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99.19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宁洋县 的原始碼
←
宁洋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宁洋县'''福建省旧县名,已撤销,原辖区今分属福建省永安市、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 位于福建省的中西部 ,东接[[大田县]],西邻连城县,南毗漳平县、龙岩县,北与永安县接壤。县中心距永安县45公里,离福州市325公里,总面积1390.3平方公里。<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宁洋县] </ref> ==沿革== 《宁洋县志》云:宁洋县府西北四百里。东北至延平府大田县百八十里,北至延平府永安县百四十里,西北至汀州府连城县二百五十里,南至漳平县百二十里,西南至龙岩县二百里。《志》云:龙岩县东北境有东西洋,界于漳平、永安、大田、连城四县之间。溪洞深邃,鸟道险峻。 明正统年间,邓茂七等于龙岩县集贤里聚众起义,被镇压后,正统十一年(1446年)在此置东西洋巡检司,因境内东西洋(又名前后洋,即今双洋镇双洋溪;洋:溪)而得名,治集贤里(今双洋镇)。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此地爆发了以苏阿普为首的农民暴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被镇压。 明隆庆元年(1567年,一说隆庆五年或六年,即1571年或1572年),以龙岩县的东西洋巡检司,永安县的(二十八都--今永安市西洋镇、二十九都--今永安市洪田镇、三十都--今永安市小陶镇),大田县的部分地置宁洋县。取"宁靖东西洋地"之意,"以东西洋皆安静为名"(《大清一统志·龙岩直隶州》),治东西洋(今双洋镇,俗称"旧宁洋")。属漳州府。 清代基本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辖9府2州,先后增设龙岩州、永春州和台湾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龙岩县为直隶州后,龙岩州下领漳平、宁洋2县。 民国时,县治东西洋改名双洋(因双洋溪--旧名东西洋--而得名;一说因东洋村、西洋村合称"双洋")。 民国初年(1914年6月)改府为道,并改厅、州为县。宁洋县统属汀漳道。 民国17年(1928年),废道制,实行新的省、县制,各县直隶福建省政府。 民国22年(1933年)11月,"闽变"发生,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下辖闽海、延建、兴泉、龙汀4省及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宁洋县属龙汀省。民国23年(1934年),"闽变"失败,4省撤销。 民国23年(1934年)7月,改组后的福建省政府实行行政区督察专员制,将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区。宁洋县属第六行政区。1934年绘制的《宁洋县全图》,全县划分为第一、二、三、四区。 民国27年(1938年)4月,省政府内迁永安。民国28年(1939年)2月,为便于管理,福建省政府决定以三元镇为中心。 1956年5月9日,中共龙岩地委发出《关于永安、宁洋、清流、宁化县划归龙岩专区所辖的通知》。(6日已在永安正式交接)。同年7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4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撤销水吉、周宁、柘荣、宁洋四县并将三元、明溪两县合并为三明县的决定》,撤销宁洋县,将其分隶漳平、永安、龙岩三县。 '''行政区划''' 1938年10月,将永安县小陶镇划归宁洋县。 1941年,划出龙岩县白沙乡的中硿、章坑、磜头、大坂洋、洋西坑等自然村,属宁洋县。 民国35年(1946年)9月,全省行政区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永安县、宁洋县、大田县、清流县、明溪县、三元县改属第九区(永安专署)。1946年,宁洋县划为2镇(城厢、小陶),4乡(赤水、徐溪、罗溪、麟厚)。民国36年(1947年),全省行政区又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永安专署改称第六区。 1949年10月1日,全国最小的县份--宁洋县解放,同日成立了县人民政府,县政府驻地为双洋镇。 1950年,小陶镇解放。宁洋县即在小陶设立区人民政府,属宁洋县第二区。 1950年1月29日,在福州组成的中共永安地委和永安专员公署及中共永安县委、永安县人民政府进入永安办公,专署下辖有:永安、三元、明溪、宁化、大田、宁洋、德化等8个县市。 1950年,宁洋县时任领导认为从县城双洋前往上级永安专区驻地永安县交通不便,遂申请迁驻交通方便的小陶镇。 1951年6月1日,政务院内务部批准:宁洋县驻地由双洋迁至小陶。年底,县政府迁至小陶。 1952年,全县划分为第一、二、三区: 第一区(双洋区)下辖城厢、员当、徐溪、溪口、城口、中村、温坑、坑源、赤水、田兜、安坑、香寮、虎山等13个乡。 第二区(大陶区)下辖小陶、湖口、坚村、古竹、磉溪、麟厚、吴地、大陶洋、松山、洪沙、石峰、留山等12个乡。 第三区(小溪区)下辖珍坑、陈地、邹山、小溪、营兜、大科、罗畲等7个乡。 1954年8月,永安县将其下属的五区中的马洪、磉竹、大陶口、桐林、上峰5个乡划归宁洋县第二区(大陶区)。 1955年,析出第一区(双洋区)的罗赤片(赤水、田兜、香寮等乡)及第三区(罗山)安坑乡的安坑、石寮2村,设立第四区(赤水区)。 1956年7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4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撤销水吉、周宁、柘荣、宁洋四县并将三元、明溪两县合并为三明县的决定》,撤销宁洋县,将其分隶漳平、永安、龙岩三县。<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沿革] </ref> ==自然资源== 双洋镇(今属漳平市)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有优质石灰石、煤炭、铁矿、高岭土、钠长石矿等矿产资源;而且是全省唯一的烟煤基地。这里水电资源丰富,全镇大小水电站七座,总装机容量为9300千瓦时。双洋是林业大镇,现有林木蓄积量1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4.4%,部分属漳平天台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范围,其四个主要景区中的紫云洞山、九鹏溪景区就坐落在双洋境内。境内竹业发展良好,这里还富有独特的天然珍品红菇、梨菇、水仙茶、风鸭、苦笋、冬笋、明笋干等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双洋镇石灰石储量达2.3亿吨,主要分布在岭兜、香寮,是红狮集团在投资兴办年产400万吨水泥厂的原料基地;铅锌矿分布在香寮村;石英石分布在罗坑村。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林用地27万亩,木材蓄积量110万立方米,毛竹面积3.2万亩。水力资源。已建成的有岭兜、西溪、天台山、盖竹溪、黄山等水电站,在建的有风溪、石寮水电站,全乡水电装机容量已超过超过1万千瓦,年发电3000万度。 赤水镇(今属漳平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铁、煤、铅锌、石灰石等。铁矿储量1300万吨,以挂山铁矿为龙头企业,年产精矿粉9万多吨,产值5000万元;煤储量1600万吨,主要分布在赤水、香寮、石寮等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产煤5万吨,产值1200万元。 虎山林场、虎山农场、虎山牧场(今属永安市西洋镇)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8万多亩,拥有耕地面积14279亩,村有林4.2万亩,其中毛竹林1.1万亩,经济林0.6万亩,用材林1.1万多亩,生态公益林1.35万亩。 小陶镇(今属永安市)是有名的锰矿之乡,有"闽中锰城"的美誉产地15处,其中小型矿床有青竹坑、湖溪山甲2处,矿点有西学,矿化点有团结、麟厚2处。远景储量17.8万吨。青竹坑和湖溪山甲小型矿床及麟厚矿化点由含铁锰质砂岩经风化淋滤而富集成矿,矿体多呈层状或似层状,共有15个矿体,其中1号矿体长500米,宽50~80米,厚0.14~14.28米;矿石成份以软锰矿为主,硬锰矿和锰土次之,含锰量20.9~42.8%,平均34.2%,含矿率0.34~0.90吨/立方米,远景储量11.8万吨。 ==旅游名胜== '''温泉度假区''' 玉带龙泉温泉度假区位于小陶镇下湖口村宁湖大道旁。四周层峦叠嶂,碧水环绕,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玉带龙泉温泉历史悠久,《八闽通志》记载"汤池-在上村(即湖口村),池水尤热,泉涌如沸,患疥癣者浴之辄愈,俱县南二十九都"。温泉水从地下自然流出,平均温度为65℃,富含硅、锂、锶、氟、氡、锌、硼、硒等10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对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痛风、皮肤病等有医疗作用。度假区以温泉疗养为特色,集住宿、餐饮、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首选之地。 2017年1月,经省旅游局评审决定批准玉带龙泉温泉度假区命名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美坂古民居''' 美坂古民居位于小陶镇美坂村,代表闽中山林乡土文化的美坂村古村落历史悠久,村中大姓罗氏至今已有128代,3200年历史,历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这里的古村建筑韵味独特,堂院、堡楼、文昌塔、贞节坊、建功柱等各具风格。她们古朴而精致的辉光和这里保持着历史原貌的村落布局、民居型制、水系、道路一起构成了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人类遗产,是研究古建筑、古文化及闽学不可缺少的现存文物,也是发展旅游的好资源,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 美坂村在建筑及环境上呈现出这种书院文化的风格。当时美坂村各堂院耸立的34根建功柱和石旗杆就是证明这么多的建功柱和石旗杆集中在一个美坂村,说明古代美坂村出过很多的优秀人才,因为"文革破四旧",美坂村的根建功柱和石旗杆多数放倒了,但古民居还在。美坂村保留至今的古民居至少有23座。在美坂村看古民居,不能不看"乾隆八大座"。所谓的"乾隆八大座"是指真辉公的第八代孙罗国材本人及其四个儿子书典、书孙、书载、书承所建的8座传统民居,分别为国材公所建的国材公上厝奎辉堂、国材公下厝迎旭堂和四个儿子所建的惇德堂、树德堂、积庆堂、物恒堂、崇德堂等。 '''甘乳岩''' 甘乳岩地处小陶镇五一村南部。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在明代已颇具规模,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甘乳岩位于大陶洋盆地的西陲由溶洞、地下河和石林组成,分为三个层次,古称"上界、中界、下界",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奇特风景区。现已开发可供观赏的有众多的溶洞群和小石林群,长百米的大石厅可容纳千人集会,地下河潺潺流水,七级瀑布为同类溶洞所罕见。 2017年1月,经省旅游局评审决定批准甘乳岩命名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新西古村落''' 新西村地处小陶镇新西村西南部,距县城约5公里,是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全村土地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19亩,山林面积8084,总人口946人,10个村民小组,共有241户。 新西村是以冯氏宗族衍生而来的传统村落,冯氏历代祖先注重耕读传家,外出从政经商,注重原始积累,发展祖宗家业,勤俭持家,造就了明清时期"金姑田、银麟厚"历史积淀。冯氏繁衍生息,瓜瓞绵延,已经成为麟厚镇大姓之首,从古至今流传着"没有冯刘朱,小陶赶不了墟"的口头禅,不少从新西走出的冯氏子孙飘扬过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为人类进步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冯氏开始大规模的建造活动,逐步建设形成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和空间结构的整体村落古建筑群。新西人杰地灵,冯氏家族注重教书育人,每个房族都建有书斋、私塾等,致使冯氏家族人才辈出,曾出过五品官二名,六品官二名,监生二十八名,在民国期间有二十一位冯氏子孙在民国政府,部队,地方政府,保安团等部门任职。近代还有著名的"永安留法三博士"与周恩来在法国留学的冯作舟,中国飞机制造第一人刘佐成给冯氏儒士冯锦辉(又名联高)的"热心教育""斯文泰斗"牌匾。 新西村的传统建筑是闽中(乡土建筑)的一颗瑰宝,如果说新西的青山和绿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诗画,那一座座厚重古朴的民宅就像是为这幅诗画裱上了隽永的边框,它保罗了传统建筑艺术、文化底蕴、官位升迁等文化。建筑物以土木、石条、竹篾、青砖、青瓦、白灰为构架,厅面、门窗、柱头等处镂空雕刻,配以石雕柱础、壁面彩画,蔚为大观。 新西村的许多古屋与土堡虽历尽百年沧桑,但屋内壁画、字画的颜色依然鲜艳,字画清晰可见,这些老宅子仍将执守于此,与村民们共同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在这里,感受着安宁与充实,古朴与俊逸。同样,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捏背带,竹马灯、等都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宁洋古城''' 双洋镇是原宁洋古县的县城所在地,宁洋县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 1567 年)。2003 年,双洋镇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古镇。古城碧水萦绕,风光旖旎,文化古迹众多。 历史悠久的宁洋古城,上溯几千年,至今仍保存较多的文物古迹,有文庙、关帝庙、祝圣庙、廊桥、古民居等古建筑,尤其是在城南、城外、城西、东洋水尾等地分别建有"太平桥""青云桥""登瀛桥""化龙桥",四桥均为古香古色的石墩双孔梁式廊屋桥,均始建于明清时期,木构桥廊,瓦盖翘檐,风格古朴典雅。城内有建筑年代久远的文庙、关岳庙、天后宫等古庙宇和保存良好的古祠堂、古巷、古井、古民居等 70 多处,建筑古拙,雕琢精细,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周边的村落多处富有保存价值的古民居,保留原有历史风貌,民风淳朴。 城东麒麟山上,有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圆觉塔,古为宁洋八景之一。古桥古塔,是旧宁洋县的历史遗韵,也是根植一方地域的传统建筑文化标志,因而历尽沧桑、仪态不改、乡情浓郁,风采依然……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度游览宁洋溪景,在双洋嵌下了游历足迹和留下"程愈迫,则流愈急"的名句。正是: 悠悠古镇老区村,久久宁洋烈士魂。 扼守明朝添建制,提升置县转乾坤。 长流绿水仙茶饼,载入国家档案存。 世外廊桥无限美,麒麟塔景艳阳焜。 '''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双洋镇的岭兜村。岭兜村溪流清澈,景色秀丽。村中有成片古棒、翠竹和梅林,有穿云洞和钟鼓洞等石灰岩溶洞群。穿云洞口石壁陡峭,有明代摩崖石刻"风翔千仞"四个大字,洞内钟乳石密布 ,形态各异,似荷花似飞禽走兽似盘足观音,栩栩如生,令人赞叹。山下的香寮村是明初著名航海家王景弘的故里。村口有始建于唐朝的石拱桥香山桥,桥头有 "王景弘故里"标志碑,为原省政协主席游德馨所题写。村子西北部的天台山,是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山上有龙潭石窟、飞瀑、 古圆拱桥、丁香树林、古驿道、古庵天台寺和建于宋代的舍利塔等。 '''香寮村''' 香寮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是伟大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海上丝绸之路领军人物王景弘故里;是省定的少数民族村;有近百个姓氏,被誉为"百家姓村";是福建省"生态村"、宁洋县首届"最美村庄"之一;是"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据考古调查,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已有古聚落文化遗址。唐代中晚期以后,汉人相继徙居此地。历史上有过不少蜚声一时的人物,有宋代高僧慧真祖师、道教教主曹肆公和明代农民起义军首领苏阿普、隐士王镜等。境内有始建于唐代的曹氏祖祠和香山桥,宋代舍利塔、凌云桥、天台庵、元代通真宫,明代王家祠、万安桥等文物古迹,为典型的传统村落,民俗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香寮民俗馆是由香寮旧粮站仓库改造而成,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平方米,总投入150万元,于2014年4月份起规划设计,2015年4月正式对外开发。馆内陈列"生态文化"、"海丝文化"和"百家姓文化"等相关文字、图片及遗存物品,旨在挖掘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培植民俗文化的根基,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展示馆内设有:实物模型展台、图文展览、3D影院三个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百家姓馆-香寮村村史、"百家姓村"介绍以及畲族文化展示;王景弘纪念馆-展示海洋文化和王景弘的航海历程及影响;乡村生态文明馆-香寮村优渥的生态环境乡村田园风光以及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介绍。 香寮民俗文化展示馆,是香寮村人文、历史以及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一个见证缩影,承载着传承文化的功能,进一步深化旅游文化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也是人们认识了解香寮的重要窗口。 '''马山紫云洞山''' 马山是闽江支流沙溪与九龙江源流宁洋溪的分水岭,与永安市毗邻。马山景区峰峦叠幢,高山环峙。山上古木苍郁,终年云雾飘绕,景色宜人。明代大旅游家徐霞客曾经步行路过,并在《徐霞客游记》中作了精彩描述。与马山相连的紫云洞山,海拔1634米,山势高峻,古树葱笼,云海涌动,有明代农民起义军邓茂七的古营寨,有成片野生杜鹊林和各类珍贵的动植物品种。 此外还有小溪水库,石峰抗战遗址,岩连宁红色旅游区,虎山生态观光园,马洪红军村等众多旅游产品。<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旅游名胜] </ref> ==地方特产== '''宁洋风鸭''' 双洋镇地处偏远山区,这里霜冻低温,阳光充沛,空气新鲜。当地百姓加工风鸭有百年历史。鸭肥肉香,便于蕴藏的风鸭,过去加工只是为了自家过年食用。如今,经过精心加工改进的宁洋风鸭,是利用海拔千米以上高寒地带的霜风、阳光、纯净的空气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选用以稻谷为主饲料的地方良种番鸭为原料,经山泉水浸透后,采用地方传统工艺和科学配方,适时精制加工而成,加以精美包装,成为特具色泽金赤润亮、味美香醇的地方风味,且具有健胃宜脾之功效,是送礼迎宾之佳品,被誉为闽西佳肴一绝。 '''水仙茶''' 水仙茶是原宁洋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双洋溪和九鹏溪地区是原宁洋水仙茶主产区,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水仙茶独特的品质。水仙茶饼更是乌龙茶类唯一紧压茶,品质珍奇,风格独一无二,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如兰气质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经久藏,耐冲泡,茶色赤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更有久饮多饮而不伤胃的特点,畅销于闽西各地及广东、厦门一带,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农副产品博览会金奖。 独特的色、香、味得益于九鹏溪两岸土壤、水、空气的优越立地环境条件。双洋镇位于福建中南,闽西东部,闽南金三角北端。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地处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雨水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9℃-20.7℃,降水1450-2100毫米,无霜期251-317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853小时,有利于作物多熟和林木速生,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为茶叶的生产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 水仙茶叶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厚重的茶文化。从元代就开始了茶叶种植,到明清时期已有相当规模,并有了专门茶叶加工作坊。而在境内出土的明代紫砂茶壶,说明宁洋很早以前就盛行功夫茶、讲究饮茶文化了。双洋中村茶人邓观金于1914年用独创的工艺创制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类--水仙茶饼,在宁洋生产的数十种乌龙茶品种中,堪称一枝独秀。 ==民俗文化== 宁洋有着浓重的乡土特质和明丽的闽南文化色彩。民俗文化,就建筑在这无与伦比的沃土之上。呈现了多彩风姿的景象,它形象而真切地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双洋镇位于宁洋县的中部,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间文化有汉剧、木偶戏;春节、元宵等节日有龙灯、舞狮、竹马、花船、采茶灯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它孕育出了汉剧、木偶戏等民间艺术奇葩,民间的汉剧和木偶戏,古香古色的戏服和乐曲,浸透了历史文化的瑰丽色彩。 汉剧是双洋民间传统剧种,汉剧也被称 "外江戏"或"乱弹",传承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在广大农村中生命力极强,深受群众的喜爱。双洋镇业余汉剧团前身是1914年由吴世杰创办的"大锣天"汉剧班,当时的"大锣天"名盛一时,后更名为"新景天"。现剧班30余个农民演员能演百余部戏,长年在永安、漳平、苏坂等地演出。1979年更名为"双洋镇业余汉剧团",吸收10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学戏,曾出现新老演员四代同堂演出的景象。1982年剧团整顿后,吸收10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学戏,到各地演出,深受群众好评。是由二十多个演员组成一个汉剧、木偶剧班子,到各乡镇进行演出活动,并为政府各项政策宣传服务,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都将演出近百场,深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是双洋镇民间艺术上的一朵奇葩。双洋汉剧与闽西汉剧是同一剧种,汉剧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有10类518项,属第四类传统剧种92项中的一项,在传统剧种类中排名第33个,是我省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个中的一个)。当地民众独创的以打击乐和唢呐吹奏为主的器乐曲"武点红"、"大三通"等十多个曲目,动人心弦。 民间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民间文艺主要有舞龙、舞狮、竹马戏、采茶灯、花船等传统民俗文化节目和活动,每逢元宵、妇女节、中秋节、国庆、元旦等节日活动,城内、城外、东西洋的龙灯、金坑的竹马、中村的舞狮,尚有采茶灯、花船等表演活动,在双洋圩上争奇斗妍,色彩斑斓。 值得一提是流传于双洋的花船别具一格,上部花轿结构,下部用竹片仿制木船,中间乘坐靓女,由船夫在迂回曲折、忽高忽低中行进,有如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前行,表现了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和战天斗地的欢乐景象,而火龙闹元宵。开初,村民的爆竹是在各家门前迎龙时燃放,后来村民发现爆竹往龙身上丢,舞龙的为避免价格不菲的龙被烧坏,只好摇头摆尾躲着爆竹,这龙也就舞得更为壮观,很快就形成爆竹炸龙--火龙闹元宵的风俗。最多时有九条火龙汇聚双洋,这风俗一直延续了400多年。<ref>[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 民俗文化]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宁洋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