉献。恐惧让人们各自疏离,爱总会溢出人际的疆界。融化这种隔阂,伸出助人之手,我们的世界就会渐变广阔,不枉此生。给他人献爱之时,亦哺育了自己的心灵。 =='''世界观'''== 新人文主义者虽然强调重视人的个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仍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说到宗教,无论东方的佛教还是西方的基督教,我认为它最大的作用无非是愚民,以此来达到统治者巩固其地位的目的。宗教大多采用暗示和催眠的手段来锁定人们对其的忠诚,然后无非是鼓励人们将财产捐于寺院或教会后,进行苦修并提倡禁欲主义,以此到达极乐世界或天堂,从而获取未可知的永生。中世纪泯灭人性的基督教的丑恶行径,应该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今,宗教的神秘主义面纱逐渐被现代文明所揭示,它的作用更多的转为“教人向善”,多以忏悔的方式来达到个人心灵上的救赎。但这样的功效在我用道德和反思就可以取代,不过既然历史舞台都曾接受过它,我们还是要尊重这些文化的。 =='''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说人的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外因是客观因素。但人的内因从何而来呢?是天生的吗?我说人的内因恰恰从外因而来。从这点上来看,是外因决定了内因。人生下来如一张干净的白纸,又如用来做陶艺的泥土。环境是一支画笔,慢慢画出人的性格;环境又像一双大手,塑造出人的雏形。之后环境对我们施加的这些诸多因素,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成为了我们的东西。如性格,气质,思想,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等。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发展出自己的创造,用这些已得的东西对抗外因,来获取我们想要的。所以我说,人在未形成自己大概的思想体系前,是外因占主导地位;当那张画纸的色彩已很丰富,当那个雕塑渐渐成型时,是内因开始获得主导地位。然而在大多数时,内因与外因是在时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但不论最初的环境怎样,我们都要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来对待人生。<ref>[http://culture.ifeng.com/huodong/special/nishanluntan/content-4/detail_2012_05/22/14727790_0.shtml 陈来:新人文主义应该充满道德意识],凤凰网2016年12月5日 ,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新人文主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