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98.19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国山碑 的原始碼
←
国山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 国山碑.jpg|240px|缩略图|右|<big> 国山碑</big>[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061220/0050bae422a806f32d960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wwbhdw/txt/2006-12/20/content_7536344.htm 来自 中国网 的图片]]] '''国山碑'''位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镇国山西麓,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js.ifeng.com/travel/impression/view/detail_2015_01/21/3457853_0.shtml 【宋朝古迹】宜兴国山碑 珍贵三国石刻之一],凤凰网,2015-01-21</ref>。国山碑全文见于杨慎《谭苑醍醐卷九》。 国山原称离墨山,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此处[[地震]]后突现十余丈长的石室,并有大石自立,孙皓以为瑞祥之兆,遣大司空董朝来此封禅,并刻石立碑以为记。国山碑大致呈[[圆柱]]形,高2.35米,四周环刻文字,共四十三行,每行二十五字,篆书,由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所书。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唐仲冕在此筑碑亭,民国储强南改建石亭,现已扩建为国山碑园。 ==历史== 国山,原名离墨山,相传仙人锺离墨于此修炼得道,故名。据[[史料]]记载,276年,阳羡(今宜兴)发生强烈地震,离墨山有大石自立,并出现十余丈长的石室,[[东吴]]末帝孙皓以为祥瑞,乃命司徒董朝来阳羡封禅为中岳,改名国山,并刻石以记,是为国山碑。 国山碑是[[三国]]时,吴天玺元年(276年),因在离墨山中发现石洞,即现在的善卷洞,当地官僚和朝臣们知道后,当作大瑞,向皇帝上表献媚,皇帝孙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封禅]],改离墨山为国山,刻国山碑,或称禅国碑。碑圆鼓形,高2.34米,围宽3.3米。[[碑文]]从东面读起,再转向北、西、南各面,计43行,每行25字,共约1000字。碑为篆书,为吴国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书写,碑末还有刻工殷政、何赦姓名。其内容为立碑起缘、瑞应祥兆、歌功颂德。此碑是江苏现存最古老的封禅碑之一,碑文书法亦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前后,宜兴市有关部门对国山碑亭和附近[[环境]]作了整理修葺,供人们参观。此碑已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 国山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封禅碑之一,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碑文记载阳羡(宜兴市)276年的一次地震是有关江南地区最早的地震文献记录,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国家文物局]]) 该碑由于长期处于山顶露天环境中,至宋代已有许多字迹剥蚀难辨。[[南宋]]周必大《泛舟録》载其“南北西三面文字可辨,惟东面皆剥裂模糊”。目前仅碑体西北面下半截字迹可辨,其余均已漫灭<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b2fa0390102v4qs.html 北京旅游攻略景点大全网- 宜兴国山碑旅游宜兴国山碑旅],新浪博客, 2014-9-14</ref>。为了保护碑石,清[[乾隆]]十九年(1764)荆溪(今宜兴)知县唐仲冕始建护碑亭以蔽之。民国年间,储南强先生又扩建为六角石亭。1990年重建护碑亭,并建国山碑院对其加以保护。 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center> 国山碑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1105宜兴历代著名碑文(一)国山碑</center> <center>{{#iDisplay:x0786opae4n|560|390|qq}}</center> <center>1106国山碑(二)《平西将军周府君碑》</center> <center>{{#iDisplay:c0786ypb6wx|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返回「
国山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