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102.7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幼儿期 的原始碼
←
幼儿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幼儿期~~.jpg|缩略图|右|[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576005586/1000 原图链接][https://new.qq.com/omn/20210527/20210527A09QB400.html 来自腾讯网]]] '''幼儿期''',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的年龄段略有偏差。临床医学领域根据[[生理学]]的特征,一般将1~3岁定义为幼儿期,也有观点将3~7岁划分为幼儿期。<ref>[https://baike.120ask.com/art/408332 幼儿期系统保健措施与观察要点]健康百科</ref> 上述两种分法的特征描述基本一致。即:此期小儿生长速度减慢,智能发育加速,活动范围增大,接触社会事物增多。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有明显发展。由于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易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此期保健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证营养和辅食添加,[[预防传染病]]和意外事故。 ==身体发育== 在幼儿期,个体的生理不断地发展变化,身高、体重在增长,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接近于成人,肌肉、骨骼越来越结实有力;更主要的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成熟和发展。<ref>[http://www.zgdfrd.com/?id=37115 儿童成长]自贡句子网</ref>幼儿大脑重量在继续增加,3岁时为1011克,到6岁时能达到1280克。这时皮层细胞的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增多,并不断地髓鞘化;皮层细胞之间的联系增多,分析综合活动日益完善,[[皮层]]各叶相继成熟,皮层抑制功能迅速发展。这些,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条件。 幼儿头颅的发育与其它部位相比,处于领先地位。1~3岁内头围全年增长2厘米;以后直到14岁,仅增4~5厘米,达到成人的头围。出生时新生儿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1岁左右小儿的胸围赶上头围;1岁后至12岁胸围超过头围。牙齿的发育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1岁时婴儿应出6~8颗乳牙;2岁半时20颗乳牙应全部出齐。颅囟的变化反映了[[颅骨]]发育情况。一般1岁半的幼儿[[颅囟]]都应闭合。 体格生长速度减慢仍稳定增长:体重稳定在每年增长2kg左右,身高稳定在每年5~7cm左右。比婴儿时期旺盛的食欲相对略为下降。从会走、会跳、会跑开始,接触外界环境相对增多。神经心里发展迅速:语言、记忆及思维想象力、精细运动等发展增快,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好模仿,趋向智力发展过渡。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周围交往增多,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多样化,易产生同情感、荣誉感、信任感,正确引导下,可逐步区别好与坏,喜欢与不喜欢。 ==幼儿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下: 第一,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第二,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 第三,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一)古典游戏理论 古典游戏理论着重从游戏与人类关系的角度解释游戏的原因和目的。古典的游戏理论几乎都有进化论的影响,对游戏的解释具有生物化倾向,如精力过剩论和重演论。 (二)现代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和认知学派理论等对游戏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着眼于游戏与儿童的人格和情绪的发展。他们认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认知学派理论着重游戏与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关系。强调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应;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游戏促进认知发展;游戏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三,游戏的发展 儿童游戏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游戏的客观规律性表现为游戏特点的发展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阶段: (一)机能游戏 机能游戏主要是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其内容是基本生活的反应。这主要是[[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二)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三)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的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游戏的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 ===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一)以主题游戏为主 主题游戏是幼儿的物质、文化和社会活动,主题游戏有情境活动,有角色分工,投入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情绪,使游戏达到“儿童游戏的高峰”(皮亚杰语)。 (二)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象征性游戏的重要特点是运用不相干的事物代替现实物(如拿竹竿当马骑)或以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如鬼怪)来表征现实物,进行假装游戏。 (三)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游戏中越来越少地依赖现实物的支持,对真实情况的依赖性更加减弱,而是通过想象虚构脱离真实的假装情境(如在太阳上建筑抗震的安全楼),进行创造性活动。 (四)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象征性的主题游戏需要选择主题、创编情节、角色协调,各种现实物的替代符号的创想和灵活运用以及人际矛盾的协调等,这都激发着儿童的创造想象,激励他们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幼儿沉迷于游戏活动的过程,而不在乎游戏的结果。游戏促进发展、游戏的学习功能都体现在活动过程中。成人对幼儿的教育也多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进行。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 第二阶段,平行游戏。这是指儿童具有参与其他儿童游戏的意向,凑近他人游戏的场所,并进行雷同的游戏活动,但没有相互交流,也不试图影响他人的行为。平行游戏可视为非社会性游戏向社会性游戏的过渡形式。 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社会性游戏是指游戏活动具有社会交往性质,可分为如下两种: 其一,协同游戏。其特点是儿童各自游戏,游戏过程中有言语沟通、情节交流等互动关系,没有共同目的,也没有角色分工. 其二,合作游戏。该类游戏是儿童的组群游戏活动,其突出特征在于,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 合作游戏要求儿童具有言语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复杂的社会交往技能。可见,幼儿的游戏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活动。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第一,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 第二,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第三,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 第四,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记忆发展== 幼儿期儿童的记忆能力有显著提高。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 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忆较为薄弱;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都随年龄而增长;有意识记忆发展的速度快于无意识记忆发展的速度。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词语记忆薄弱,这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幼儿容易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两种记忆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两种记忆相互联系。 ===幼儿的记忆策略=== 1.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的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研究表明,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5岁以前儿童难以运用记忆策略。 (2)、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岁儿童自己不太会主动运用记忆策略,但能够接受指导,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较好地使用记忆策略。 (3)、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1岁以后,儿童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稳定发展。 2.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1)、视觉“复述”策略。反复不断地注目于目标刺激。 (2)、复述策略。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 (3)、特征定位策略。捕捉突出的、典型的特点作为记住事物的“要点”(如兔子的长耳朵)。 ==思维发展== 幼儿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1.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1)、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指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这种表象经过儿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同化而被简化、被压缩、被“添油加醋”,而形成新的形象 (2)、具体形象性的动态性。指头脑中的表象不是以各自独立的、静态的形式存在,而是表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动态活动,具有连续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 (1)、由近及远。认知内容所及的范围由自身接触的事物到家庭、幼儿园以及儿童世界。 (2)、由表及里。认知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事物之间表面特征和非本质关系,并逐渐开始涉及事物的内在本质特性。 (3)、由片面到比较全面。幼儿认知事物由局部到整体,由对事物片面的认知到比较全面。他们往往先是专注于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以偏概全,逐渐才能认识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4)、由浅人深。如幼儿掌握概念,是经由直觉的感知特征到直观的具体形象特征,再发展到抽象的本质特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表层现象到内在深层意义的递进发展过程。 3.自我中心现象 幼儿的自我中心现象是皮亚杰通过著名的三座山测验发现的。“三山实验”模型从A、B、C、D四个方位拍成照片,被试者位于A方位,其他方位放娃娃。先让被试者找出自己所在方位的照片,幼儿能正确选出。然后请他分别替娃娃选择他们所在方位的照片。结果表明,6岁以下幼儿多是依自己的视角位置(A方位)来选择。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伐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这被称为自我中心现象。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由于思维具有词的概括性和言语的调节性,幼儿便可以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思考过去的经验,联想有关的形象,从而能计划自己的行动,预见行为的结果,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就是思维计划性和预见性的表现。 ===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随年龄增长和知识欲求的发展,幼儿不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关系和形象联系的认识水平,他们开始追求对事物的内在关联和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势必促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中萌发出逻辑性。幼儿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 1.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 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表现在从提问“是什么”的模式向提问“为什么”的模式变化。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高涨,好奇心强,他们经常不厌其烦地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 2~3岁儿童的提问以“是什么”为主,这表现他们的求知水平局限在追求个别事物的特点上。 4—5岁以后的儿童所提问题类型就变成以、“为什么”为主导。这与儿童所渴望理解的内容、与儿童的思维发展相适应。大量的“为什么”说明儿童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欲望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道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性。 2.幼儿概括能力发展 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制约。幼儿的概括水平是以具体形象概括为主,后期开始进行一定的内在本质属性的概括。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用词来标志的。幼儿掌握概念的发展集中表现着他们的概括能力的发展。 (1)、实物概念的发展。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一般发展过程是:幼儿初期的实物概念主要表现为指出或列举所熟悉的一个或某一些事物(如苹果是水果);幼儿中期能说出实物的突出的或功用上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征的概括;幼儿末期能够概括出事物的若干外部特征和某些内部特征,对熟悉的事物也开始能进行本质特征的概括。 (2)、类概念的发展。类概念的掌握基于儿童的分类能力。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分类,儿童可以逐渐掌握概念系统。据研究(王宪钿等),幼儿的分类能力可以分为如下四级水平: ①、一级水平是不能分类,即不能把握事物的某种特点进行归类。 ②、二级水平是能够依据事物的感知特征进行归类,即可以概括出物体的表面的、具体的特征进行归类。 ③、三级水平是依据知识和经验对事物进行分类,即能够从生活情境出发,按物体功能分类。他们考虑的事物特征已脱离单一性,而能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及其间的关联来界定类别。 ④、四级水平是概念分类,即儿童开始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该水平的分类能力,在幼儿期仅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3.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1)、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尚不属于逻辑推理,仅属于前概念的推理。这是从表象性象征向逻辑概念过渡的推理形式。如,妈妈告诉孩子喝凉水肚子痛,于是孩子便往鱼缸里倒开水,并且说:“小鱼喝凉水会肚子痛的。” (2)、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在幼儿日常经验范围内,有时对熟悉的事物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理。如,邻居家的奶奶生病,孩子的奶奶前去探望。孩子通过联想进行归纳推理,说:“爸爸没生病,妈妈没生病,爷爷没生病,奶奶没生病,我没生病,我们都没生病。”这就是幼儿对熟悉事物的归纳推理。 幼儿想象的发展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幼儿富有想象,其想象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独特性。 (一)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区别主要在于想象的意向性和目的性的不同。幼儿初期的无意想象主要是在感知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游戏中各种表象的组合经常油然而生。随着言语的发展,在词语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的有意想象迅速发展,且越来越丰富。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根据想象的自主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指依据原有经验,或依照成人言语描述而再现或形成的想象。创造想象:独立自主地将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新整合成新颖、独特形象的思维过程。多数幼儿的想象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 (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一项经历二十余年的纵向跟踪研究(李文馥),其主旨是通过培养幼儿的创造想象,进行创新教育。结果表明,幼儿末期的创造想象获得显著发展。幼儿创造想象在儿童自主创新图画中有鲜明的表现。 幼儿想象力的特点 1.幼儿创造想象的新颖性; 2.幼儿创造想象的神奇性; 3.幼儿创造想象的超越性; 4.幼儿创造想象的未来指向。 ==言语发展== 言语发展影响儿童发展所有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作用。 ===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 儿童通过言语与他人交流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满足个人的需求,并可以控制他人的行为。 (二)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 当儿童处于不同的环境时,通常用言语来探究和理解环境。通过言语调节和言语沟通,帮助幼儿适应新的环境。 (三)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言语可以促使儿童通过自我提示、自我启发,激起想象,进入超越现实的创造境界。 (四)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言语能力是幼儿期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工具。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阶段,又是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词汇的发展=== 幼儿期是词汇增长和丰富的快速期,是促进其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词汇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数量增加、词类范围扩大和词义的深化。 (一)词汇数量的增加 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国内外关于词汇量发展研究表明: 3岁儿童的词汇量为一千个左右; 6岁儿童的词汇量为三千个左右, 其中3—4岁儿童的词汇量发展最快,幼儿期平均每天增加数个词。 (二)词类范围的扩大 儿童对不同词类的掌握有一个先后顺序,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是指意义明确而又具体的词,虚词是指不具有具体而明确的意义,又不能单独使用的词。幼儿最先掌握的词是实词中的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总之,幼儿期的儿童已经可以掌握各种最基本的词类。 (三)词义的深化 儿童对词义的掌握经历了一个由泛化到分化,并在分化的基础上,向概括化、精确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1.幼儿期掌握词汇的特点 (1)、词义笼统含糊。这表现为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前者是指扩张词汇的使用范围,后者是指收窄词汇的使用范围。 (2)、词义所指非常具体。词义的具体性是指幼儿掌握的词汇多是实词。他们使用最频繁和掌握最多的词汇是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和具体动作的词汇。 (3)、幼儿末期掌握词汇的概括性逐渐增加。幼儿的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概括能力不断提高,他们掌握词汇的含义,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转化,由形象性向概括性发展。 2.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 儿童的词汇可以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两类: 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又称为主动词汇。 消极词汇:儿童能够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或者是能说出,但理解不正确的词汇。 在言语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词汇,又不断地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所以幼儿期的积极词汇明显增加。 3.儿童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 (1)、理解词的指标。对词汇的理解具有间接概括性;把词当做物体的概括性符号来使用,而不是与物体直接对应。 (2)、使用词的指标。自发地使用词,而不仅仅是模仿;所用的词是人们通常使用的而不是自造词;时常运用某个词,而不是偶然冒出一次;所使用的词具有某种程度的概括意义,而不是停留于对应某物。 ===句子的发展=== 句子的发展主要是句法的发展,重点在于句法规则的习得。其内容包括句子的理解和句法结构的掌握。 (一)理解句子的策略 在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儿童在能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往往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幼儿对尚未掌握的新句子往往从经验中概括出一些策略去加以理解。幼儿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有语义策略(事件可能性策略)、词序策略和非言语策略。 1.语义策略 儿童只根据句子中的几个实词的含义和事件可能性来理解句子,而不去理会句子 的结构。 2.词序策略 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理解句子。他们把句中的“名词一动词一名词” 词序理解为“动作者一动作一动作对象”,一般常常把第一个名词作为动作实施者。4 岁左右的儿童的词序策略最突出。 3.非言语策略 非言语策略是指不管句子的实际结构内容,按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句子意义的预期来进行理解。 上述表明,儿童是通过学习不同的策略来理解句子的。儿童理解句子是通过主动从周围语言材料中探索有关的“规则”的过程,是不断地提出可能性,并在言语交往的实际中不断检验和修正假设的发展过程。 (二)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 不完整句指句子的结构不完整。如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等。完整句可分为简 单句和复合句及其他多种句型。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简单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幼儿主要使用单句。随着年龄的增长,复合句渐次增多。复合句是由两个或多个意义关联的单句组合而成的句子。复合句的发展需要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掌握足够的词汇,特别是掌握有关的连接词。二是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一般来说,口语语法的获得是在幼儿阶段,幼儿中期就能掌握最基本的句法结构。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儿童最初使用陈述句,之后疑问句、否定句、祈使句等逐渐发展起来,对被动句、 反语句、双重否定句等难以正确理解。 4.从无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儿童最初使用的简单句并无修饰语,以后逐渐发展到有简单修饰语和复杂修饰语的句子。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幼儿言语发展的集中表现,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有两个主要发展趋势: (一)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对话语是儿童与成人之间交互问话和回答的谈话。独白语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幼儿的表述逐渐从对话语向独自叙述自己的体验、经验和意愿发展。一般到幼儿期末,儿童就能较为清楚地向他人讲述自己所要表达的事情了。 (二)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情境语是以情境活动的表象为背景,缺乏连续性,无逻辑性,结合情境才能理解的言语。连贯语是能独立、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言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情境语向连贯语转化。幼儿中期使用情境语最突出,幼儿末期连贯语迅速发展。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3—5岁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语用技能的发展 语用技能是指个人根据交谈双方的语言意图和所处的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达到沟通目的的一系列技能。语用技能主要包括沟通的手势、说的技能和听的技能。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良好的沟通需要会说的讲话者,也需要有听取技巧的听话者。儿童掌握语用技能的发展表现力: (一)早期沟通的手势 在言语交往之前,婴儿和成人之间就开始了手势的沟通。一般而言,在1.5岁之前,手势的沟通主要是一种注意指向的手段。随着言语的发展,手势开始和词结合,便成为更有效的沟通手段。到婴儿期末和幼儿初期,儿童就能把手势和语言作为信息沟通活动整体的组成部分进行协调反应。 (二)听的语用技能 儿童听的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言语的发展而发展,在与人的交往中逐步提高,并能逐渐摆脱对直观形象的依赖而仅靠听取言语描述就能理解他人的意思。 (三)说的语用技能 说的语用技能是能够根据听者的特点,调节说话的内容和形式的语用能力。幼儿期儿童沟通技能的发展非常迅速。幼儿说的语用技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 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主要表现在:根据沟通情境的难易调整沟通活动;在复杂情境中增加沟通活动;在简单情境中则多使用简短言语。 2.对同伴的反馈易于作出积极的反应 对同伴的反馈易于作出积极的反应主要表现在:未接受到听者的反馈信息,多数人以某种形式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在接受正确反馈信息时,极少人重复话语。 3.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 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主要表现在:能够调整言语,以适应不同的听者,如4岁儿童对2岁儿童说话和对成人说话使用的言语和语气明显不同;能够把握依次谈话的技能,能认识到一次只有一人讲话的规则。研究表明,在幼儿中期就已经能够掌握有效交谈的基本原则,即调整自己的言语以适应不同的听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语用技能不断提高。培养幼儿听和说的语用技能,为进入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获得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促进幼儿期言语发展是幼儿教育极其重要的内容。幼儿期的言语发展水平,将会影响到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个性发展== 个性的初步形成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说明: (一)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儿童出生时就有不同气质类型差异,到幼儿期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有的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有的则迟缓;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积极探索,有的则显得消极被动等。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但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幼儿期是可塑性比较强的时期。成人可以有针对性地创造条件,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发扬气质的积极方面,改造气质的某些消极方面。 (二)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这种爱好差异表现在男女儿童对服装和玩具的爱好、对游戏活动倾向的不同、对学习和活动兴趣的区别等。幼儿倾向于以主观态度决定事物的价值,他们很容易对各种有主观价值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这表现在感知能力、注意和记忆等认知能力上,更明显地表现在言语、计算和艺术等特殊才能方面。 (四)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初步形成了对己、对人、对事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有的儿童比较合群,乐于分享;有的则表现孤独,顾自己;有的儿童自信、勇敢,有的则自卑、懦弱等。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羞愧)发展。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自尊是自我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体验。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便会使儿童感到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 (一)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有研究(韩进之)表明,3岁组有10%、4岁组有60%许、5岁组有80%许、6岁组有90%多的儿童体验到自尊。到童年期,儿童的自尊具有稳定性。 (二)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自尊体验可区分为高自尊、中等自尊和低自尊三个等级。高自尊与以后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相关,而低自尊则与以后的情绪不良(如压抑、焦虑),与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以及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关系的不适应有联系。 (三)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等活动; 二是严格要求,要求明确,但不采取强制性管束; 三是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耐心听取他的意见; 四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因素 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朋友的亲密程度高和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是自尊的重要需求,亲密感有利于建立依恋与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一)认同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心理学家把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认同所产生的效仿与简单的行为模仿不同。现代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产生认同的基础是儿童知觉到自己与认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如性别、相貌或能力等);认同带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认同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认同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 儿童认同的对象通常是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幼儿主要是对父母产生认同,对教师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对自己喜欢的叔叔和阿姨以及与自己年龄差别较大的哥哥、姐姐产生认同感。 儿童对富有“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对象的认同和对这些对象的效仿,会使他们产生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强大感”的意识。 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其年龄主要是3~4岁,因个体发展的需要会有所提前或延后。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一)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1.第一逆反期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逆反期幼儿的心理需求在于:要实现自我意志,实现自我价值感,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他人接纳自己“我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 逆反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于:要参与成人的生活活动,自以为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并大胆付诸实际行动;自以为能干的或自己要做的事被成人代做,往往坚持退回原状态,自己重做;常常逆着父母的意愿,说“不”,并按自己的愿望说“我自己做”;喜欢听“你真棒”等表扬。 2.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在这之前婴儿处处依赖父母,父母紧密地控制儿童的行为,这是依赖和控制的平衡期。到了3岁左右,儿童的心理发展出现“跃入”新阶段的动力和趋向。 这个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言语发展和行为活动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自身的“心理资源”。这些心理资源构成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力,所以他们便跃跃欲试地趋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 向新的阶段跃进的发展势必对环境有新的要求,对原有的父母控制进行反抗,向父母进行挑战,要求主动,需要自主权,要求行动自由。父母如何应对儿童的表现,如何适应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众多家长面临的重要问题。 1、父母要明确认识到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并应积极而又理智地面对。 2、父母要正确认识到第一逆反期的矛盾焦点,孩子出现超出自己实际发展水平的“长大感”,而父母对幼儿的“长大感”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引起反抗。 3、父母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儿童,指导儿童并创造条件,适宜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其一,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通过游戏活动,特别是扮演社会角色的游戏活动,以满足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的需要。 其二,培养并持之以恒地训练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力,以体现他们“很能干”的价值感。 其三,了解儿童的特长和优势,创设条件,有针对性地培养认知方面的、艺术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才能,使儿童获得成就感。 其四,以民主型等良好教育方式,正确地选择、积极地引导,帮助儿童顺利度过人生的这一个重要转折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导方法== 要想与宝宝之间更加合作点,还需要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父母不要总是唠叨宝宝所犯的每一个小的错误,这样会给宝宝年幼的自尊心带来伤害。而且宝宝如若总是受到妈妈的批评,自信心都会大减。因此,妈妈们最好每天都给孩子正面的评价,夸赞宝宝,而不是大声斥责。另外,产后的妈妈们工作无论怎么忙,也要挤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宝宝,陪同他们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其次,对于宝宝,父母一定要做为一个鼓励者陪伴在他身边。不要因过分担心宝宝,而不厌其烦地告诉他做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您这样做等同是在"监控"他的人生,本质上来说您对自己的宝宝还是不够自信。因此,尽量给小宝宝们独立完成一些小事情的机会。在宝宝遇到的挫折中,尽管你很想帮忙或对他做的事情想抱怨,但你还是应该放手让他自己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稍微用一些简单的句子或者小提示帮助他解决问题,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可以好好跟小朋友说话,而不要这么大声嚷嚷的。” 再次,对宝宝屡教不改的情况下,不要大声斥责,也不要打骂,因为长时间的暴力或者怒火,是得不到宝宝跟你合作的契合点的,反而会让你更加愤怒,让小孩对你更加抗拒,并更加调皮难改了。因此,时刻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地向孩子宣泄你的愤怒和沮丧。当你宝宝跟你发小脾气的时候,你不能发火,相反,应该"借"你的冷静给小朋友。告诉他他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并且给他另外一个选择。例如,"踢东西是不对的。你可以告诉我你生气了,但是不需要踢东西。" 再次,面对小宝宝不断地顶嘴,很多的妈妈忍耐程度有限,但你要发现原来小宝宝有时顶嘴也只是他宣泄情绪的方式。如果你此时反驳他,就可能引发骂战。只会让他更加不愿配合。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谅解,并用正确的语言和方法教导他们听话和做事。 而且,在与宝宝谈话中多用“我”进行陈述,而不是多次地说“不”,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诸如:“看到你这样扔东西,我感到不开心”。“如果你再这样扔食物,我会拿掉你的盘子”。 以上这些都是让孩子更加听话的小技巧。平时要多加留意,如果发现,自己和宝宝的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就要在生活中做出改变了。 ==预防龋齿== 龋齿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因此,对龋齿的预防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幼儿期的龋齿发生率是很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也要从多方面着手。目前,一般认为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应该注意合理的营养。尤其是多吃含有磷、钙、维生素类的食物。例如黄豆和豆类制品、肉骨头汤、小虾干、海带、蛋黄、牛奶、鱼肝油和含有大量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新鲜蔬菜及水果等,这些食物对牙齿的发育、钙化都有很大的好处。 (2)在饮食中适当地选择一些粗糙的、富有纤维质的食物,使牙面能得到较好的磨擦,促进牙面清洁,从而构成抗龋的良好条件。 (3)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尤其是睡前刷牙更为重要,可以减少食物残渣的存积和[[发酵]]。 (4)应用[[氟化物]]。氟素可预防[[龋齿]],在科学上已有证明。不论是牙齿表面局部涂布氟化物,还是控制饮水中的含氟量,均有显著的防龋效果。在饮食上,如果能选择一些含氟的食品,例如茶叶、[[莴苣]]、白菜、[[青葱]]等,也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中国人普遍有饮茶的习惯,茶内的氟素与牙齿表面有较长时间的接触,并使人体获得一定量的氟素,这对牙齿可以起到局部涂氟和如同在饮水中加氟的同样抗龋效果。在应用氟素防龋的过程中,要防止氟素过多,尤其在儿童时期更要注意,因为过理的氟素反而会妨碍牙齿的发育,有时还会引起全身[[氟中毒]]现象。 ==参考文献==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返回「
幼儿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