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55.1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咏马 的原始碼
←
咏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 《咏马》</big> ''' |- | [[File:杨师道.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1722/20200719002831-443585009_jpeg_200_200_10977.jpg/0 原圖鏈接] [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1722/20200719002831-443585009_jpeg_200_200_10977.jpg/0 《咏马》]]]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咏马》 作 者: 杨师道 创作年代: 唐代 文学体裁: 诗词 |} '''《咏马》'''是唐代杨师道的作品。 ==诗词原文== 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春草初生驰上苑, 秋风欲动戏长杨。鸣珂屡度章台侧,细蹀经向濯龙傍。 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 ==作者简介== 杨师道(?~647年),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唐朝时期宰相,隋朝观德王杨雄幼子、中书令杨恭仁之弟。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为人纯粹善良。隋朝灭亡后,投奔唐高祖,迎娶桂阳公主,拜上仪同、驸马都尉。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册封安德郡公。贞观十年(636年),授侍中,主持门下省事务。贞观十三年(639年),迁中书令。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罢为吏部尚书。唐太宗东征时,授检校中书令,辅佐太子李治,罢为工部尚书、太常卿。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杨师道病逝,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为懿,陪葬昭陵。<ref>[https://www.slkj.org/a/5592.html 杨师道],经典古诗</ref> ==人物生平== '''投奔唐朝''' 杨师道是观王杨雄幼子,隋末客居洛阳,被王世充扣留,后投奔唐高祖。唐高祖任命他为上仪同、备身左右,还把寡居的女儿桂阳公主嫁给他。 '''镇守灵州''' 621年(武德四年),时任灵州总管的杨师道击退东突厥入侵。622年(武德五年),杨师道又与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在三观山击败东突厥。 624年(武德七年),庆州都督杨文干起兵反叛,杨师道与左武卫将军钱九陇前往征讨。不久,东突厥入侵原州(今宁夏固原),唐高祖先命宁州刺史鹿大师救援,又命杨师道赶赴大木根山,截断突厥归路。 '''担任宰相''' 后来,杨师道回朝,担任吏部侍郎,累迁至太常卿,封安德郡公。 636年(贞观十年),杨师道接替魏征担任侍中,成为宰相,深受唐太宗器重。他生性谨慎,从未泄露过宫中之事。如果有亲友问起,他都会转移话题。639年(贞观十三年),杨师道改任中书令。 [[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杨师道与长孙无忌、房玄龄一同审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当时,桂阳公主与前夫之子赵节也参与谋反。杨师道便劝谏太宗,为赵节说情。唐太宗大怒,罢免杨师道的中书令之职,改任为吏部尚书。 杨师道出身豪门,不通下情。主掌吏部后,他压制权贵、亲朋以避嫌疑,所任命的官员却大多都是庸才,因此受到舆论的讥讽。645年(贞观十九年),杨师道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并代理中书令之职。 '''晚年生活''' 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返回长安。杨师道被罢为工部尚书,不久改任太常卿。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杨师道病逝,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懿,陪葬昭陵,并获赐东园秘器。<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yangshidao.html 杨师道],华阴人物</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咏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