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60.1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弗兰克·哈里斯 的原始碼
←
弗兰克·哈里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弗兰克·哈里斯</big>''' |- |<center><img src=https://p6-bk.byteimg.com/tos-cn-i-mlhdmxsy5m/5141bb6ff93f459a899558a7ff6f3536~tplv-mlhdmxsy5m-q75:0:0.image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baike.com/wikiid/3776238618550132861?prd=home_search&search_id=1a735phf3uww00&view_id=5ukkyoxf9vo000 来自 快懂百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fu lan ke ·ha li si </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弗兰克·哈里斯 外文名:Frank Harris 国籍:美国 出生地:爱尔兰 职业: 作家、记者、编辑、出版家 出生日期:1856年2月14日 代表作品:《王尔德之生平与自由》 逝世日期:1931年8月27日 主要成就:创办《皮尔逊家人》杂志 |} <p style="text-indent:2em;">'''弗兰克·哈里斯''' (Frank Harris,1856年2月14日-1931年8月27日),[[爱尔兰]]裔[[美国]]作家、记者、编辑、出版家。其五卷本自传《[[我的生活与爱情]]》(My Life and Loves)因内容过于色情在欧美多年被禁。<ref>[https://baike.so.com/doc/9946532-10294019.html 弗兰克·哈里斯,360百科] </ref> ==人物信息== <p style="text-indent:2em;">弗兰克·哈里斯 <p style="text-indent:2em;">英国文学史上与王尔德、萧伯纳齐名的作家及评论家,曾为《[[星期六评论]]》的经营者,《[[皮尔逊家人]]》杂志的编辑及创始人。因性活力惊人遭受非议,过着特立独行的生活。 <p style="text-indent:2em;">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本书无疑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书中不仅大胆披露了他对女人及文学的看法,更因为尺度问题震惊世界文坛,在英美被禁30年,成为巴黎观光客争相抢购的奇书。其所著的《[[王尔德之生平与自由]]》、《[[萧伯纳传]]》、《[[莎士比亚其人]]》、《[[当代名人剪影]]》等作品,也都名重一时。 ==个人履历== <p style="text-indent:2em;">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弗兰克·哈里斯生于爱尔兰戈尔威(Galway)一个军人家,初名詹姆士·托马斯·哈里斯(James Thomas Harris)。父亲托马斯·弗农·哈里斯(Thomas Vernon Harris)是海军军官,指挥一艘海岸巡逻艇。12岁被送往威尔士(Wales) 拉本语法学校(Ruabon Grammar School),成为一名寄宿生,他的学校生活并不愉快,不到一年就弃学。15岁得到剑桥大学奖学金,却以此作为旅费前往美国。 就读于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法律系,取得律师资格。后又到欧洲进修。1890年,成为伦敦《[[新闻晚报]]》(Evening News)和《[[星期六评论]]》(Saturday Review)编辑。一战期间,返回美国,在纽约创办美国版《[[皮尔逊杂志]]》(Pearson's Magazine),由于部分亲德(国)观念,杂志多次被美国政府以制造骚乱为由扣留、没收。1921年4月,加入美国国籍。 <p style="text-indent:2em;">年鉴 <p style="text-indent:2em;">1922年,在柏林出版《[[我的生活与爱情]]》(My Life and Loves)第一卷。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第二、三卷在巴黎出版,书中涉及王尔德、卡莱尔、爱默生、惠特曼、莫泊桑、左拉、罗丹、都德、巴顿以及马克思、俾斯麦等人,都在和他的交往中出现。哈里斯还结识了当时还籍籍无名的萧伯纳和H·G·韦尔斯,并把他们介绍给世人。由于哈里斯在书中大量揭示名流的丑闻和流言蜚语,被法国社会道德团体没收,并指责哈里斯败坏社会公德,向法庭提诉。有议员甚至以此书为借口,反对修改关税法。 <p style="text-indent:2em;">1927年,第四卷出版。十年后,第五卷由巴黎奥兰比亚报社出版。 <p style="text-indent:2em;">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我的生活与爱情]]》是性的写实主义(naturalism)的自传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五卷本中,如果抽去描写性的部分,就只剩下三分之一。1956年以前,美国海关若查获此书,则会予以销毁。稍后,五卷本才逐渐解禁。 <p style="text-indent:2em;">1942年,上海曾出售翻版两册。2001年9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节译第一卷出版《[[我的生活与爱]]》,陈静、落花等译,305页,售价18.00元。 <p style="text-indent:2em;">萧伯纳评价此书为淫书之中唯一一部读后不令人作呕之作。 <p style="text-indent:2em;">哈里斯其他著作 <p style="text-indent:2em;">包括:《[[炸弹]]》(The Bomb(1908)),他第一本小说。《[[王尔德之生平与自由]]》(Oscar Wilde, His Life and Confessions(1916))、《[[萧伯纳传]]》、《[[莎士比亚其人]]》(THE MAN SHAKESPEARE AND HIS TRAGIC LIFE STORY)、《[[当代名人剪影]]》等。 <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8月27日,哈里斯心脏病发作,死于法国尼斯。 <p style="text-indent:2em;">个人名言 <p style="text-indent:2em;">1、I am, really, a great writer; my only difficulty is in finding great readers. <p style="text-indent:2em;">我,的确是一伟大的作家,我唯一的困惑是找到伟大的读者。 <p style="text-indent:2em;">2、I have no divided allegiance and what I preach today amid the scorn and hatred of men will be universally accepted tomorrow; for in my vision, too, a thousand years are as one day. <p style="text-indent:2em;">我信仰专一,我所坚持的,虽然现在为世人所讥笑、痛恨,将来却会被广泛接受。对于一个能想象的人来说,一千年短暂如一日。 <p style="text-indent:2em;">3、Sex is the gateway to life. <p style="text-indent:2em;">性是生命之门。 <p style="text-indent:2em;">4、Give and forgive, I always say, is the supreme lesson of life. <p style="text-indent:2em;">生命中最大的教训可归结为两个词:给予和宽恕。 <p style="text-indent:2em;"><p style="text-indent:2em;"><p style="text-indent:2em;">5、Strong men are made by opposition - like kites, they go up against the wind. <p style="text-indent:2em;"><p style="text-indent:2em;">反抗造就强者,一如风筝,迎风而上。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录]]》中写到:“我相信司马光的自豪标准,因此我写出了任何中国人都不敢坦荡为之的一面,若有人大惊小怪,我倒建议不妨看看英国文学家哈里斯(Frank Harris)的自传--《[[我的生活与爱情]]》(My Life and Loves)。比起他那“西洋金瓶梅”式的记录,我写出的,不但只是大巫面前的小巫,并且简直不够看了。”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Category:出版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弗兰克·哈里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