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7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在哀克刹脱教堂前(徐志摩诗歌) 的原始碼
←
在哀克刹脱教堂前(徐志摩诗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133169211.jpg|缩略图|右|[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51/247/2047/133169211.jpg 原图链接][https://cul.qq.com/a/20160406/023229.htm 图片来自于腾讯文化]]] 这是一篇独特的“中国布尔乔亚”诗人徐志摩的“《天问》”。尽管无论从情感强度、思想厚度抑或体制的宏伟上,徐志摩的这首诗,都无法与屈原的《天问》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但它毕竟是徐志摩诗歌中很难得的直接以“提问”方式表达其形而上困惑与思考的诗篇。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这首并不有名的诗歌无论是在徐志摩的所有诗歌中,还是对徐志摩本人思想经历或生存状况而言,都是独特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在哀克刹脱教堂前 作者:徐志摩 文学体裁:诗歌 创作时间:1925年7月 ==作品原文== 在哀克刹脱教堂前① 这是我自己的身影,今晚间 倒映在异乡教宇的前庭, 一座冷峭峭森严的大殿, 一个峭阴阴孤耸的身影。 我对着寺前的雕像发问: “是谁负责这离奇的人生?” 老朽的雕像瞅着我发楞, 仿佛怪嫌这离奇的疑问。 我又转问那冷郁郁的大星, 它正升起在这教堂的后背, 但它答我以嘲讽似的迷瞬, 在星光下相对,我与我的迷谜! 这时间我身旁的那颗老树, 他荫蔽着战迹碑下的无辜, 幽幽的叹一声长气,像是 凄凉的空院里凄凉的秋雨。 他至少有百余年的经验, 人间的变幻他什么都见过; 生命的顽皮他也曾计数; 春夏间汹汹,冬季里婆婆。 他认识这镇上最老的前辈, 看他们受洗,长黄毛的婴孩; 看他们配偶,也在这教门内,—— 最后看他们名字上墓碑! 这半悲惨的趣剧他早经看厌, 他自身痈肿的残余更不沽恋; 因此他与我同心,发一阵叹息—— 啊!我身影边平添了斑斑的落叶! 一九二五,七月。 注:①哀克刹脱:英文Excter的音译,现通译为埃克塞特,英国城市。 ==作品赏析== 徐志摩的诗歌中出现过许多关于“坟墓”的意象(如《问谁》、《冢中的岁月》),更描绘过“苏苏”那样的“痴心女”的“美丽的死亡”。“死亡”、“坟墓”这些关涉着生命存亡等根本性问题的“终极性意象”,集中体现了徐志摩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对生、死等形而上问题的倾心关注与执着探寻。 这是一篇独特的“中国布尔乔亚”诗人徐志摩的“《天问》”。尽管无论从情感强度、思想厚度抑或体制的宏伟上,徐志摩的这首诗,都无法与屈原的《天问》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但它毕竟是徐志摩诗歌中很难得的直接以“提问”方式表达其形而上困惑与思考的诗篇。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这首并不有名的诗歌无论是在徐志摩的所有诗歌中,还是对徐志摩本人思想经历或生存状况而言,都是独特的。 诗歌第一节先交待了时间(晚间),地点(异乡教宇的前庭),人物(孤单单的抒情主人公“我”)。并以对环境氛围的极力渲染,营造出一个宁静、孤寂、富于宗教性神秘氛围与气息的情境。“一座冷峭峭森严的大殿/一个峭阴阴孤耸的身影。”这样的情境,特别容易诱发人的宗教感情,为抒情主人公怀念、孤独、萧瑟的心灵,寻找到或提供了与命运对话、向外物提问的契机。 第二节马上转入了“提问”,徐志摩首先向寺前的雕像——当视作宗教的象征——提问:“是谁负责这离奇的人生?”这里,徐志摩对“雕像”这一宗教象征所加的贬义性修饰语“老朽”,以及对“雕像”“瞅着我发楞”之“呆笨相”的不大恭敬的描写,还有接下去的第三节又很快将发问对象转移到其他地方,都还能说明无论徐志摩“西化”色彩如何浓重,骨子里仍然是注重现世,不尚玄想玄思、没有宗教和彼岸世界的中国人。 诗歌第三节被发问的对象是“那冷郁郁的大星”——这天和自然的象征。然而,“它答我以嘲讽似的迷瞬”——诗人自己对自己的提问都显得信心不足、仿佛依据不够。这里多少暴露出徐志摩这个布尔乔亚诗人自身的缺陷和软弱性。 第四节,抒情主人公“我”把目光从天上收缩下降到地上。中国人特有的现世品性和务实精神,似乎必然使徐志摩只能从“老树”那儿,寻求生命之迷的启悟和解答。因为“老树”要比虚幻的宗教和高不可及的星空实在的得多。在徐志摩笔下,老树长出于土地,也是有生命的存在。老树还能“幽幽的叹一声长气,像是/凄凉的空院里凄凉的秋雨”。“老树”被诗人完全拟人化了,抒情主人公“我”平等从容地与“老树”对话,设身处地地托物言志,以“老树”之所见所叹来阐发回答人生之“死生亦大焉”的大问题。 接下去的几节中,老树成为人世沧桑的见证人,它有“百余年的经验”,见过人间变幻沉浮无数,也计算过“生命的顽皮”(应当理解为充满活力的生命的活动)。无论“春夏间汹汹”,生命力旺盛,抑或“冬季里婆娑”、生命力衰萎,都是“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凡生命都有兴盛衰亡、凡人都有生老病死。无论是谁,从婴孩、从诞生之日起,受洗、配偶、入教……一步步都是在走向坟墓。徐志摩,与“老树”一样“早经看厌”这“半悲惨的趣剧”,却最终只能引向一种不知所措的消极、茫然和惶惑。只能像“老树”那样“发一阵叹息——啊!我身影边平添了斑斑的落叶!” 读者应特别注意“他自身痈肿的残余更不沽恋”一句诗。把身体看成额外的负担和残余,这或许是佛家的思想,徐志摩思想之杂也可于此略见一斑。徐志摩在散文《想飞》中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综观徐志摩的许多诗文,他是经常写到“死亡”的,而且“死亡”在他笔下根本不显得恐惧狰狞,反而非常美丽。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ref>[https://www.sohu.com/a/354859160_166394 民国民国,再无徐志摩。]</ref>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ref>[https://www.sohu.com/a/217370203_765910 徐志摩:毕生行径都是诗,随遇自有乐土 ]</ref>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ref>[https://www.sohu.com/a/418986061_120767386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穷困潦倒,每月只靠张幼仪接济,为何这么惨?]</ref>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ref>[https://www.vipyl.com/article/140/307090.html 徐志摩经典的语录大全]</ref>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新华网评)。<ref>[https://www.sohu.com/a/429026412_120900450 林徽因为何没有选择徐志摩 ]</ref>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20 中国文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在哀克刹脱教堂前(徐志摩诗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