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44.10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地震带 的原始碼
←
地震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地震带.jpeg|有框|右|<big>地震带(图片)</big>[https://pic2.zhimg.com/80/v2-527976545956384ad99acd23db216174_qhd.jpg 原图链接][https://www.zhihu.com/topic/20055274/hot 来自 知乎 的图片]]] '''地震带''',('''英語: Earthquake zone''' )是指地震集中分布,且呈有规律的带状的地区。地球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欧亚、洋脊地震带。[[地震]]带基本上在板块交界处,在地震带内震中密集,在带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NK9VO8A0552NGAS.html 【常识】“ 世界三大地震带”考点汇总],网易,2021-10-31</ref>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交界处,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 ==建立过程== 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是一门全新的地球科学理论。它的诞生甚至比[[量子力学]]还要年轻几十年。虽然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但其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却是在上世纪中叶随着海洋磁异常条带的扩张、洋中脊及热点的发现才予以完成的。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框架主要立足于三个确定的事实以及两个基本的假设。其中,软流圈的确定存在、星球级板块的确定存在、以及岩石圈确定可以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这“三大事实”给了板块构造学一个基本的图景,而地球总表面积不变、以及力在板块中以刚性传递这两假设,则为板块构造学所进行的一切解释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如果要形象地描述建立在“三大事实”上的基本图景,简单地说便是这样的:在地核这个燃料炉的的加热下,具有流动性特征的软流圈产生滚滚对流环。而最上部的板块呢,则是飘在“软流圈之海”上的七巧板,随着前者的对流,随波逐流地运动在地球的最表面。图景画出来后,为了描述问题,我们还得让它动起来。这就需要用到“两大假设”了。 虽然板块在对流环上是移动的,但地球表面却被板块完全覆盖,并没有丝毫未被板块填充的空间来容许这些板块自由地移动。根据第一假设地球的总表面积不变,这就相当于站在一辆挤满了人的公交车上一样,车厢的体积是一定的。如果你要进行一点位移, 但同时却又扩不出来额外的自由空间,那么你的移动将必然同周围接触者产生作用:对前方人的挤压、相对侧面人的平移、以及相对身后的人的空间拉张。板块之间也一样,只不过板块之间所进行的却是星球级的挤压、平移以及拉张。在直接接触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相对移动,可想而知,必然会伴随着大量能量的释放与转移。再根据第二假设力的刚性传递原则,由于板块是刚体,广袤的板块内部,并不会受到太多力的作用,它们相对运动时的能量释放及力学效应,便被集中在了板块之间针锋相对的接触边缘。 于是,板块边缘集中了最为剧烈的力的作用,使得挤压边缘由于强烈的撞击而形成宏伟的造山系,使得俯冲边缘由于深深陷入地下而形成深邃的海沟,使得平移边缘由于强烈的剪切摩擦而产生平直绵延的走滑断裂带,使得拉张边缘由于破裂形成深大的裂谷或中脊…人们便是根据这些地貌学上的特征反映,将板块的边界一点一点地勾勒出来,绘制成了如下所示的全球板块分布图。 分布范围 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全长40,000公里,呈马蹄形。从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开始,向南经南[[美洲]]南端、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到南乔治亚岛;向北经[[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群岛;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到苏拉威西岛,与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汇合后,经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斐济岛到新西兰。其基本位置和环太平洋火山带相同,但影响范围较火山作用带稍宽,连续成带性也更明显。 属性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活动带,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90%的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300~700千米),其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80%,是大多数灾难性地震和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主要发阵地带,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割开来。 起因 直接成因是板块的移动和碰撞。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东部成因是纳斯卡板块和可可斯板块潜没于向西运动的[[南美洲]]板块之下,太平洋板块的一部分以及细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块则潜没于北美洲板块之下。向西北移动的太平洋板块的东北部分潜没于阿留申群岛弧之下,较西的部分则潜没于堪察加-千岛群岛弧之下;太平洋板块的南面部分情况较复杂,一些面积较小的板块从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布干维尔岛、汤加和新西兰与其碰撞。印尼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及阿尔卑斯带之间,东北部的岛屿包括新几内亚靠近环太平洋火山带;南部及西部的苏门答腊、爪哇、峇里、弗洛里斯岛及帝汶岛则靠近阿尔卑斯带。 ==欧亚地震带== 即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全长2万多公里,基本上与东西向火山带位置相同,但带状特性更加鲜明。带内有许多巨大断裂,是[[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中、深源地震,地震之频繁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巨大地震,如1897年印度阿萨姆8.5级地震及1950年中国西藏墨脱的8.6级地震等;中国云南、西藏等省区处于此地震带内,是中国地震较强烈的地区。 该地震带横贯欧亚两洲,又涉非洲地区。其中一部分从堪察加开始,越过中亚;另一部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越过南亚(喜马拉雅山脉),在帕米尔会合后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区,再出亚速海,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 ==海岭地震带== 即大洋中脊地震带,简称洋脊地震带。 全球性次要地震带。此带内地震虽不少,但大多很微弱,释放的能量也较小,且均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即在全球洋脊的轴部,几乎包括全部海岭构造地区。从[[西伯利亚]]北部海岸(靠近勒拿河口)开始,横过北极,越过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和冰岛伸入大西洋,然后沿大西洋中部延伸进入印度洋,随之分为两小支,一支沿东非裂谷,另一支通过太平洋的复活节岛海岭,直达北美洲的落基山。 ==其他地震带== 此外还有大陆裂谷地震带;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且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地]]震带、[[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 ==中国地震带== 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000次以上,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六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六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⑥吉林、黑龙江的东部。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青藏高原地震==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该地震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东南沿海== 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分布情况:东南沿海地震带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广东两省及江西、广西邻近的一小部分。这条地震带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新华夏系北东向活动断裂控制,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动断裂在形成发震条件中也起一定作用。这组北东向活动断裂从东到西分别为:长乐—诏安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邵武—河源断裂带。沿断裂带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如沿长乐 诏安断裂带,曾发生过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震和南澳附近的一系列强震;沿邵武—河源断裂带曾发生过会昌6.0级(1806年)地震、河源6.1级(1962年)地震和寻乌5.8级(1987年)地震,政和—海丰断裂带也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总的强度比较低。 ==南北地震带== 从中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带,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简称南北地震带。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的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地震带上。 ==其他==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中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中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视频== ===<center> 地震带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地震带的分布》视频</center> <center>{{#iDisplay:k0151ktwyns|560|390|qq}}</center> <center>【老张地理好微课】专题017-火山与地震带(七八年级通用)</center> <center>{{#iDisplay:t0938ug6jz7|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51 自然地理]]
返回「
地震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