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70.16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國中教育會考 的原始碼
←
國中教育會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國中教育會考''' </p> |- |<center><img src="https://cap.rcpet.edu.tw/images/logo1.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ap.rcpet.edu.tw/background.html 圖片來自rcpet] </small> |} '''國中教育會考('''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簡稱'''國教會考'''、'''教育會考'''、'''國中會考'''、'''會考''',是[[中華民國教育部]]為[[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所舉辦的[[標準化]][[成績]]評量,屬於[[臺灣]]學生[[升學|升]]讀[[高級中學|高中]]、[[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高職]]時[[免試入學]][[管道]]的[[超額比序]]項目之一。 ==介紹== 會考取代舊有的[[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基本學力測驗]],於每年5月中旬的星期六和星期日統一舉辦,目的在使[[學生]]、[[教師]]、[[學校]]、家長及[[主管]]機關評量[[學生]][[學習]]品質,並可作為繼續[[升學]]時成績的評比管道。國中會考[[考試]][[科目]]包含[[中文|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及[[作文|寫作測驗]],皆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中階段能力指標 》為命題依據。 在2014年,[[免試入學]]制度實施後,原則上台灣的國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高級中學|高中]][[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職]],[[免試入學]]。不過在一所高中職的學生超過該校核定可招收人數時,仍需要進行[[超額比序]]。會考是[[超額比序]]參酌項目之一,依縣市不同,最多佔[[超額比序]]總積分三分之一。不過,由於實際上大多數學生在[[超額比序]]的各項目中除了「會考表現」及「扶助弱勢」項目外,其他部份大都能拿到滿分,故會考的地位仍與傳統聯考、[[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基測]]相若,是決定高中錄取的關鍵因素。 依照國中教育會考命題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中心建議,所有國中應屆畢業生都應參與國中教育會考。[[身心障礙]]生、重大傷病生若無參與國中教育會考,經公立醫院或教學醫院評估,得不參加國中會考。國中會考提供[[身心障礙]]、重大傷病及突發傷病考生依需求提出考試服務申請,包含特別試場、輔具、試卷、作答方式、考試時間等。[[聽覺障礙]]考生可評估自身情形,選擇於一般試場、特殊試場或免考[[英語|英]][[聽力|聽]]試場應試。 會考五科為[[中文|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科,成績分為 3 等級並加註 4 標示:精熟級 A(A<sup>++</sup>、A<sup>+</sup>、A)、基礎級 B(B<sup>++</sup>、B<sup>+</sup>、 B)、待加強級 C。依據教育部公布的會考成績統計 5,各科成績超過 5 成落在基礎級;達精熟級的比率大約在14.37%到16.96%之間;[[中華民國國語|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科成績為「待加強」等級的人數比率分別為17.34%、33.73%、33.4%、19.95%、25.25%,其中[[英文|英]][[數學|數]]二科的比率明顯比其他科高;大多數學生[[作文|寫作]]達4級分。 2020年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議,高中以下學校延後2周至2月25日開學,109國中會考考試日程維持5月16日、5月17日,但各考科第六冊教科書考試範圍配合調整。<ref>>{{cite web|publisher=聯合新聞網|title=國三生注意!109年國中會考第六冊考試範圍公布|url=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325890|date=2020-02-06|5=|access-date=2021-02-05|archive-date=2020-05-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527184057/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325890|dead-url=no}}</ref><ref>{{cite web|publisher=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title=109年國中教育會考考試範圍調整說明|url=https://cap.rcpet.edu.tw/PressRelease1090206.html|date=2020-02-06|5=|access-date=2021-02-05|archive-date=2021-02-1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13172313/https://cap.rcpet.edu.tw/PressRelease1090206.html|dead-url=no}}</ref> 2021年考量國際[[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持續嚴峻,為確保開學前校園環境衛生安全、完備防疫作業與環境清潔消毒,高中以下學校109學年度第2學期開學日,延後4天至2月22日開學,最後上課日延至7月2日。為配合相關教學進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議,110國中會考考試日程仍維持5月15日、5月16日,但各考科第六冊教科書考試範圍配合調整。各考區都有考生服務隊 2022年為全新課綱的教育會考,其考試內容多以新課綱強調之素養導向為主,基礎題題數會下降,閱讀題會增加,例如:國文國學常識題數會減少;英文聽力基礎題增加、新增「跨領域」題型;數學科新增「題組題」、自然科新增「跨科」主題;社會科「純記憶題」減少,並重視圖表閱讀。 == 測驗歷史 == ===聯考以前=== 臺灣升高中升學考試在[[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時代]]舉辦於[[小学|小學]]畢業時。當時,[[学生|學生]]六年級畢業後若有意升學,需要決定報考哪一所[[舊制高等學校|普通中學]]、[[實業學校]]或[[師範學校]];每所學校分別招生。六年級考完中學後,四年後直升同校高等科。當時稱呼學習為「勉強}-」、考試為「試験」,「受験勉強」或「準備教育}」意指升學補習,由教師為學生額外為學生加強課業。由於日本時代臺灣人獲得中等以上教育的機會長期不多,升學需經嚴格考試,競爭激烈,被時人稱為「試験地獄}。當時,升讀[[中学|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大正11年,1922以前稱為高等普通學校、女子高等普通學校)考試舉辦於每年三、四月,各校各自命卷。 當時除了筆試之外,還要考跑步、體操、禮貌等科目。例如「禮貌科」面試考生進教室時,面試委員事先會在椅子上故意放一些東西,考生必須小心地將椅子上的東西挪開,然後很有禮貌地鞠躬再慢慢坐下。當時如果[[公學校]]畢業之後想要升學而又考不上高等學校的學生,則通常會在國小所附設的高等科就讀二年制。考試的題目一律以[[日语|日本語]]測驗,除了筆試之外,還要進行[[面试|面試]],對期望升學之學生實施綜合之考察。當時應考試需求,相關產業應運而生。舉例來說,新高堂書店當時每年都會出一本《臺灣各中等學校入學試驗問題集》,收集前一年臺灣男女中等學校入學考題,為當時主要之升學參考書。當時為準備升學考試,也流行課後至教師家補習,補充所學,但多不收費。在當時的小學,也已出現根據學生成績而分班的情況。 ===聯考時代=== [[中華民國]]對於升高中考試最早的規定源於1933年的《中學規程》,當時規定中等學校學生必須經「入學試驗」方准入學。因此,學校要招收學生,必須要舉辦入學考試。當時在中國大陸,考試也是由各校自辦,單獨招考。戰後,臺灣本地學校紛紛改制為中華民國體制,單獨招生考試入學方式遂得以留存,各高中自行辦理招收新生的各項試務工作。 民國41年(1952年),[[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在[[臺北|台北]]地區推動試辦聯合招生工作,這是台灣地區高級中學首次以聯合招生的方式辦理入試業務,由當時的[[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建國中學]]、[[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成功中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北一女中]]、[[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北二女中]]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師大附中]]五校聯合試辦;不過由於當時學校招生對象都包含[[初级中学|初級中學]]與[[高級中學]],所以聯合招生的施驗對象包括了[[國民學校]]畢業生及初中畢業生。民國47年(1958年),「臺北市公立學校聯合招生委員會」成立,為全臺首個高中聯招制度,臺灣地區進入聯考時代,此後全臺各地高中聯招會陸續成立。民國71年(1982年),原基宜區、桃竹苗區、台中區、彰化區、嘉義區、台南區、高雄區、花蓮區等八個地區的聯招會合併,「台灣省立高中聯招聯合命題委員會」成立,1984年,省聯完成全省統一出題,全臺自此被分為「北聯」與「省聯」二卷。民國82年(1993年),政府修法,放鬆原本必須參加高中入試且其成績須達標的限制,開始試辦自願就學輔導方案,畢業生得以[[臺灣國中教育|國中]]在校成績免試分發進入高中;1996年,開始試辦推薦甄選制與申請入學制度,入學考試已非進入高級中學就讀的唯一途徑。 依據省教育廳的規定,在1968年之前,高中聯考的滿分為500分;1968年,國文提高為120分,總分為520分;1971年起,高中聯考分數改為滿分700分。 高中聯考制度之目的在於透過全面統一的考題以及依分數高低排序分發學校,公平地篩選出不同能力水準之學生,是當時大多數人所認同的鑑別工具與入學方式。雖然聯考也曾爆發舞弊與盜竊考卷事件,但聯考制度在社會大眾的一般印象中仍被認為具有相當高之公平度,並被認為在此方面受到社會的普遍肯定。同時,聯考制度也被認為給臺灣帶來了一個公平透明的社會流動管道,使出身清寒家庭的學生有能力向上流動、脫離貧窮。 然聯考制度實施多年以後,也受到多方批評。舉例來說,聯考時代時為了避免鄉鎮劣勢,家長常透過轉學或遷戶籍等方式將學生轉至都市內明星國中就讀,造成都市學校人滿為患,鄉村學校班級逐漸減少的現象;只利用分數分發高中也使不同高中與學生之間出現對價關係與學校排名化,使跨區報考追求他縣市明星高中的風氣;升學主義也助長了校內依據考試成績編班、教師私人違法補習及合法補習班的出現。在試題方面,除了面臨單一次考試機會加大學生壓力之外,高中聯考的命題方式也被認為因為命題委員有限、缺乏預試等原因,而使題目的難度與鑑別力難以掌握。聯考時代,國中畢業生向上升學仍有的瓶頸,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1987年公布的資料,全臺國中畢業生未能考入任何一間高中、高職或五專的比例達24.63%,顯示升學之路競爭激烈。 ===基測時代=== 2001年開始,在教育改革呼聲下,高中聯考、高職聯考、五專聯考停辦,改為實施全臺統一的「[[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升學管道由單純比較考試分數分化為甄選入學(加辦第二階段測試)、申請入學(書面審查)與分發入學(傳統分發)三種方式,增加學生選擇。基測包含[[中文|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與[[書寫|寫作測驗]](自2007年起新增)等六科,除[[作文|寫作測驗]]為標準參照的級分制之外,其餘科目皆會將錯題數轉為[[量尺分數]]呈現,[[量尺分數|量尺]]的訂立為常模參照,學生根據其在所有學生中的相對表現得分,但若學生一旦答錯難題,則失較多分。2009年以前各科滿分為60分,2009年起為進一步細分改為80分。在計算總分時,作文分數乘以二,2001年至2006年的基測滿分為300分,2007年及2008年的滿分為312分,2009年至2013年的滿分為412分。在考試次數方面,2001年到2011年可一年二試,到了2012年與2013年改為一年一試。 基測的目的旨在評估九年級學生截至該階段所具備的基本能力與學習的成果,與傳統聯考的差別在於國中基測較測量學生對學習內容是否融會貫通,並為測驗題目進行反覆練習的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取得高分,使教學得以回歸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面向。早期一年舉辦兩次考試的設計也可避免學生因參與測驗時失常,導致落榜。不過,根據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吳清山]]的說法,基測原只是為了解學生基本學力而設,作為升學考試並不是本意。 至基測實施後期(2012年),2000年代初臺灣已有接近99%的國中畢業生繼續往上升讀高中、高職或[[五年專科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入學機會則超過100%,名額超過學生數量。當時幾乎每位國民都接受十二年的學校教育。不過,由於當時高中職辦學品質良莠不齊,國中畢業生為進入理想學校就讀,仍必須經過激烈的考試來取得資格。對以明星高中為志願的的學生來說,還是存在著升學壓力過大的問題。一來,由於明星學校競爭激烈、學校及家長均注重升學表現的結果,學校教學方面變得高度向基測考科傾斜,使其他學習領域受到忽略,也變相讓不擅長學科學習的學生無法獲得適性的發展。二來,由於參加第二次基測的考生得以兩次基測之成績擇優參加分發,但兩次基測報考之考區又不需相同,故易發生偏鄉學生在第一次基測發現成績優異後第二次基測遷至都市考區報考明星高中的情形,高峰時越區人數已達到各縣市第一志願學額三分之一,使原都會學生之權益受到衝擊並拉劇城鄉落差,引發批評。此外,基測本身的[[量尺分數]]也是爭議焦點,由於各科考試題數不一及[[量尺分數|量尺]]設計,錯一題所扣的分數不同、在同一科目錯多題所扣的分數又與在不同科目分散錯題所扣的分數不同,容易發生錯題數與最後獲得分數不對應的情況。 ===改革過程=== 由於[[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基測]]實施以來,[[學生]][[升學]][[壓力]]被認為未減、[[國民中學|國中]]教育發展被認為仍受到扭曲,[[中華民國教育部]]於是在2000年代後期開始重新研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可能性。在[[李煥]]、[[毛高文]]執教長時期,政府開始積極研議延長國民教育計畫,並稱之為「延長國教初期計畫」。中華民國教育部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被認為有四個主要理由:第一,滿足《教育基本法》中「得視社會需要,延長教育年限」之規定;第二,減輕升學壓力;第三,提供適性教育機會,開展學生潛能;第四,則是促進教育機會均等,讓更多清寒學生享有受教權。在十二年國教規劃中,入學方式被規劃為「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及「五專多元入學方案」兩種,分別進行申請入學、甄選入學及登記分發等三類入學管道,實現以[[免試入學|免試申請入學]]為主、考試登記入學為輔之入學方式。 [[免試入學]],即是只要學生想念的學校跟畢業國中位於相同就學區,即可透過登記方式[[免試入學]]。在十二年國教政策規劃下,原訂各縣市各校應逐漸擴大辦理[[免試入學|免試申請入學]],並以最小比率辦理考試登記入學為原則。但免試過程中,如果出現有意入學該校該科的學生多於核定學額的情況,也就是發生超額,按照2011年的原規劃,就必須採用隨機抽籤或參照「國中教育會考」的表現入學。學生若免試已經錄取,但還有意報考各縣市明星高中,必須先放棄[[免試入學]]錄取的學校,參加特色學校招生考試<ref name=陳雅慧2011>{{cite news|title=十二年國教 關鍵問答|url=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181|date=2011-08-09|access-date=2019-06-14|author=陳雅慧|publisher=天下雜誌|issue=47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23061027/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181|archive-date=2013-10-23|dead-url=no}}</ref>。 根據2011年版規劃,中華民國教育部決議於民國103年(2014年)正式廢除[[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基測]],改為舉行第一次會考。同年,因應十二年國教的推展和[[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基測]]轉型,政府開始在全臺各國中推動使用「國中學生生涯輔導記錄手冊」,俗稱「小藍本」,並要求各縣市政府必需確實執行該手冊的實施項目。2012年4月,教育部首屆會考將加考「[[英語]][[聽力]]」項目,引起部分偏鄉學校沒有[[英語|英]][[聽力|聽]][[教室]]、師資不足、會增加全體學生學習[[英語]][[壓力]]等爭議。 5月,教育部宣布[[英語|英語科]][[聽力|聽力題]]及[[數學|數學科]][[計算|非選擇題]]在103年會考(2014年)不納入成績計算,104年(2015年)起正式採計。同時,教育部宣布[[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將同時考慮「學生志願序」、「就近入學」、「扶助弱勢」、「學生畢結業資格」、「均衡學習」、「適性輔導」、「多元學習表現」及會考等八項,多元學習表現之內容又包括「體適能」、「競賽」、「技職證照或資格檢定」、「服務學習」、「社團」、「日常生活表現」(包活獎懲紀錄及出缺席情形)及「班級幹部」等七項。會考成績在總成績中之比重不得超過三分之一,且除非是同分人數過多,超額無法比較時,才會採用電腦抽籤。 國中教育會考在創始初期,由於其[[免試入學|「免試入學」]]口號,曾引起以考試制度為傳統的台灣教育界極力反對。此外,實施計畫的頻繁改變也使得民眾無所適從,例如時任[[桃園縣縣長]][[吳志揚 (政治人物)|吳志揚]]便曾表示,他的女兒也是第一屆會考考生,但是「連他也搞不懂會考規則,一般民眾怎麼可能搞得懂」,批評會考制度的複雜性。時[[新北市市長]][[朱立倫]]也公開表示,基測、會考等全宣稱免試,結果「卻讓學生考個不停」,「什麼會考、特招的,都是中文,但我都聽不懂」。 ===實施現況=== 2014年5月17至18日,第一屆國中教育會考如期舉辦,為首次國中教育會考,[[全國試務會]]主辦學校為[[新北市立新北高級中學]]。該年有設計第二次[[免試入學|免試分發入學]],時間在特招之後。不過,由於成績梯度於無前例可循,引發部分學生恐慌及媒體報導<ref>{{cite web|url=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85193|title=會考比序 明星高中作文至上 考生恐慌|publisher=自由時報|date=2014-06-06|author1=謝佳君|author2=蘇孟娟|author3=洪定宏|author4=陳鳳麗|author5=林曉雲|author6=黃以敬|access-date=2020-02-1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2150536/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85193|archive-date=2019-07-12|dead-url=no}}</ref>。 在2014年之,幾屆會考依序由各[[直轄市]]輪辦,如2015年主辦學校為[[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2016年為[[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2017年為[[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2018年為[[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2019年為[[桃園市立桃園高級中等學校]]。但由於各承辦學校表示,以高中端的組織應付全國大考,[[壓力]]太過龐大,且輪辦會使得試務經驗無法累積,因而自2020年起,將轉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統籌全國試務會,包括心測中心原負責的會考命題,達成試考合一。 根據學者分析,與傳統[[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基測]]相比,會考出題方式較為多元,以理解類型佔大多數。同時,會考增加應用與分析型題目,包含更多高層次認知分類的題型。雖然會考的理解型題目大多較簡單,但當中仍有少數屬於難題。這些難題當中大多需要學生理解較複雜的線索、找到關鍵字、從上下文推論,或是分辨正、反方之敘述。至於應用型題目大多較困難,而當中少數較簡單之題目需要學生將文字敘述轉化為數據,同樣的,分析型題目也多數屬於較困難之題型。 ==考試時間表== * 第一日考科:[[社會]]、[[數學]]、[[中文|國文]]、[[作文|寫作測驗]] * 第二日考科:[[自然]]、[[英語]] ([[閱讀]]、[[聽力]]) {| class="wikitable" |- ! 時段 !!colspan=2| 第一日 !!colspan=2| 第二日 |- |rowspan=8| 上午 || 8:20~8:30 || 試題說明 || 8:20~8:30 || 試題說明 |- || 8:30~9:40 || [[社會]] || 8:30~9:40 || [[自然]] |- || 9:40~10:20 || 休息 || 9:40~10:20 || 休息 |- || 10:20~10:30 || 試題說明 || 10:20~10:30 || 試題說明 |- |rowspan=4| 10:30~11:50 ||rowspan=4| [[數學]] || 10:30~11:30 || [[英語]][[閱讀]] |- || 11:30~12:00 || 休息 |- || 12:00~12:05 || 試題說明 |- || 12:05~12:30 || [[英語]][[聽力]] |- | rowspan=1| 中午 || 11:50~13:40 || 中午休息 |- |rowspan=5| 下午 || 13:40~13:50 || 試題說明 |- || 13:50~15:00 || [[中文|國文]] |- || 15:00~15:40 || 休息 |- || 15:40~15:50 || 試題說明 |- || 15:50~16:40 || [[作文|寫作測驗]] |- |} * 考試遲到20分鐘不得進場應試(除了[[英語]][[聽力]]外) * 在[[英語]][[聽力]]考試遲到播音後不得進場應試 * 考試未滿30分鐘不得提前交卷離場 * 在[[英語]][[聽力]]考試中,英聽試題未播完不得提早交卷 ==測驗內容== 會考採取標準參照方式計分,與[[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基測]]不同。在標準參照的考試中,答對題數與其對應的等第是在考前便已經設定好的,以會考來說,各科將評量結果分為「精熟」(A)、「基礎」(B)及「待加強」(C)三種。「精熟」表示學生已經得以融會貫通[[臺灣國中教育|國中]]階段的課程;「基礎」表示學生具備該科目國中階段之基本學力;「待加強」表示學生在該科目的能力嚴重落後。在精熟和基礎等級又會再依據加號數量分為三級,例如A、A<sup>+</sup>、A<sup>++</sup>等。 會考各科以四選一的[[選擇題]]為主,少部分非選擇題的題型包括[[中文|國文]]科的[[作文]]、[[數學|數學科]]的[[計算|非選擇題]]與[[英文|英文科]]的[[英語]][[聽力|聽力測驗]]等。其中,[[中文|國文]]科的[[作文]]成績則為級分制,以6分為滿分、0分為最低分,評分主要關注題目取材、審題、字詞使用、[[句讀]]、個人情感表達等層次。[[中文|國文]][[作文]]被評為四級分及五級分的[[作文]]佔全體考生大多數,而低於三級分的[[作文]]往往被視為學習能力低落(或缺考)。[[數學]]方面,[[計算|非選擇題]]兩題,滿分各為3分,佔[[科目]]總分15%;[[英語]][[聽力]]佔[[科目]]總分20%。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國中教育會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