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201.1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安东都护府 的原始碼
←
安东都护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公元668年~761年),是唐朝六个主要都护府之一,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重要军政管理机构。安东都护府概况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上元三年(676年),唐将安东都护府把治所迁往辽东故城(今辽阳)。仪凤二年(677年),治所迁往新城(今抚顺高尔山)。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辽西契丹族反唐,但是这次反叛只持续了约1年时间,很快,武则天平定了契丹的反叛。[3][4][5][6][7]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平州(今河北卢龙)。天宝二年(742年)年治所迁往辽西故郡城(今辽宁义县)。受安史之乱影响,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东都护府废止。虽然安东都护府治所内迁,安东都护府还被废止,但是唐朝后期仍然管理着辽东等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8]此外,新罗、渤海国等族在唐朝后期仍然臣服于唐朝。设置意义东北做为中国辽阔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中国历代王朝的行政版图。唐朝统一中国后,做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对东北享有无可争议的行政管理权。在平定高句丽,安抚册封渤海、契丹、奚、靺鞨、室韦等民族的基础上,唐朝在东北先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营州上都督府,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等。以都护府、督都府、州、道等行政体制对东北进行行政管理,开发建设东北。建制沿革安东都护府初隶河北道营州都督府;武则天初年以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长安四年(704年)以幽、营州都督兼安东都护;开元七年(719年)以平卢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开元二十年(732) 以幽州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及平卢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幽州节度使改为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从中划出,以平卢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直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东都护府废止。行政制度安东都护府是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其在地方行政体制上接受唐中央政府双重体制管辖。一方面,都护府作为河北道辖区的一级政府受治于河北道采访使,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另外,安东都护府的设置是在征服高句丽民族基础上形成的,高句丽作为东北夷,根据唐制,被征服诸夷,“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羁縻制度是唐朝政 府管理和安抚境内诸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安东部护府带有羁縻性质,根据唐朝规定,羁縻府州,可由本民族人物出任都督、刺史之职参与管理本民族事务,并可以世袭。中央政府派员参与管理,或设置相应机构协调、监督管理。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唐在边境置节度使、经略使,扼控四夷,安东都护府也在其列,辖于平卢军节度使。安东都护府属上都护府,其长官为安东都护,正三品,“掌统诸蕃, 抚慰、征讨、叙功、罚过, 总判府事”。有唐一代,薛仁贵、高侃、唐休景、仁贵子薛纳、王玄志、薛泰、许钦凑、裴云挂、玄宗第十三子颖王李磁等,都先后担任过安东都护之职
返回「
安东都护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