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70.16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尧渡河 的原始碼
←
尧渡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尧渡河121.jpg|thumb|right| [http://www.dzxfw.gov.cn/d/file/zhuantizhuanlan/shujixiangmu/2018-11-30/10e02cc55c9991aaa0dc403702880966.jpg 原图链接] [http://www.dzxfw.gov.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21&id=9991 图片来自全网资源网] ]] [[尧渡河]],长江在[[安徽省]]的右岸支流。传说因尧就在这里乘船顺水至大历山访舜而得名,亦名前河、江口河,位于东至县境内。流经马坑乡、花园乡、尧渡镇、查桥乡、东流镇,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香隅河、梅城河,七里湖为下游支汊湖泊。 中文名 尧渡河 别 称 前河、江口河 所属水系 长江支流(安徽东至) 发源地 安徽省东至县 流经地区 东至县 河 口 东流 新闸 河 长 75.7公里 流域面积 56.4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全流域有10公里以上的支流8条,总长108.55公里,10公里以下小支流93条,总长365.70公里。其中来水面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4条,总长140.4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5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2626毫米(1954),最小年降雨量937毫米(1934)。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00毫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2.60秒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为3450秒立方米(1969年,金家湖水文站调查),1970年7月13日,洪峰流量为1270秒立方米(金家湖站实测)。多年平均年来水总量为5.97亿立方米,1954年为14.23亿立方米。 ==河道走向== 尧渡河,即前河、江口河。尧渡河主河源于东至县南部祁门山脉西麓的良禾岭,由东向西,自横龙庵,经紫石塔、元口、马坑,转向北流域,再经桃源,过韩田畈,至双河口,左纳源于桃墅岭的菜坑河水,经马坡金,至前铁佛寺,左与源于兆吉岭东侧南坑的秧田畈河及历山、小梅铺等河汇合,至步头湾右纳入源于桃树坞的双元河水,过韩坑口,至廖家墩,右白果树河,左西村河汇入,至黄泥岗左纳冲家山河水,至汪家左梅山河水纳入,延尧渡镇西达赤头,右梅城河(茹兰溪水)注入,过石印洞,至老虎冲,右合洪港河水,经欧窑、顺风嘴,过东流新闸,泄入[[长江]]。尧渡河自河源至出口,主河治理后全长75.7公里(原为84.2公里),流域长55.5公里,流域面积756.4平方公里,天然落差为839米,河道平均比降为1.51千分率。干流主要流经马坑乡、花园乡、尧渡镇、查桥乡、东流镇。 ==河道变迁== 河口几经变迁。《大清一统志》载:“前河在建德县南,有三源,总汇于步头湾,过县南15里百步滩储为官池,历县南2里尧城渡,亦名尧城溪,又含茹兰溪,汇石印池,入东流县界为江口河,至县西7里入江。”清嘉庆《东流县志》载:“江口河,在县南2里,泻建德诸山并县南境诸山之水。”清宣统《建德县志》载:前河“一出桃墅岭、马坑,经双河口;一出方岭、大坑,经步头村;一出抄溪、九凤山、栗埠山,经花果园,总汇步头湾,过尧城,由茹兰溪至石印洞、七里湖,达东流入江。”清嘉庆《东流县志》载:为异建德诸山之水,知县陈春于明万历元年(历73)“在南门外开滨广深各三丈,迤逦数十丈”河道,“注于南门,曰南新河”,清嘉庆年间已淤塞。1970年,在牛头山(旧名神山,明嘉靖年间改名拱北山)南脚,建东流闸,泄流入江。1975年,河口又改道牛头山北脚。 ==干流治理== 中、下游河道弯曲狭窄,河床淤积严重,历史上是洪涝灾严重的地区。1975年,中共东至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动员全县人民,对中、下游地区进行全面治理。对干流裁弯取直和改道切岗,1975年9月动工,次年4月基本完工,完成方村至河口的主河改道31公里,新开河长19.3公里,新筑河堤24.50公里,完成土石方874.64万方。治理后的河道底宽82—100米,左、右滩地宽各20米,堤顶高程20—23.5米,顶宽4—10米,边坡1∶2—1∶3,河道安全泄量达1960秒立方米。明万历三年(1575),东流知县陈春于河口处开浚南新河,不久淤塞。后人对此作记评估:南新河由于上游之水“往往挟沙而下,易于淤浅”,度其地势,应“建闸以节之,滨湖筑堤以卫之”。但“第开濬江口施工非易,患于费无所出,而冷水港以上即建德所治,疏导上流势顺通力合作,则又患于牵制不前。姑存其说,俟有志者而已”(清点庆《东流县志》)。古人虽有治河之意,而无此力,只有望河兴叹。新中国成立后,至德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对尧渡河中上游水流急、坍崩严重的地段,采取块石护岸。对河滩开阔、河岸低的地段,筑堤坝防洪。先后治理14条段,总长12.97公里,完成土方7.39万立方米,石方3.65万立方米。1957年,省水利厅组织勘察组对尧渡河进行实地查勘,着手进行尧渡河治理前期工作。1960年安庆专署水电局、1966年池洲地区水电工程处、1972年县水电局,先后编制尧渡河治理规划。1974年,在前几次规划基础上,反复研究比较,再次编制了治理规划。这次规划同前几次规划不同点是,对尧渡河中游治理弃除了在上游建枫树峡水库方案,提出了河流改道与老河整治两个方案。是年底,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实施尧渡河干流中游改道、下游河湖分家、筑堤、重开新河入江、支流治理、改道的方案,并列为尧渡河中下游防洪围垦火螺工程之中。干流治理的工程标准,河道按2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960秒立方米,底宽为80—100米,县城以下为五级航道,底部高程为10.5米。河堤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堤顶超高1.5米,堤顶高程为20—23米,顶高4—10米。县城防洪堤按50年一遇,洪水超高1.0米校核。干流治理从方村至河口,老河长为31公里。治理工程主要有四项。一是中游段的河西畈改道。原河道自方村至赤头长9.5公里,绕县城东逶迤而过,狭窄弯曲。新河改在县城西,沿河西畈丘陵脚开挖,顺直而下,河长3.3公里。二是下游段的开河筑坝。新河道出石印洞以后,截断泽潭湖,穿过龙王湖、小黄泥湖、小七里湖,在这些湖中开挖河道。沿河两岸筑堤,实行河湖分家。新河自中游至下游,左岸筑河西堤、尧香公路堤、欧窑大堤、小七里湖外坝、牛腿大堤等5段,长12.82公里。右岸筑尧渡护城堤、泽潭湖堤、小黄泥湖堤、小七里湖堤、泉水湖堤、团湖堤等6段,长11.4公里。还在方村、芦村、赤头等3处,筑堤3段,长1.38公里。三是切岗工程。新河沿途劈开汪公包、板壁章、顺风嘴、东流、茶叶山等5处丘陵,最大切深为12.6米,底宽60.0米,边坡为1∶2,总长876米。四是建筑物工程。主要建筑物有横跨尧渡新河、连接大石公路的尧渡大桥,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5跨,每跨净空30米,主桥长197米、宽10米,引桥长122米、宽21米。在河道入江口处建泄流量为1960秒立方米、12孔的节制闸和能通航100吨级的船闸一座<ref>[https://www.sohu.com/a/406916080_182061 东至县尧渡河超历史最高水位并现渗漏!近千人一夜无眠守堤抢险] </ref> 。 ==航道航运== 尧渡河航道,自长江东流河口进入,西南通香隅,东经仙人湖通长石湖抵尧渡,沿尧渡直上可抵青水源。全长79公里,宽100米。长江口(东流)至尧渡一段,过去滩险石多,航行困难。1956年经过疏凿、改河后,每年春、夏涨水季节,可正常通航,通航里程为22公里,属2级航道,通航能力为100吨级。香隅属七里湖平水4级航线,尧渡抵青水源航道为竹筏航线。 [6] ==蓄水工程== 白茆水库,位于香隅白茆山下的香隅河支流白茆河(亦称砂河)上,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库<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DOb0bgH2eKg7Sf-koBXrEidQRoztLvNXZQZTrQ6K7BgN4Wr6EX-H3jsejhlUeBPc0ztd7q5nl6o. 东至:尧渡河的夏天] </ref> 。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58.77米,坝顶长195米,顶宽4米。溢洪道为实用堰,底高程52.2米,底宽28米,最大泄量427秒立方米。灌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合镇乡9个村受益。白茆水库,自1958年到1985年,国家投资62.74万元。完成土石方47.27万立方米,迁移113户、618人、712间房屋。建有东、西干渠2条,长16.6公里,支渠13条,长20.9公里。主要配套建筑物有:库下堰、张家岭隧洞、七峰、漕东倒虹吸、梅林畈、东风渡槽等。 ==视频== 又来!安庆这群“疯子”要用热情点亮热爱 划遍全国之安徽尧渡河 {{#iDisplay:e0526dxx4tr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尧渡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