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33.1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吴筠 的原始碼
←
吴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p style="text-indent:2em;">'''吴筠'''(?—778年),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唐代著名道士。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河南镇平县倚帝山(今镇平北顶五朵山)。 * 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承冯齐整而受正一之法 <ref>[https://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GZBS200603020&dbname=CJFD2006&dbcode=CJFQ&pr=&urlid=&yx=&v=MzAxMDZ5ZlplUnFGeTdoVnIvTklqZkpmYkc0SHRmTXJJOUha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w= 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知网.2016-02-25]</ref>。与当时文士[[李白]]等交往甚密。玄宗多次征召,应对皆名教世务,并以微言讽帝,深蒙赏赐。后被高力士谗言所伤,固辞还山。东游至会稽,大历十三年(778年)卒于剡中,弟子私谥“宗元先生”。 * 吴筠文集中有《服气》一篇,揭露服气者“不逾十年五年,身已亡矣”。同时他也抨击其他内修术,认为这些内修术只能促使人早死。服气理论在唐代也盛行一时,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失败。<ref>李申著,中国哲学史文献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05,第270页</ref> == 人物专题 == *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d871e9418d4a143b0814ee4fcba0ccd0&site=xueshu_se 论唐代道士吴筠] * [http://ren.bytravel.cn/history/1/wu1112150.html 吴筠_华阴唐代人物专题_博雅人物网]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062422683204736&wfr=spider&for=pc 隋唐道士:吴筠、[[谢自然]]、[[吕洞宾]]、[[闾丘方远]]、[[张果]]、[[杜光庭]]、[[陈朴]]。] ==基本信息 == {| [[File:1602122605438784.jpg|缩略图|右|[https://www.djol.org/uploadfile/20201008/1602122605438784.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djol.org/renwu/13653.html 来自道教在线]]] |- | 姓名 吴筠 --------------------------------------------------------------------------------- |- | 字号 字贞节 --------------------------------------------------------------------------------- |- | 别称 “宗元先生” --------------------------------------------------------------------------------- |- | 民族 汉 --------------------------------------------------------------------------------- |- | 出生地 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 --------------------------------------------------------------------------------- |- | 出生时间 不详 --------------------------------------------------------------------------------- |- | 去世时间 778年 --------------------------------------------------------------------------------- |- | 所处时代 唐朝 --------------------------------------------------------------------------------- |- | 主要作品 《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 --------------------------------------------------------------------------------- |- | 主要成就 玄宗下诏于京城岳观内另建道院,让吴筠住持,修炼传道。 --------------------------------------------------------------------------------- |} == 人物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吴筠,中国道教名人,唐代著名道士。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少通经,善属文。性高洁,不随流俗。因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受正一之法。 <p style="text-indent:2em;">开元(713~741)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召见于大同殿,令待诏翰林。问以道法,答曰: “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答以“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 <p style="text-indent:2em;">天宝(742~750)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知天下之将乱,乃坚求还嵩山,屡请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不久,[[安禄山]]欲称兵,又求还山,玄宗许之。既而中原大乱,筠乃东游会稽,隐于剡中,逍遥泉石,与[[李白]]、[[孔巢父]]等相酬和。 <p style="text-indent:2em;">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越中。弟子[[邵冀元]]等私谥为“宗玄先生”。吴筠立意畅旨皆本“道”为根基,同时摄引佛学,故深受后世奉道者赞赏,为研究道教义理的重要文献。这些思想与[[司马承祯]]的思想比较接近,体现了唐代正一道的理论水平,为研究唐代道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献。吴筠著作非常丰富,然多亡于元初至元毁藏。 == 人物著作 == * 其主要著作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此外,《通志》卷六十七又载其所著《心目论》《复淳论》《形神可固论》《坐忘论》《明真辩伪论》《辅正除邪论》《契真刊谬论》《道释优劣论》《辩方正惑论》各一卷。今《宗玄先生文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收有《神仙可学论》《心目论》《形神可固论》等。《玄纲论》则单独成篇,亦分为上中下三卷,凡三十三章。 == 人物思想 == <p style="text-indent:2em;">吴筠在论证了长生可期、神仙可致后,又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得道成仙。 * 首先对“仙必有骨,无骨不可学仙”的说法表示赞同,认为:“夫工者必因其材而施乎巧,学者必有其骨而志乎道。故冰不可镂,愚不可仙,自然之理也。所以神不清、骨不峻者,皆非禀阳灵之气也。非禀阳灵之气者,必无慕仙之心也。苟有慕仙之心者,未有不夙挺夫仙骨者也。” * 其次,吴筠又指出,禀有仙骨者,还必须修学才能真正成仙。他说:“有骨而不学者,亦如有材而无工。故金藏于矿也,不冶而为石;道在于人也,不炼而为凡。”不过,吴筠又承认存在着一些特禀异气、不待修学而自然可以成仙的人。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古代的圣贤:“尧舜周孔伊吕昔诸圣贤,皆上擢仙职。”另一部分人则是“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有大功及物者”:“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溺水而复生,伯夷、叔齐、曾参、孝己,人见其没,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亡。” * 综合起来看,吴筠在成仙问题上的观点是:有的人自然可以成仙,有的人可学而致仙,有的人则永无成仙的可能。吴筠的这种划分法,与他把人分为“睿哲”、“顽凶”和“中人”三类,在思想上是紧密相连的。吴筠认为,人的品性决定于其出生时所禀受的阴阳之气。他说:“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和而生中人。……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也,亦犹火可灭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热,理固然矣。”这明显继承了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可见,吴筠所谓不学而自然成仙者,即是“睿哲”之类;毫无成仙希望者,即是“顽凶”之类;修学可成仙,不修不能成仙者,即是“中人”之类。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唐朝人物]][[Category:宗教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吴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