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180.15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印度蟒 的原始碼
←
印度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印度蟒'''<br><img src="http://img.ipet.tw/uploads/F/D3/FD350409F5.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ipet.tw/content/81791.html 圖片來自ipet]</small> |} '''印度蟒'''([[學名]]:''Python molurus''),[[廣州]]俗稱為'''南蛇''',又稱'''亞洲岩蟒'''、'''印度岩蟒'''、'''黑尾蟒'''、'''印度虎紋蟒''',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下的一種無毒蛇類,主要分布於[[南亚]][[印度次大陆]]。 以前,分布于[[华南]]及[[东南亚]]的[[緬甸蟒]]曾被长期视为本种的亞種,直到2009年才确定緬甸蟒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物种 ==特徵== 成年的印度蟒平均能長達4[[米 (單位)|米]],體重約為70至129磅或以上,其圍量更冠絕其它一般的蛇類。目前,體型最長印度蟒的紀錄是5.85米長(紀錄者為[[西孟加拉邦]]的Cooch-Behar)。印度蟒的鱗片平滑具光澤,[[頭部]]較為扁平,鼻端闊大並且向上方翹起。眼睛細小,擁有直線式的[[瞳孔]],虹膜有明顯的[[金色]]斑點。其身體上有已經退化的殘肢,在[[肛門]]附近有相關痕跡,成短刺狀。 印度蟒的顏色偏向以[[白色]]或[[黃色]]為基調,配以大型點狀斑紋,體紋顏色以暗棕至泥黃色為主,體色及紋理根據各處分布地的不同而有著差異。分布於[[西高止山脈]]及[[阿薩姆邦]]山林地帶的印度蟒體色較深沉;而來自[[德干高原]]的印度蟒則明顯較為淺色。 ==地理分布== 印度蟒主要分布於[[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阿薩姆邦]]、[[不丹]]及[[孟加拉國]]。其標準產地為「印度(''Indiis'')」。 ==保育狀態== 印度蟒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紅色名錄]]列為「低危」級別。<ref name="ICUN">{{Cite web |url=http://www.iucnredlist.org/search/details.php/19023/all |title=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accessdate=2008-12-29 |archive-date=2008-03-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312001040/http://www.iucnredlist.org/search/details.php/19023/all |dead-url=no }}</ref>意指此蛇物種數量被判斷暫未有即時危險,但已屬於開始受到威脅的類別。<ref name="ICUN-23">{{Cite web |url=http://www.iucnredlist.org/info/categories_criteria1994#categories |title=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名單目錄及相關條件 |accessdate=2008-12-29 |archive-date=2006-07-1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718222843/http://www.iucnredlist.org/info/categories_criteria1994#categories |dead-url=no }}</ref>許多印度蟒遭獵殺的原因,是其優秀亮麗的表皮受到皮革商人的覬覦,因而逐漸成為[[瀕危物種]]。在[[喀拉拉邦]]及[[泰米爾納德邦]]一帶,印度蟒常被原居民捕殺並作食物處理,當地人亦認為蟒蛇的[[脂肪]]具藥療作用,因此印度蟒的生態環境實在堪虞,目前泰米爾納德邦政府已下令保護印度蟒。 ==棲息地== 蓋奧拉迪歐國家公園的印度蟒,正在地洞前方曬太陽]]印度蟒能在廣泛類別的地形活動,包括草原、濕原、灌木林、岩山、樹林與及河谷。牠們的生活亦需要接近水源。有時候印度蟒也會棲息於其它哺乳動物的洞穴、中空樹幹、水葦叢與及紅樹林中。 ==行為== 印度蟒動作遲緩,平常性格頗顯怯懦,即使遇到危難也不擅長逃逸。行動路徑多以直線形式為主,移動時身體多呈直線狀。牠們是相當優秀的游泳者,也會以水中為活動根據地,必要時更能於水中潛伏一段時間。不過雖然印度蟒有在水中短時間逗留的能力,但牠們的主要活動地帶始終僅限於淺水或河邊位置而已。 ==進食習慣== 印度蟒多隨意獵食[[哺乳動物]]、[[鳥類]]及[[爬蟲類]]等動物,在搜捕獵物時會展現出難得的活力,在狙擊獵物時會抖動尾巴並看準機會張口猛噬。若遇上具備相當體型的獵物,印度蟒便會以蟒蛇擅長的緊纏法勒死對手,通常以身體纏繞獵物僅一至兩圈,並催動肌肉施壓,已足以將獵物殺死。 可是即使牠遇上小型的獵物,如田鼠,牠還是會採用緊纏法先勒死獵物。每次進食過大型獵物後,印度蟒的動作會比平日更為不願行動,若牠在這種狀態下勉強行進,其身體可能會被體內未被消化的獵物的堅硬部份所撕裂。因此,如果印度蟒在剛進食的時候受到威脅或騷擾,有時候可能會將已吞下的食物嘔吐出來,讓身體重新靈活起來,方便從危機之中得以逃走。另外,在進食過大型獵物後,印度蟒可能會停止進食數周,而停食紀錄最久者甚至曾停食達兩年之久。目前尚未有人類被印度蟒吞食的報告。 ==繁殖== 印度蟒屬於[[卵生]]動物,雌蛇每次能誕下多達100枚的蛇卵,亦會負起保護及孵育蛇卵的責任。作為[[變溫動物]],雌性印度蟒不能直接以體溫孵育蛇卵,因此牠們多以身體肌肉在蛇卵周邊進行往復的磨擦,從而產生熱能,以確保有足夠溫度孵化蛇卵。初生幼蛇體長達45至60[[公分]],並開始迅速成長。 ==亞種== 自[[缅甸蟒]]被确认为独立物种之后,本种目前未有被承认的亚种。 根據文獻記載,也許亞洲岩蟒之下尚有一個未被正式認可的[[亞種]],名為[[錫蘭岩蟒]],其學名為「''P. m. pimbura''(Deraniyagala, 1945)」,主要分布於[[斯里蘭卡]]。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印度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