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7.7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奥地利国家条约 的原始碼
←
奥地利国家条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贝维蒂宫'''<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31/89/99d5f7ab227dd7a9c6329ba95f56.jpg" width="280"></center><small>奥地利国家条约簽署地[https://www.itsfun.com.tw/%E5%A5%A7%E5%9C%B0%E5%88%A9%E5%9C%8B%E5%AE%B6%E6%A2%9D%E7%B4%84/wiki-2871536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small> |} '''奥地利国家条约'''又称'''奥地利独立条约''',全名为'''重建独立民主奥地利国家条约''',旨在结束[[二战]]期间的[[納粹德國]]统治及战后[[盟軍佔領時期]],在[[奥地利]]重建一个[[主權]]獨立的民國。该条约于1955年5月15日在[[维也纳]]的[[贝维蒂宫]]签署,并于1955年7月27日生效。条约签署國除了奥地利外还有二战后占领奥地利的四个[[同盟國]],分别为[[美国]]、[[英国]]、[[法国]]、[[苏联]]。 == 条约结构 == 《奥地利国家条约》由[[序言]]和9個部分组成: *[[政治]]及领土的规定 *[[军事]]和关于空中[[交通]]的规定 *战争[[赔款]] *四国占领军撤出奥地利 *国家财产、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 *[[经济]]联系 *关于发生国际[[争端]]的规定 *经济方面的规定 *最后总结 ==條約重點== 条约第4款关于缔约方面的限制:奥地利永远不能像以前那样同[[德国]]缔结任何形式的政治和经济同盟。 除了条约一般规定和对于国家承认之条款外,第7款又额外规定了在奥地利居住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少数民族的权利,但是此条款到如今也没有得到完全贯彻和实施。 第9款中规定奥地利解散所有[[纳粹党]]组织,并且不允许在[[法律]]上重新認同[[纳粹]]和[[法西斯]]组织。 1919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法典仍得以继续实施。奥地利签署条约在6个月内向[[苏联]]支付大约1亿5千万美元的战争赔款,并冻结由奥地利进行管理的德国人的财产。联军保证从奥地利撤军。 因此奥地利郑重声明,在签署国家条约后自愿成为永久[[中立国]]。此声明不是国家条约之一部分,但是是紧密相连之談判條件。 ==[[莫斯科宣言]]== 1943年11月1日,美国、苏联和英国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宣言,一方面他们声称:“奥地利,一个自由的国家,典型的[[希特勒]]侵略政策的牺牲品应该从[[法西斯德国]]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并且法西斯德国在1938年3月15日对奥地利的占领应该被看作是无效”。另一方面他们又声称:“奥地利必须清楚地记住,它作为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同纳粹德国站在了一条战线上的行为要负责,不能逃避”。 == 条约谈判 == 在四国占领军的监督下,1947年1月战后第一届民选政府在[[伦敦]]试图同四国占领军交涉签署一个和平条约。从1947年3月谈判转到了莫斯科。奥地利谈判代表中以[[列奥波德·菲格尔]]和[[尤利乌斯·拉布]]领导的[[奥地利人民党]]完全同意了[[苏联]]提出的要求,但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却同[[奥地利共产党]]人保持一定距离,并不想完全无条件接受苏联的条件。正是由于布鲁诺·克莱斯基(当时外交部的国务秘书)代表社会民主党,最终成功的是党内同僚们相信了正是因为该党的反苏联的态度阻止了谈判的进程。 在《奥地利国家条约》的谈判中出现的问题是[[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对奥地利[[凯恩藤州]]提出的领土要求。由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1949年的冲突,使得此领土要求对苏联来讲变得不是很重要了,所以当时的边界并没有得以改变。而一戰後,奧匈帝國割予意大利之[[南提洛]]亦無易手。 谈判中最重要的议题是[[德国]]在奥地利的财产的问题。这包括了在德、奥1938年3月签署条约前德国公民所有的土地拥有权,还包括在德奥条约签署后从德国转移到奥地利的财产和由德国资本在奥地利建立的所有工业设施,以及德国人在1938年至1945年之间在奥地利所获得的所有财产(其中并不包括强迫购买和掠夺)。在[[苏占区]]内几乎全部的[[炼油]]工业,[[多瑙河]]船运公司和一系列的工业企业(大约有300家)全部作为德国的财产加以没收,交给了当时成立的苏联在奥地利财产管理委员会同意进行管理。 在政治方面,因为苏联要求連綁同奥地利进行的谈判同德国与[[盟军]]进行的缔约谈判,阻止达成一个让各方满意的协议。由于[[冷战]]加剧,使得签署国家条约变得越来越渺茫。 当[[艾森豪威尔]]接替[[杜鲁门]]成为[[美国总统]]后,再加上1953年斯大林去世,使得谈判气氛得以缓和。在尤利乌斯·拉贝同年成为奥地利联邦总理后,奥地利方面的谈判风格也为之一变。 奥地利于1954年1月25日至2月28日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外长会议。苏联人继续坚持必须在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后才能签署条约。此条件就是苏联军队在同德国签署了和平条约之后再由奥地利撤军。西方不同意此条件,奥地利也反对。作为另一个条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奥地利必须成为一个中立国。西方担心他们在[[意大利]]的驻军会因为中立的[[瑞士]]和奥地利同他们在欧洲其他地区的驻军完全分割开来。以瑞士为榜样,奥地利同样成为一个中立国早在1945年至1950年由战后奥地利第一位民选总统[[卡尔·莱纳]]所提出,并得到了党内支持。 ==莫斯科备忘录== 当[[西德]]1954年加入[[北约]]后,关于奥地利完全主权的谈判继续在莫斯科进行。1955年3月奥地利政府代表团应苏联政府[[马林科夫]]的邀请下抵达莫斯科。代表团成员包括副总理阿道夫·希弗-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成员,外长列奥波德·菲格尔:奥地利人民党成员,国务秘书布鲁诺·克莱斯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谈判代表为联邦总理尤利乌斯·拉贝-奥地利人民党成员。 4月12日止5日的会谈取得了重大突破,这被认为是奥地利永久中立的诞生日。苏联要求中立必须写进国家条约,他们认为永久中立是奥地利重新获得主权的先提条件。但是奥地利代表试图让对方相信只有一个主权国家才能决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中立。最终谈判达成了一个结果:关于中立的法律应该由一个自由的独立的奥地利来颁布。在最终文件中,即莫斯科备忘录中规定奥地利将成为一个中立的国家,四个二战的战胜国将保证奥地利的领土和主权不被侵犯和损害。当1955年4月15日尤利乌斯·拉贝回到奥地利的[[巴特弗斯劳机场]]时宣称:“奥地利将要自由了”。 == 条约签订 == 正式签署《奥地利国家条约》当日,外长菲格尔仍然在维也纳进行最后的磋商,试图将有关奥地利在二战中的共同责任从条约的序言中删掉。 1955年3月15日,关于战后重建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最终在维也纳的贝维蒂宫的大理石厅签署。签字后菲格尔由衷地说出了:“奥地利自由了”这句在奥地利近代政治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 他说此句话之時是在大理石厅,而不是像有些人宣称的是在阳台上。 《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签署方为: # [[莫洛托夫]] (苏联外长) # [[伊利乔夫]] (苏联代表团高级专员和驻奥地利代表) # [[麦克米兰]](英国外长) # [[瓦灵格]](英国代表团高级专员和驻奥地利大使) # [[杜勒斯]](美国国务卿) # [[小汤姆逊]](美国代表团高级专员和驻奥地利大使) # [[安托万·比内]](法国外长) # [[拉罗艾]](法国代表团高级专员和驻奥地利代表) # [[菲格尔]](奥地利外长) 《奥地利国家条约》于同年6月7日由议会批准。 四国占领军以为要驻扎很长的时间,所以他们各自的军营里建立了许多家属区,比如在[[萨尔茨堡]]的美军罗德军营可容纳一万人。1955年9月最后的一名苏军士兵撤离了奥地利,10月25日西方盟军也撤出了奥地利。 在1955年10月26日最后一名占领军士兵撤出奥地利时,[[奧地利國會]]通過[[中立宣言]],並寫進聯邦憲法。声明中规定奥地利不会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不允许外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奥地利将使用一切手段来维护本国的独立。从1965年后,每年10月26日成为了[[奥地利國慶日]]。1955年12月14日奥地利加入了[[联合国]]。 签订了国家条约的奥地利成为了欧洲国家中从1945年至1989年第一个通过和平缔结条约的方式从占领军的手中解放出来的国家。在[[冷战]]时期,对国家条约中关于缔结条约的条款和此外的永久中立的解释不允许奥地利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奧地利至今非[[北約]]成員。 1959年奥地利<ref>[https://www.roc-taiwan.org/at/post/5637.html 國家相關資訊],駐奧地利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2018/03/19</ref> 加入了[[欧洲贸易联合会]],但是此组织由[[挪威]]、[[瑞典]]、[[丹麦]]、英国、[[葡萄牙]]和瑞士所建立。直到1995年奥地利成为了[[欧盟]]成员国。 在2005年的周年庆典中,《奥地利国家条约》的证明文书的原件第一次从莫斯科外交部的档案馆运到了下奥地利州的[[莎拉城堡]]和维也纳的[[贝维蒂尔宫]]向公众公开展览。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奥地利国家条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