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07.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周光权 的原始碼
←
周光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周光权 | 圖像 = [[File:Zgq2.jpg|缩略图|右|[http://n7.cmsfile.pg0.cn/group1/M00/01/01/CgoOD1pQONWAdpZoAADs1VWLmTQ767.jpg 原图链接][http://topics.caixin.com/2017-03-06/101062843.html 来自财新网 的图片]]] }} '''周光权''' 周光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曾为[[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出版《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2002年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人物经历== 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96年至1999年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陈兴良教授学习刑法学,1999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师(1999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5年)。 2018年3月至今,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务;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兼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ref>[http://www.npc.gov.cn/delegate/viewDelegate.action?dbid=200812207588 代表信息],中国人大网,2016-03-07</ref>。 ==任免信息== 2018年3月,任命周光权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27015 李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澎湃网,2018-03-13</ref>。 ==研究方向== 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制度等。 ==主要贡献== “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 《法学》 1997⑴,P.16~20; 2.“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与[[陈兴良]]合著,《法学》1997⑶,P.22~30。 “关于新刑法附则”,《公安研究》1997⑶,P.19~22。 “单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中国经济时报》1997-7-22⑷。 “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 塑”,《法学研究》1998⑶,P.30~48。 “超越报应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与陈兴良合著,《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98~114。 “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从价值观角度与立法技术层面评价新刑法”,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03。 “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⑵,P.33~39。 “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8⑷,P.43~48。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三议”,《中国经济时报》1998-4-14⑷。 量刑基准研究”,《中国法学》1999⑸,P.127~138。 “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江海学刊》1999⑹,P.61~66。 “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⑹,P.90~97。 “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中外法学》1999⑷,P.120~126。 “法定刑配置模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⑷,P.17~26。 “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⑶,P.46~72。 “罪刑法定原则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⑵,P.89 ~95。 “制度选择、规范信赖与秩序形成”,《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47~158。 “法定刑幅度研究”,《刑法论丛》(高铭暄主编)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P.616~675。 “刑事法解释”,《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P.463~503; “足够、合理而非确实充分: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P.235~252。 “中国司法改革的三个悖论”,与[[左卫民]]合著,《人民法院报》2000-11-25⑶。 “抽象性问题及其意义:对刑法领域法治立场的初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1⑵,P.103~114。 “危险个人的确立与劳动教养立法”,《法学》2001⑸,P.28~29。 “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与[[卢宇蓉]]合著,《法律科学》2001⑸,P.66~76。 “刑法学知识传统中的‘人'”,《金陵法律评论》(南京师大学报特刊)2001年第1卷,P.91~105。 “公正性:刑事司法的灵魂”,《人民法院报》2001-3-5⑶。 “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2⑶,P.124~141。 “刑法主观主义中的知识客观性”,《中外法学》2002⑴,P.45~63。 “正确对待口供”,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判解》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P.419~428。 “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法治:理念与制度》(高鸿钧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650~725。 “刑法的公众认同”,《中国法学》2003⑴,P.116~121。 “中国刑法における单位犯罪に关する立法评価”,《名城法学》(日本名城大学法学会编),2003年3月(第52卷第4号),P.231~254。 “刑法理论应在对抗、论争中求发展”,《法商研究》2003⑶,P.14~16。 “行为无价值论的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⑸,P.27~38。 “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政法论坛》2003⑹,P.46~53。 “犯罪构成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环球法律评论》2003(秋季号),P.296~302。 “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与[[李志强]]合著,《法律科学》2003⑵,P.39~47。 “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融合”,《江苏社会科学》20 03⑵,P.149~155。 “特殊防卫权研究”,《刑事法评论》第1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581~604。 “公权任意进入私权领域,不是执行公务”,《人民之友》2003⑴,P.29~30; “侵犯商业秘密疑难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⑸,P.62~68。 “用学派论争促刑法发展”,《检察日报》2003-3-28⑶。 “危险犯的认定”,《人民法院报》2003-3-21⑶。 “罪刑法定与案件处理”,《人民法院报》2003-2-14⑶。 “因果关系的判断”,《人民法院报》2003-2-21⑶。 “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运用”,《人民法院报》2003-2-28⑶。 “财产占有与盗窃罪、侵占罪的区分”,《人民法院报》2003-3-7⑶。 “依职权论也不能任意扩大渎职罪主体范围”,《检察日报》2003-9-8⑶。 “厘清职务权限是认定职务犯罪的前提”,《检察日报》2003-9-15⑶。 “‘本犯'对认定渎职犯罪有何作用”,《检察日报》2003-9-23⑶。 “受贿后徇私舞弊原则上应当数罪并罚”,《检察日报》2003-10-8⑶。 “危害结果仍是区分渎职罪未遂与既遂标志”,《检察日报》2003-10-21⑶。 OntheGeneralPublic'sRecognitionoftheCriminalLaw,ChinaLegalScience(2004),PP.89~92。 “规范违反说的新展开”,《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410~423。 “刑罚进化论:从刑事政策角度的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⑶,P.41~48。 “‘普法'的方式”,载《清华法治论衡》(第四辑),[[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90~494。 “量刑规范化:可行性与难题”,《法律适用》2004⑷,P.60~63。 “当代刑法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向度”,《江海学刊》2004⑶,P.119~124。 “侵占罪认定中的关键问题”,《刑事司法指南》(总第18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37~55。 “偷窃‘天价'科研试验品行为的定性”,《法学》2004⑼,P.43~47。 “规范违反说视野中的刑罚理论”,《刑事法评论》(总第15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52~368。 “使用强力夺回被抢财物致歹徒受伤是否构罪”,《检察日报》2004-1-21⑶。 “结果假定发生与过失犯”,《法学研究》2005⑵,P.57~6 5。 “论实质的作为义务”,《中外法学》2005⑵,P.216~225。 “死刑的司法限制”,《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400~410。 “论刑法学中的规范违反说”,《环球法律评论》2005⑵,P.166~174。 “刑法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法律科学》2005⑴,P.37~44。 “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东吴法学》2005(春季卷),P.54~80. “无声的中国刑法学”,《清华法治论衡》(第5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45~165。 “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应以窝藏罪定性”,《人民检察》2005年7月(下半月刊),P.19~22。 “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⑶,P.119~124。 “主张债权与财产犯罪的界限”,《中国案例指导》(第1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诈骗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P.1~16。 “论放任”,《政法论坛》2005⑸,P.76~83。 “从无占有意思者手中夺取财物的定性”,《法学》2005⑼,P.108~112。 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要素,《中国法学》2006⑴。 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政法论坛》2006⑵。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⑸。 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法学杂志》2007⑴。 论主要罪过,《现代法学》2007⑵。 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中外法学》2007⑹。 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⑷。 明知与刑事推定,《现代法学》2009⑵。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现代法学》2009⑹。 死者的占有与犯罪界限,《法学杂志》2009⑷。 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中国法学》2010⑶。 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法学家》2010⑵。 论常识主义刑法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⑴。 个人出版 出版《注意义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中国 法制出版社1999年)、《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刑法学的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个人专著8部;合著、参编《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与陈兴良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刑法学著作近2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2002年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4年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青年学术成果最高奖);2005年获第一届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法鼎奖)银奖;2006年获司法部优秀法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合著作品 包括《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黄京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法新问题探究》(与张明楷、黎宏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10余部。 ==获奖记录== 1.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2.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3年); 4.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2003年); 5.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4年); 6.第一届“法鼎奖”(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银奖(2005年); 7.司法部优秀法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 8.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8年); 9.当选“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10年); ==参考资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周光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