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200.9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心理学与影响力 的原始碼
←
心理学与影响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心理学与影响力</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0329/20220421041827-549775189_jpeg_243_346_22275.jpg/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83438071&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20329%2F20220421041827-549775189_jpeg_243_346_22275.jpg%2F0&type=1&category=#simple_0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心理学与影响力》是一本2014年4月[[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芳]]。 ==基本内容== 书名:心理学与影响力 出版社:中国法制 (2014年4月1日) 品牌:博库 页数:244页 语种:简体中文 作者:鲁芳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ISBN:9787509351444 开本:16 ==推荐== 鲁芳编著的《心理学与影响力》基本内容被分成了八大部分,作者带你分别从日常人际、气场修炼、销售、谈判、职场、情感生活、教育理念以及消费这八个角度认识和了解心理学及其影响力的价值。我们可以把社交、销售、谈判、婚姻相处、教育、消费等方方面面的活动都视为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并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沟通都看做本质上的心理交流、碰撞与融合,这样的话,我们便可对对方的心理状况了然于心,并熟练掌握影响对方心理的技巧,进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文摘== 俄国有位著名的文学大师普希金,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疯狂地迷恋过一位美丽的女子娜坦丽。这位女子在当时是莫斯科有名的美人,还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女”。普希金也被她美丽的外表吸引了,并迅速展开了狂热的追求,最终这位女子被普希金追到,两人结合在一起,组建了家庭。 婚后的娜坦丽似乎越发迷人了,可是令普希金烦恼的是,娜坦丽整天就知道游玩,参加舞会,她不但不懂得欣赏普希金的作品,还要求他放弃写作的时间去陪她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四处游山玩水;如果普希金要朗诵他写给娜坦丽的诗,她就会将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丝毫不顾及普希金的感受。但不管怎么样,她都是普希金的妻子。 后来,普希金为了取悦她,渐渐放弃了手中的写作,抽出时间陪伴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普希金最终完全丢下了写作,甚至欠下了一笔巨债,这颗曾经璀璨一时的文坛巨星过早地失色了。后来,普希金为娜坦丽与另外一个男人决斗,在决斗中不幸丧命。 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确实如此,沐浴在爱河中的情侣根本看不清对方身上的缺陷,因为喜欢,因为爱,心境似乎也变得开阔了,把不足和缺点都看成是对方的个性,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在普希金的眼中,美丽的娜坦丽拥有迷人的外表,而正是这外表让普希金深陷在爱情的漩涡中,他认为,美丽的外表下就一定是一个美丽的灵魂。 可事实上,娜坦丽与他不管是在价值观上,还是在人生观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最后普希金因为她放弃了写作,过早地在文坛上销声匿迹。这是一个被很多人知晓的故事,在感叹和惋惜之后,我们也应该想到,是什么原因让普希金甘愿放弃毕生的写作事业?其实并非娜坦丽本身,而是围绕在娜坦丽身边的那圈光环。 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两个班的大学生参加实验,告知他们经济学教授有事请假了,临时找来一位研究生代课;同时他还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关于该代课研究生的资料,要求大家在课后填写一份关于对这位研究生代课老师的印象的评分问卷。 而凯利发给学生的资料有两种,第一种是:柏兰特先生是本校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曾经有过一年半的教学经验,今年26岁,已婚,曾服过兵役;熟识他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热忱、勤奋、机敏、果断而又实际的人。而第二种描述只是把其中的“热忱”二字改成了“冷漠”,其他的文字描述不变。 在后来的问卷调查中,看到第一种文字描述的大学生在课堂上都很愿意与柏兰特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在填写问卷时也都使用积极的、正面的词语进行描绘;而凡是看过第二种文字描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显不愿意与之配合,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也大多使用了很多不好的、消极的词汇来描述柏兰特先生。实验的结果证明,正是“热忱”和“冷漠”引起了晕轮效应,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 “晕轮”一词源自摄影学,摄影成像的原理是光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而成;而当光线过于强烈时,不但会刺穿乳剂层,还会透过乳剂层到达片基并被片基反射回来,形成了乳剂层的二次感光。这样一来,在成像的四周便会出现一圈如同月晕一样的影像,这就是所谓的晕轮现象。正如大自然中的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一样,因此,心理学家也把晕轮效应称为光环效应。 关于晕轮效应的成因,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与人类的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密不可分。我们知道,人们在认知一些客观事物时,总是倾向于将拥有很多不同的属性和组成部分的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从个别的属性或部分进行孤立的感知。就好比我们闭着眼睛去闻花的香味时,闻到了花香,而当我们用手去触摸花朵的形状时,就感知到了花朵的形状,于是,在我们的大脑中便形成了对花朵的整体印象。 当然,晕轮效应的产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人格的内隐理论。很多性格特征其实是具有联系的,比如,性格外向的人多半都是善于交际的,他们爱交朋友,也很乐于与人相处,即便是陌生人,也能够很快熟识起来;相比之下,性格内向的人就显得内敛许多,喜欢独处,还少与人交流;性情冷漠的人有古板、不善变通、难以接触的共性…… 于是,很多人在得知了某个人性格内向或冷漠之后,便不自觉地去捕捉其他关联性的性格特征,并心安理得地安插在这个人的身上。而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之间也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特点。譬如,一个性格直爽的人,为人也敢作敢当,直率果敢,性格普遍比较外向,善于交际;而一个胆小怕事儿的人,在为人处事方面常会缩手缩脚,软弱、怯懦,甚至敢做不敢当。就这样,人们可以从外表感知一个人的内心,还可以从内在性格推断出某种外部行为特征。P18-21<ref>[https://www.doc88.com/p-7746112590066.html 影响力与心理学]道客巴巴网,2013-03-30</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011 圖書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心理学与影响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