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70.2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叶永烈 的原始碼
←
叶永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叶永烈</big>''' |- |<center><img src=http://p4.itc.cn/images03/20200516/7187d702e6a642ee8f8931c2d961dff4.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395540829_312708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2020年5月15日),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中国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他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主要作品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床头上的标签》等。2020年5月15日,叶永烈去世,享年80岁。 ==基本内容== 中文名:叶永烈 代表作品:十万个为什么、石油蛋白、红绿灯下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1979年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逝世日期:2020年5月15日 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40年8月30日 出生地:浙江温州 逝世地:上海长海医院 ==人物生平== 叶永烈,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笔名萧勇、久远等,1940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 1950年(11岁)开始发表诗作; 1957年(18岁)开始发表科学小品; 1959年,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 1960年(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编写,1960年秋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后从事科普创作,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关心;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8月25日与杨惠芬结婚; 1979年3月,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获1000 块奖金; 1976年春,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 1981年,叶永烈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 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1983年之后,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 1984年后成为专业作家,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多,人称“旧闻记者”。1984年,出版《小灵通再游未来》,之后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 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 2015年7月21日,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成立,叶永烈受邀担任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 2020年5月15日9时30分,叶永烈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红色的起点》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与蒋介石》 《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陈云之路》、《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傅雷与傅聪》、《梁实秋的黄昏恋》。 纪实文学集 《叶永烈文集》(50卷)、《叶永烈自选集》(7卷)、《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陈伯达传》、《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 长篇纪实文学 《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 《陈云全传》 《叶永烈采访手记》 《星条旗下的中国人》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 《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 《傅雷与傅聪》 《梁实秋的黄昏恋》 小说作品 《十万个为什么》(合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国福尔摩斯》、《科学掠影》。 中短篇小说集 《爱的选择》,散文集《叶永烈笔下风情》,杂文集《人才成败纵横谈》,寓言集《侦探与小偷》,相声集《圆溜溜的圆》等。 纪实文学集 《叶永烈文集》(50卷) 《叶永烈自选集》(7卷) 《红色的起点》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和蒋介石》 《江青传》 《张春桥传》 《姚文元传》 《王洪文传》(现重编为《四人帮兴亡(增订版)》) 《陈伯达传》 《反右派始末》 《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 《行走美国》 《行走俄罗斯》 《行走中国》 长篇小说 《东方华尔街》 《海峡柔情》 《邂逅美丽》 科普小说丛书 《十万个为什么》(合作) 《小灵通漫游未来》 《中国福尔摩斯》 《科学掠影》 《叶永烈自选集》 中短篇小说集 《爱的选择》 散文集《叶永烈笔下风情》 杂文集《人才成败纵横谈》 寓言集《侦探与小偷》 相声集《圆溜溜的圆》等 传记作品 《[[红色的起点]]》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与蒋介石]]》 《[[邓小平改变中国]]》 《“四人帮”传》(包括四人的分卷)(增订版) 《[[初起]]》 《[[兴风]]》 《[[横行]]》《覆灭》 《[[陈伯达传]]》 《[[陈云全传]]》 《[[胡乔木传]]》 《[[毛泽东的衣食住行]]》 《[[马思聪传]]》 《[[反右派始末]]》 《[[双人伞 :叶永烈家庭传记]]》 《历史的绝笔》 《走近钱学森》 游记作品 《真实的朝鲜》 《美国!美国!》 《我在美国的生活》 《美国自由行》 《俄罗斯自由行》 《欧洲自由行》 《今天的越南》 《我的台湾之旅》 《米字旗下的国度》 《漫步欧洲》 《樱花下的日本》 《彩虹南非》 《加勒比海风情》 《星条旗下的生活》 《叶永烈海外游记》 《澳大利亚自由行》 《中国自由行:中西部卷》 《中国自由行:东部卷》 《中国自由行:台港澳卷》等 ==人物荣誉== 1979年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1989年被收入美利坚合众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利坚合众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 1994年受聘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会员; 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2019年11月,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出炉,叶永烈获《科幻世界》40周特别纪念勋章。 ==作品奖项== 《小灵通漫游未来》,科普小说,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 《哭鼻子大王》(同名电影),长篇童话,获中国电影华表奖; 《红绿灯下》,导演电影,获中国第三届电影百花奖; 《借尾巴》,获1982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报告文学,获1986年《北京文学》奖; 《梁实秋的梦》获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奖; 《傅雷之死》获第二届优秀报告文学奖,1998年获香港文学艺术中华金龙奖最佳传记文学奖。 ==创作特点== 写作习惯 在长期的写作中,叶永烈养成了思路通畅,一气呵成的习惯。其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一次性写成,很少有写了一半重新再来的。 九字方针 写作坚持“九字方针”——“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自称写传记作品三十余年,“从不东拼西凑”。 传主原则 叶永烈选择传主,有三原则: 一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 二是能够折射一段中国当代重要的历史; 三是没人写过(或者即使有人写过,写得浅或者写得不好)。 还有一个条件是能够采访传主本人,如果传主去世或者传主无法采访,但是能够采访深知传主的人。他不写那种根据资料拼拼凑凑的作品,更不写“复述”式的作品。写作,已经成为叶永烈生命的一部分。在他看来,作品是“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妻子:杨惠芬 子女:2个 生活故事 叶永烈和杨惠芬,是浙江温州同乡,都出身于书香门第,父辈之间有交情,算是“门当户对”。 杨惠芬高中毕业后却因家庭出身不好未能跨入大学之门,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叶永烈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1962年8月15日傍晚,叶永烈来到离家大约十来分钟路的杨惠芬家“相亲”。 1963年夏,叶永烈大学毕业,分配在上海电表仪器研究所工作。8月25日,杨惠芬梳着一对乌亮的长辫子,穿着花衬衫、墨绿色长裤,在亲友的陪同下,来到叶永烈家,与之结婚。 1964年,杨惠芬调到上海工作,他们买下了桂林路漕溪567号这间仅有12平方米的小平房。从此,他们在这简陋的小屋里度过了16载寒暑,养育了两个孩子。业余时间,他们共同署名在《新民晚报》上连载的《元素小传》,其它散见于各报的几十篇科学小品也是他们合作写成的。可后来怎么却不见杨惠芬的名字。 “风暴”来袭,抄家,给叶永烈夫妇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叶永烈被迫去了奉贤“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直到3年后杨惠芬生第二个孩子时,叶永烈才承蒙“照顾”返回城区,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一边劳动改造,一边照顾妻儿。1973年后,他陆续出版了10本书,当时取消了稿酬,叶永烈除得到一些样书外,买笔墨、买稿纸、买资料的费用都是他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当时,两个人菲薄的收入,要抚养两个孩子,还要供养两家老人,经济十分拮据。有时外出,饥肠辘辘,也舍不得买个烧饼吃。然而,在风风雨雨的洗礼中,他们的心贴得更紧,他们的爱情更加坚贞。 1977年,《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先后在头版头条或显要位置发表文章,称赞叶永烈在逆境中坚持创作,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光明日报》在配发的社论中还号召知识分子向叶永烈学习。叶永烈获得1000元人民币的奖励,并指示有关部门给叶永烈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促使他更好地进行创作。在方毅副总理的关心下,叶永烈搬进了漕溪新一套二室一厅的新居。在新居室里,叶永烈以每年出版10本书的速度写作。从科学幻想小说到科学家传记,从科学文艺转入传记文学,从冠军文学传记到音乐家传记再到政治家传记…… 在家里,杨惠芬是“总理”,柴米油盐酱醋茶,缝补浆洗,她几乎全部包揽;相夫教子、侍奉高堂;杨惠芬还是“秘书”,接待客人,接听电话,收发邮件;杨惠芬还是叶永烈作品的第一读者和评论员兼校对员。她不厌其烦地帮助叶永烈整理资料,抄稿描图,推敲校改。她总要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往往对他的创作颇有影响。 他们就像叶永烈在结婚20周年之际写给妻子的《长相知》一样:“长相知,不相疑。你信我,我信你。长相知,不相疑。同携手,求真理。长相知,不相疑。共白头,终如一。”<ref>[https://kepu.gmw.cn/2020-05/17/content_33835892.htm 叶永烈先生最后的电视访谈]光明网,2020-05-17</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文學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叶永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