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90.2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平南羌族乡 的原始碼
←
平南羌族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平南羌族乡'''平武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 ,辖 5个村委会 ,共28个村民小组,人口1728人(2017)。农业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特产核桃、生漆、木耳。 该乡属于老、边、少地区,2006年底我乡建成通乡油路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同年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建成5个村通村公路31公里,乡内主要盛产黑木耳、茶叶、三木药材等经济作物。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绵阳市平武县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平南羌族乡和平通镇,设立平通羌族乡,以原平南羌族乡和原平通镇所属行政区域为平通羌族乡的行政区域,平通羌族乡人民政府驻政府街27号。<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平南羌族乡] </ref> ==基本简介== 平南羌族乡东接坝子乡的白鸭、平通镇的桥头,南连豆叩镇,西接[[李家坝]],北靠徐塘、水田二乡。距平武县城、绵阳市区同等距离为105公里。 1951年置三桥乡,1952年更名新民乡,1958年并入桥头公社,1961年析建新民公社,1981年更名平南公社,1984年置平南乡,1992年并入平通镇,1995年复置平南乡。位于县境东南部,通公路。 全乡幅员面积99.4平方千米,辖新桥、华光、新民、双沟、龙治5个行政村,共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8人(2017)。 ==经济发展== 2005平南羌族乡达到2008元2004年底工农业总产值实现987万元,粮食总产量1336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8元。 '''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绿色之乡'''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平南羌族乡的真实写照。该乡属高山峡谷地带,最高的黑松包海拔2303米,最低的花园坝海拔为922米。全乡年平均温度15℃,年平均无霜期250天。境内自然景观优美如画,秀峰叠起,满目苍翠,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达80%,现有林地面积8.1万亩(其中原始森林3万亩)。有绿色天然"氧吧"之美誉。境内无工业企业、无污染,土地肥沃,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长着香樟、楠木、红豆杉等名贵珍稀树木。盛产茶叶、木耳、香菇、蜂蜜、天麻、杜仲、黄柏、厚朴等多种农副土特产品。平南羌族乡虽属边远山区,但距我县和我市中心城市距离仅105公里,是从绵阳用最短时间能进入原始山区生态林区的最优选之地。绿色、环保的最佳生态环境,加之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式建筑三圣庙、桥楼,还有自然造型独特、壮观的珍奇树木紫荆都属全县乃至全国罕见,构成了我乡融历史革命文化、民族风情、生态环保、珍奇树木、古式建筑于一体的最佳旅游、休闲、投资环境。 '''地理位置''' 位于平武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05公里 。<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经济发展] </ref> ==旅游景点== '''红军桥''' 平武县平南羌族乡上场口,有一座保存完好、造型别致的古廊桥,该桥名为松桥,又名红军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红军桥为全木结构,长约10米,宽约3米,距河道约8米高,横空跨立河道之上,气势磅礴。中间为过道,两排立有柱头,透着古朴的气息。走在桥上,很是平稳。桥身巧妙运用原木和木板,使桥楼简约而不失气势,远远望去,犹如空中楼阁,让人惊叹不已。无论是展现出的建筑特色,还是包含的历史底蕴,红军桥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红军桥有这样的典故:''' 相传在很久以前,平南没有桥,河两边的群众只能涉水而过。在一个天气晴朗的白天,一棵巨大的松树突然倒下,不偏不倚恰恰倒在了河两边的石墩上,群众相传这是老天对羌民们的恩赐,上苍为群众预示了建桥的地方。村民在松木两旁加了许多原木,并加以固定,于桥梁之上铺设桥板。为免受日晒雨淋和方便群众乘凉、避雨,楼顶全盖上了小青瓦。由于桥楼由松木而来,故将其称为松桥。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这只是传说而已,应该是在清朝时,由于羌乡群众行路和运输不便,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本地群众集资建造了此桥。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来到了平南,在平南三圣庙建立了平武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苏维埃平南县委。在红军进入平武前夕,当地豪绅、反动派大肆制造和散布谣言,诬蔑红军,蒙骗群众。为了消除反动派对红军的不利影响,再加上桥楼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红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李天焕派红军战士维修桥楼:加瓦盖漏雨之处、加固桥墩,将破烂的木板撤掉换上了新桥板。此举使红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为此后领导群众打倒地主豪绅、平分土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打下了基础。红军还在桥楼的木板、圆柱上写上了宣传标语,至今依然可寻。此后,人们就将松桥改叫红军桥。 红军桥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与羌族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据当地群众介绍,从他们的祖辈起就一直靠红军桥过河,凡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运送粮食、贩卖牲畜都得通过红军桥,世世代代和红军桥结下了感情。2006年,平南羌族乡政府在距离红军桥不远处修建了一座新桥,减轻了红军桥的负重,让这座百年古桥得到有效的保护。 历经百年风雨,红军桥伫立在平南河上,跨越着悠悠岁月,见证着羌乡变迁。平南羌族乡领导表示,今后将更好地保护好这座集建筑、历史、红色文化为一体的古桥,让其成为红色羌乡的重要旅游景点。 '''三圣庙''' 在平武县平南羌族乡,红四方面军建立的平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三圣庙大名鼎鼎。作为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具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日前被推荐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南羌族乡位于平武县境南部,1935年4至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三圣庙建立平南县苏维埃政府,平南县因此而得名。 三圣庙原由门楼、前殿、后殿及左右两侧的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川清代穿斗式寺庙建筑。现门楼内有三块白色巨石,据文物工作者推测,平南本是羌族聚居区,羌人本有白石崇拜的习俗,后来借鉴、吸收了汉族寺庙崇拜的形式,将羌族的白石崇拜借用汉族的寺庙形式表现出来。 三圣庙始建年代不详,现门楼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3年)。新中国成立后,三圣庙本体先后由生产队、平南乡小学使用。1964年,学校将大殿、后殿拆除,并对戏台两侧的厢房进行了改造,现仅存门楼。<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旅游景点]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平南羌族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