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41.2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南音 的原始碼
←
南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南音12.jpg|350px|缩略图|右|南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239581008&di=0fd50511d4d03d0df88a0db42fecb5d4&imgtype=jpg&src=http%3A%2F%2Fwww.guqu.net%2Fsoftimg%2F2005712162839.gif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b1c8e00101rqzc.html 来自新浪网 的图片]]] '''南音''',原称弦管,于各地又有-{zh-cn:南管;zh-hk:南音;zh-mo:南音;zh-sg:南管;zh-tw:南音;zh-hans:南管;zh-hant:南音;}-、南乐、五音、郎君乐、御前清曲、御前清音、[[泉州]]南音、[[福建]]南音等别称,是历史悠久的丝竹音乐,以泉州一带为发源地,流传于现今的闽南语系地区,传承了汉魏以来的古乐遗风。与[[智化寺]]京音乐等,为现存最古老的几个合奏乐种。在台湾,与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对。 南音以五人之间的合奏为主<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926213192_p19cd5a04800100ihjc.html?from=cul 古乐遗风——南音],2019年06月22日 07:24 新浪网 作者 历史客栈店</ref>,五样乐器各有专属的定位,演奏时可听见各乐器的细致乐音,相辅相成、不相杂沓,包括[[拍板]]、[[琵琶]]、[[三弦]]、[[洞箫]]、[[二弦]]。有纯器乐演奏曲,也有执拍者歌唱的曲目。曲调高雅,素有千载清音的美誉。因作为闽南地区的核心乐种,被诸多闽南剧种吸收运用,如[[梨园戏]]、泉州木偶戏等等。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人类无形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流传于[[厦门]]、[[泉州]]、[[漳州]]、[[台湾]],以及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华裔闽南人聚居地诸地。 ==历史== 根据记载,南音形成并发展于泉州,再向闽南其他地区扩散。泉州的[[历史]]文化起源很早,西晋永嘉之乱,中原人士避乱,辗转迁徙到福建,即所谓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ref>[http://www.qulishi.com/news/201610/132279.html 三次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是在什么朝代],趣历史2016-10-20 17:59:14</ref>,唐初与唐末先后又有两批中原人士入闽,宋代又有大批皇室人员及军民移入。这些不同时期的移民将具有中原流风余韵的语言、音乐带来闽南地区,解释了南音的古雅特点。另一方面,泉州因地形背山面海而海运突出,在唐代就已商业繁盛,到了宋元时期更发展成世界著名的大商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助长了音乐的发展与盛行。 ===南北朝以前=== 南音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汉代的相和歌,《[[晋书]]》乐志对相和歌的记载提到:“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而南音在有唱曲时,即是由执拍板者歌唱,并与丝竹乐器合奏。「执节者歌」之「节」为拍板的前身,如宋代高承《[[事物纪原]]》提到:「晋魏之代有宋识善击节,然以板拍之而代击节,是则拍板之始也。」 相和歌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演变成晋代的[[清商乐]],与之后的唐代大曲或南音亦有关系。清商之名起于汉代,而其义与调式有关,所谓「清商三调」即为平调、清调、瑟调,因此相和与清商之间可以交融演变。从《晋书》论及相和歌所谓「魏氏三调」,以及《[[宋书]]》乐志中王僧虔所言:“今之清商,实犹铜雀,魏世三祖,风流可怀”,可看出两者之间的融变关系。 另外,在《[[乐府诗集]]》中论及相和歌之乐器编制的部分,提到「晋、宋、齐,止四器也」,可推知自相和歌分为二部以来,相和、清商开始朝精致化发展,遂演化出精简的乐制,这也与南音的合奏理念相符。 ===隋唐=== 隋唐时期,已出现南音三样乐器的相关记载。拍板已在宫廷音乐中使用,如《[[旧唐书]]》记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而南音的拍板被认为是现今最接近唐代拍板者。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也在唐代大盛,并独据「琵琶」之名,其特有的横抱弹奏,犹存于南音琵琶,其他乐种的琵琶,则多因音域不断扩充而演变成竖弹。唐代的吹奏乐器[[尺八]],以其一尺八寸的长度而得名,而此规范至今仍为南音洞箫所沿用。 合奏方面,南音特色之一为乐曲开头多以弹拨乐器率先[[#指法符号|捻指]]起音,而后洞箫等乐器随之溶入合奏当中,此正属唐乐体制,如宋《[[蔡宽夫诗话]]》提到:“唐起乐皆以丝声,竹声次之,乐家所谓细抹将来者是也。”宋[[彭乘 (北宋华阳人)|彭乘]]《[[续墨客挥犀]]》亦提及:「凡御宴进乐先以弦声发之,然后众乐和之,故号丝抹将来。今所在起曲遂先之以竹声,不唯讹其名,亦失其实矣。」说明唐乐的「丝抹将来」到了宋代多已变异而失其实,而南音则尚存有该特征。 乐曲形式方面,与南音相关之相和、清商,随着[[历史]]发展演化出唐代大曲,而唐大曲的诸多音乐特征同样也为南音所保有,包括以拍节乐、拍法变化、速度渐变原则、三部结构等,特别是唐大曲在音乐发展上的特征或手法,也体现于南音的纯器乐曲「谱」当中。 ===宋元=== 南音的二弦和三弦在宋代已出现。宋代[[奚琴]]被认为是现今胡琴的前身,而奚琴又与二弦更为相似,如北宋陈暘《[[乐书]]》中所绘,奚琴与二弦皆将弦系于轸头,而现今胡琴则是将弦系于轸末,刚好相反。三弦虽在元代以后才有[[文字]]史料的记载,然而近代的考古发现,证实其在宋代已出现。至此南音的上四管合奏乐器皆有了记载。另外,南音唱奏曲目中艺术性极高、曲风缓慢的七撩曲,讲究咬字转韵、抑扬顿挫,可能与宋代的慢词有关。 ===明清=== 目前发现最早的南音曲簿,为明代的两个刊本,一为《[[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一为《[[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当中有不少首七撩拍大曲仍流传于现今的手抄本中。从标题的新刊、时尚、精选等字样,可推知南音在明代已相当成熟兴盛。特别是《[[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为现存最早标有拍位记号的南管曲簿。其副标题为《[[新刊时尚雅调百花赛锦]]》,从“雅调”一词可见时人对南音音乐的赞誉。 到了清代则有[[道光]]二十六年的《[[道光指谱]]》以及咸丰七年的《文焕堂初刻指谱》,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南音工㐅谱(南音工尺谱)文献,后者内容有三十六套「指」、十二套「谱」,已涵盖了现今南音大部分的重要曲目。〔其后还有《[[泉南指谱重编]]》、《[[升平奏指谱集]]》、《[[闽南音乐指谱全集]]》〕 在《[[泉南指谱重编]]》中记载了[[康熙]]年间「御前清客,五少芳贤」的故事<ref>[http://www.qzwb.com/rdzt/nany/content/2009-10/20/content_3186898.htm 泉州南音简介],泉州网,2009-10-20 16:56:57 </ref>,即五位南音好手被邀请入宫演奏,[[皇帝]]在听了涤畅谐和的音乐后相当高兴,欲给予官位,却都被他们婉辞,于是赐与五少芳贤的雅号和曲柄黄龙伞、金丝宫灯等御礼。现今南音演出时,常可看到宫灯凉伞的摆设即源于此,而演奏时脚踩金狮的习惯则来自当时在皇帝面前演奏姿势的调整。此「御前清客」之说,在[[嘉庆]]年间的《[[晋江县志]]》也有提到:“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 ===近代=== 在时代变迁下,社会型态、政府政策等因素,让包括南音在内的传统艺术发生不少变化。台湾方面,[[台湾日治时期|日本时代]]的政府,原先对于台湾的语言、宗教、文化采取容忍的态度,因此至[[中日战争]]以前,台湾音乐社团尚能发展,到之后的[[皇民化运动]]期间,音乐活动才受到查禁。而当中的南音,则因爲在日人眼中地位崇髙,似乎未被禁止。八年的战争结束后,台湾进入另一个局面,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提倡西方和中国艺术,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则受到压制。相关措施如国语运动、庙宇庆典活动的限缩等等,再加上自日本时代以来欠缺传统音乐的音乐教育,造成在地音乐社团的凋零,以及后续衍生的影响。至今,台湾的音乐师资培育,依旧缺乏实质的传统音乐内容,使中小学的相关课程难以推行,所导致的欣赏人口不足、人才断层等问题,更让艺术的精华持续流失。泉厦地区的南音,则因1966年起的文化大革命,受到严厉的冲击,当时的乐团被迫解散,各个曲馆也相继停止活动。 至1970年,因国际局势的转变,[[台湾]]开始有了传统艺术的文化保护政策,南音是受到最多扶持的项目之一,除了因为其在台湾的崇高社会地位外,也与中外学者对其学术价值的肯定有关,特别是在台南南声社受邀至欧洲巡演后,不仅在国外获得极高评价,也让南音在台湾重新受到重视。泉厦地区则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复办南音,在政府单位的支持下,积极进行复兴的工作。相对于保留传统风貌的台湾,泉厦则强调创新、再造,偏向舞台化的发展。 两岸开放交流后,相互影响不断。台湾的南音,出现了传统生态之外的新式团体,以跨界演出的方式,提升南音在其它艺术领域的能见度。学术界方面,因南音古乐研究热潮的影响,不少人加入学习的行列,应运产生了各种研习班、才艺班。而自2009年南音登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之后,更多有识之士注意到南音音乐的美与[[艺术]]性,两岸分别作了保存者的登录,各地馆阁也与政府合作,让社会大众有更多接触、学习南音的机会,在南音的传承推广上持续迈进。 ==曲目== 南音曲目历史悠久,从现存文献可知有许多首在四百多年前就已相当盛行。曲目主要由指、谱、曲构成,其中「指」和「谱」是南音的精华所在,篇幅较长,也需要更高的演奏水平。「曲」在三者之中相对易学,是目前最常见的南音曲目。 ===指套=== 指又称指套,演奏时间是三类曲目中最长的,多为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容都是由数个章节构成,然而演奏时章节之间不中断。有曲词,但是现今多不歌,将其当作纯器乐来演奏。一种解释为指套的曲调可能比其曲词还要古老,故以前者为主,而后者则作为记忆上的辅助。从实际演奏角度来看,指套其实有一定的演唱难度,篇幅长、音域宽广,也甚少有音乐停歇的段落。 目前南音的指套曲目共有四十八套,是由原有的三十六套(内套)与和晚期新增的十二套(外套)组成,曲词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然而不论内容为何,演奏所呈现出来的都是深沉内敛的情绪。著名的五大套为《[[自来生长]]》、《[[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跋碎]]》、《[[为君去时]]》。因指套的篇幅颇长,现今演奏常只择取当中较轻快的章节-指尾,如《[[对菱花]]》的凤箫声断、鱼沉雁杳,或《[[记相逢]]》的霏霏飒飒。 《对菱花》试听(汉唐乐府典藏)<ref>[https://www.qingting.fm/channels/100296/programs/9474746/ 对菱花--蔡雅艺769泉州南音网],蜻蜓FM</ref>。 ===大谱=== 谱又称大谱,是三种曲目类型中唯一没有曲词的纯器乐曲,内容偏向写景叙物,藉物咏怀,并由数个各具标题的章节所构成(演奏时章节间不中断),如《[[梅花操]]》即分为酿雪争春、临风妍笑、点水流香、联珠破萼、万花竞放五个章节。谱的这些章节并非对应到特定的曲牌,曲调走向较为特殊,与唐代大曲有关(参见[[#历史|历史]])。有些曲目甚至有相当飘逸高远的意境。整体来说,谱被认为是南音清雅庄重的代表。 目前大谱共有十六套,是由原有的十三套(内套)与和晚期新增的三套(外套)组成,著名的四大谱为《[[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合称四梅走归。 《梅花操》试听(汉唐乐府典藏)<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M2NDQ3MzQw.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7_3000_z2iuq2_19042900 南音名曲《梅花操》],优酷</ref>。 ===散曲=== 曲又称散曲,是三种曲目类型中最为常见,数量也最多的,有数千多首,含曲词,故有「词山曲海」之说。演奏时以歌唱者为要角。每一首「曲」的曲调,都对应到特定的曲牌,而所谓的「集曲」即是指由多个曲牌片段构成的新曲牌,可从牌名中的「反」字或数目字看出。散曲的曲目如《[[听门楼]]》、《[[荼蘼架]]》、《[[满空飞]]》、《[[因送哥嫂]]》等。 ===其它=== 在三大曲目类型之外,还存在所谓的「套曲」,与指套一样是多章节形式,但是以多人接唱为其特色,与乐不断声有关。最具代表性的是所谓的「七序八套」,有《[[十三腔序]]》、《[[蔷薇序]]》、《[[黑麻序]]》、《[[恨萧郎套]]》、《[[玉楼春序]]》、《[[百拍齐云阵]]》、《[[大小都会]]》、《[[倾杯序]]》、《[[梁洲序]]》,然而现今已濒临失传。近年来,在学术界与地方文化局的合作下,复原演出了其中的《[[百拍齐云阵]]》。 ==主要乐器== 上四管(上手乐器)合奏是南音最主要的合奏型制,所用的五个乐器说明如下: ===琵琶=== 型制为曲颈、四弦、四相九品(相以称颈部柱位,品以称面板上柱位),面板左右各有半月型凹槽以为音窗,即双开凤眼,此亦为[[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琵琶所有。琴背多以老杉木制作,刻有该琵琶专属的名字,并配上典雅的[[篆刻]]印章。琴面则以梧桐木制作,面上音柱以玳瑁制成。弹奏姿势与唐宋时期一样为横抱,并以其清脆声响弹奏乐曲骨架音,与音色低沉的三弦成互补。左手按弦时按规定不使用中指。在乐队中,琵琶手主导音乐的节奏,多由经验丰富者担任。然而其仍须倾听洞箫或唱曲者,相互协调。 ===三弦=== 拨奏式乐器,三根弦、长柄,音箱的部分小而椭圆,以[[红木]]、[[乌木]]制成,两面以蟒皮包覆。音色较低沈,与琵琶同样弹奏骨架音而互补。两种乐声表面听来似为同时,而实则有细微差异,关键在于三弦共鸣性较强,故能利用其余音来衬垫琵琶音之轮廓,形成亦步亦趋、如影随形之感。在某些乐曲中,三弦会使用特别的指法,或在琵琶之后半拍出声。 ===洞箫=== 竹子制成,前五孔、后一孔,保持唐代尺八的一尺八寸规格,但又多了十目九节的规范,将前五孔中的四孔,各刻两孔在第四节和第五节,与尺八不尽相同。吹奏时左右臂呈现向前展开之姿,如“凤凰展翅”状,并以其绵长乐音填补骨架音间的声音空缺。每当前一乐句结束,新的乐句将开始前,[[洞箫]]必须先行出音,引导其他乐器进入下一乐句,因此被比喻为「带路先锋」。 ===二弦=== 弓弦乐器,与宋代奚琴极为相似,皆将两条弦系与轸头,与[[二胡]]等系于轸末的形制不同。琴杆为竹制,共十三个竹节,顶端为竹根,[[琴筒]]用[[龙舌兰]]木的根部挖空制作。在琴弦材质上和琵琶、三弦一样,保留丝弦传统。琴弓以竹子和马尾制作,马尾的部分松软,演奏时可用右手指随时调控松紧度。运弓方式有严格规定,内弦只能拉弓、外弦空弦只能推弓,除了象征阳顺阴逆之外,也与演奏出来的音色有关。音量细小,虽与箫一样穿梭于骨架音间,但主要于箫音间歇时透出,延续余韵,有若隐若现之感,而所谓「箫咬弦、弦入箫」即在强调两者融洽的重要性。术语「箫弦法」用以概括所有箫弦演奏的知识。在上四管合奏中,二弦发挥着调和其它乐音的作用,地位重要且演奏韵味也相对较难掌握<ref>[http://www.yveqi.com/yveqiarticle/142.htm 二弦],乐器网</ref>。 ===拍板=== 檀木制品,五片串成。古有《[[拍板谣]]》曰:「律吕与我数自齐,丝竹望我为宗师。」说明了古拍板在合乐中居领袖地位,而南音的拍板也是如此,由执拍者双手捧之,居于中央打拍,为乐曲分章断句,制衡乐队节奏。在早期的南音演奏中,执拍者通常是先生级别者。唱曲时,由曲脚(歌者)兼任拍板位置,使用本嗓(真音)、正声(曲子原本的音域)演唱。乐曲刚开始时执拍者站立,待拍击第一拍后始坐下。乐曲结束时,执拍者也须起立,此时若有下一名歌者,则须前来接拍以接续下一曲(参见[[#过曲|过曲]]),且过程应庄重优雅,行礼如仪。 * 上四管合奏时,演奏者相对而坐,围绕成马蹄形。执拍板居于中央,琵琶和三弦往执拍者的右手侧而列,洞箫和二弦则往执拍者的左手侧而列。演奏者会脚踏着金狮,坐在[[太师椅]]上悠然奏乐。而所谓“坐遍五张金交椅”,即形容会唱又会演奏所有上四管的音乐全才。 ==行腔== 南音的行腔,泛指洞箫、二弦或是唱曲者,在骨架音间(参见[[#乐器|乐器]])的各种穿梭、润饰方式。南音因节奏悠缓,故骨架音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去舒展各种行腔的变化,在审美上与书法的运笔走势有许多共通之处,除了要有粗细变化、起承转合,同时也要注意整体的布局。南音的行腔法是其重要音乐特征之一,如许多乐种、剧种虽然使用了南音的曲调,但实际上仍与南音有明显不同的风格。 ===加花=== 加花是指在骨架音之间增添其它的乐音,用以增加音高的起伏变化,辅助行腔之走势。加花的规则,或与琵琶指法有关,或与两音之间的相对音高有关,衍生出了一些术语,但简单来说,有上行与下行两种常见方式,其它方式如先上行再下行然后才回到骨架音,亦属传统润腔,但用量比例较少。加花的方式与乐曲风格颇为相关,而传统的处理趋向简约,避免过多的装饰乐音。 ===顿挫=== 南音音乐讲究顿挫跌宕之感,乐声属于绵延型者,如歌唱者、洞箫、二弦,在演奏中皆会藉由迅速短暂的施力或其它方式,于关键处产生明显的起伏,多与琵琶指法(骨架音)相呼应。顿挫的强度不能过于刚硬,而是要以行腔的整体观之,有一定的轻重、疏密之布局。顿挫在古代歌唱中亦有重要地位,如清徐大椿《乐府传声》即对其重要性有极高评价:「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 ===吐字运腔=== 南音的曲唱音色多变,着重不同发声部位的运用和咬字之清晰。其利用了汉语的「[[反切]]」特性,即每一字都可分成开口音与闭口音两个部分,在缓慢行腔的延展下,便形成了[[韵母]]占演唱大部分之特色。这样的处理,南音称之为「叫字」,当中细节可分为三个步骤来说明,第一步为「吐字」,即将开口音唱出,且过程中须留意舌、唇、齿之口形,以确保发音清晰纯正。接着是「牵韵」,即延续开口音之韵母,并在高低起伏的行腔中,透过各发声部位的腾挪,达到音色上的空间感变化,如南音所谓的「内唱」、「外唱」技巧,或是低音区可能会使用的喉韵或胸腔共鸣。最后是「归韵」,是指从开口音之韵母转换到闭口音的过程(若两者相同则省略之),在不同韵母间发声部位的腾挪中,要留意与韵母共鸣的协同作用。完成后再进入下一字或收音<ref>[http://www.docin.com/p-103273749.html “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南音《望明月》演唱艺术试探],豆丁网,阮春黎</ref>。 ==美学== 相较于[[#行腔|行腔]]转韵,南音在某些方面的美学可能更为抽象,且同为欣赏南音时必须留意的关键: ===节奏=== 南音音乐中存在许多速度非常徐缓的大型曲目,且这些曲子的节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于缓慢深沉、然后逐渐转为轻快明朗、到最后一句再缓和下来收尾的速度结构。这种贯串全曲、累积性的节奏变化,细微到在演奏当下是难以察觉的。越缓慢的南音曲目,通常有越高的艺术性和奏唱难度,以五大指套中的一纸相思为例,开头四个字「一纸相思」就要演奏到四分钟以上才算合格。音乐到了这样的速度,意在展现乐器或唱者的音色或气韵,相较于旋律、声线起伏来说,为更加细致多变的音乐现象,惟其需要敏锐的听觉去辨识,初学者较难感知或欣赏,而演奏者也需要丰富经验,才能将长音处理到一定水平。此外,在乐声之外的潜在乐感亦为南音所重视。 * 节奏的准确度反映了对音乐细微变化的熟悉度,而南音音乐节奏的掌握就颇有难度,如缓慢的三撩与七撩大曲,稍一闪神就容易出错,故有「弦管拍要会打就是半个弦管先生」之说。 ===合奏=== 南音的「[[合奏]]」与其它乐种的「[[齐奏]]」有截然不同的美学。传统合奏包含了几个重点,其中之一为注重各乐器的主体性,即演奏时各乐器的乐音能够被清楚辨识,各有展现空间而不相杂沓。这种主体性可体现为乐器间的音色差、时间差、声线差。在这样的概念下,另一个重点就是要让这些各具特色的乐音圆满交融、相得益彰,其关键在于「相生」概念的运用,而南音乐器间的相生关系,则与乐器的音色、性能、演奏法紧密相关,五样乐器各有专属的定位,并蕴含多层次的相生关系,自清代以来的南音文献就多有论述。如弹拨乐器的颗粒性乐音形成乐曲之「骨」,箫弦的绵延性乐音则形成乐曲之「肉」,合奏时「骨肉相缠」,相互为用;而分别来看,「骨」音之中,琵琶之清脆与三弦之低沉紧密相衬,三弦以其共鸣余音圆润琵琶之铿锵音色,「肉」音之中,洞箫之浑厚与二弦之纤细交织进行,追求「箫咬弦、弦入箫」的融洽感,因此两者各自也以相生概念构成;且这四种乐声之上,又有拍板,分章断句,制衡全场。如此多层次的相生关系,需要演奏者之间的高度默契,当中的契合氛围,可谓南音人最为重视、沉浸者,特别是如同入定或修行般的指套器乐,在早期的南音活动中,常合奏到了深夜才停歇。 ===文化=== 音乐的[[艺术]]内涵与其背后的文化密不可分,对于南音音乐,一般评其风格为典雅、细致,这样的风格可从文化层面进一步了解。历史悠久的南音,形成了一个文化圈,有其特殊的习惯、规矩、故事、用语等等。南音人以「弦友」互称,为南音以乐会友特色的体现。又自称「郎君子弟」,反映了该文化圈知音相惜的凝聚力。早期演出时,多会立起彩伞,并悬挂「御前清奏」的匾额,源于「五少芳贤」之佳话,为高雅风范的象征。传统南音人对自身音乐有一丝不苟的态度,除了对演奏技法、演奏仪态、乐器间的配合关系等多有讲究外,在音乐风格的维护上亦颇为严谨,如南音的馆阁,就是作为弦友之间音乐交流的场所,每年的春秋二祭、整弦活动则为南音界的重要盛事(参见[[#馆阁活动|馆阁活动]]),各地弦友齐聚,交流切磋,因此南音主要是知音同好间以乐会友的音乐,再加上文化圈的价值体系,而颇能维持其如同修行般的典雅风格。这样的内涵是南音与其它音乐相当不同的地方,也与古代「游于艺」的精神相符<ref> [https://www.xzbu.com/7/view-8006144.htm 浅析泉州南音的文化内涵],行知部落</ref>。 ==乐谱== 南音乐谱有自己独特的记谱方式,称为「工乂谱」,名称来自该乐谱的两个谱字:工和乂。〔乂:辞飞切(tsei)〕 ===功用=== 南音乐曲的曲调是以骨架音为基石,其间的[[#行腔|行腔]]关乎演奏者对南音的理解与诠释,因此南音乐谱仅记下骨架音,称之为骨谱。而骨谱上见不到的曲韵,不仅蕴含了南音音乐的重要特征,学习时也不容易自行揣摩,是以南音相当重视师承关系、口传心授。学生须跟着老师唸嘴,直至熟记着腹。相同道理,南音演奏要求背谱,在乐曲熟稔于心的情况下,奏出骨架音之外的曲韵或装饰音。 ===结构=== 工乂谱为直式书写,可分成三小行(有曲词时则两者交替出现): * 右行:纪录撩拍,以「、」表示撩位而「。」表示拍位。例如三撩拍的乐段在谱中会看到重复的「 、、、。」。 * 中行:纪录骨架音的琵琶指法,称为「指骨」。 * 左行:纪录骨架音之音高,基本的五个谱字为「㐅、工、六、思、一」,其余谱字皆由此衍生而来。 ===指法符号=== 基本、常见的指法符号如下(其它主要是透过与「点、挑」组合而来):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cope="col" width="70" | 名称 ! scope="col" width="70" | 符号 ! scope="col" width="100" | 说明 |- | 点 || 丶 |style="text-align: left"| 食指由上而下弹弦 |- | 挑 || ╱ |style="text-align: left"| 拇指由下往上挑弦 |- | 去倒|| L |style="text-align: left"| 点和挑的组合,一去一返 |- | 捻指 || o |style="text-align: left"| 食指和拇指由慢到快、由强而弱作连续点挑 |- | 甲线 || <font size=6>†</font> |style="text-align: left"| 拇指由上而下弹奏原音之倍律(若遇第二弦空弦则以食指点之) |- | 落指 || <font size=6>)</font> |style="text-align: left"| 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弹弦 |- | 反指 || 凢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撩、拍位上使用「挑」的指法 |- | 钩指 || v |style="text-align: left"| 食指由下往上勾弦 |- | 丢 || □ |style="text-align: left"| 休止符 |- |} ===谱字=== 在不同[[#管门|管门]]下,工㐅谱的谱字所代表的音有所不同。以常见音域内的谱字为例,说明如下: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cope="col" |谱字 ! scope="col" width="110" | <div class="mw-customtoggle-note1">五空管 <font color = Blue size = 4>▸</font></div> <th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对应</th> ! scope="col" width="110" | <div class="mw-customtoggle-note2">四空管 <font color = Blue size = 4>▸</font></div> <th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对应</th> ! scope="col" width="110" | <div class="mw-customtoggle-note3">五空四亻㐅管 <font color = Blue size = 4>▸</font></div> <th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对应</th> ! scope="col" width="110" | <div class="mw-customtoggle-note4">倍思管 <font color = Blue size = 4>▸</font></div> <th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对应</th> |- | 士 ||征(倍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underset{\boldsymbol{\cdot}}{5}</math></td> | 征(倍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underset{\boldsymbol{\cdot}}{5}</math></td> | 征(倍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underset{\boldsymbol{\cdot}}{5}</math></td> | 变征(倍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math>\sharp\underset{\boldsymbol{\cdot}}{4}</math></td> |- | 下 ||羽(倍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underset{\boldsymbol{\cdot}}{6}</math></td> | 羽(倍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underset{\boldsymbol{\cdot}}{6}</math></td> | 羽(倍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underset{\boldsymbol{\cdot}}{6}</math></td> | 羽(倍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math>\underset{\boldsymbol{\cdot}}{6}</math></td> |- | 㐅 ||宫(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1</math></td> | 宫(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1</math></td> | 宫(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1</math></td> | 变宫(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math>\underset{\boldsymbol{\cdot}}{7}</math></td> |- | 工 ||商(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2</math></td> | 商(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2</math></td> | 商(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2</math></td> | 商(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math>2</math></td> |- | 六 ||角(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3</math></td> | 清角(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4</math></td> | 角(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3</math></td> | 角(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math>3</math></td> |- | 思 ||征(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5</math></td> | 征(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5</math></td> | 征(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5</math></td> | 变征(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math>\sharp 4</math></td> |- | 一 ||羽(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6</math></td> | 羽(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6</math></td> | 羽(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6</math></td> | 羽(正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math>6</math></td> |- | 亻㐅 || 变宫(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7</math></td> | 宫(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1}</math></td> | 宫(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1}</math></td> | 变宫(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math>7</math></td> |- | 亻工 ||商(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2}</math></td> | 商(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2}</math></td> | 商(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2}</math></td> | 商(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2}</math></td> |- | 亻六 ||角(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3}</math></td> | 角(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3}</math></td> | 角(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3}</math></td> | 角(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3}</math></td> |- | 亻思 ||征(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5}</math></td> | 征(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5}</math></td> | 征(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5}</math></td> | <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td> |- | 亻一 ||羽(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1"><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6}</math></td> | 羽(半律)<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2"><math>\overset{\boldsymbol{\cdot}}{6}</math></td> | <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3"></td> | <td class="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id="mw-customcollapsible-note4"></td> |- |} 其中的「宫、商、角、征、羽」约略对应到简谱的「1、2、3、5、6」,如冠以「清」或「变」则表示升一律或降一律。而在不同版本的工㐅谱中,「思」和「士」两谱字可能会互换。 其它音域的谱字,如音高比工、六低一层者,以谱字上方加上「艹」来表示,或是比亻㐅高一层者,以「ㄔ㐅」表示。其余谱字,或为了标明某管门下所参入的其它管门之音,如「<sup>〤</sup>六」、「<sup>〥</sup>六」,或为了标明琵琶其它同律但不同弹奏位置之音,如「㒰」。 ===古代乐谱=== 目前发现最早的南音曲谱,为明代万历年间的《[[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又名《[[新刊时尚雅调百花赛锦]]》,藏于[[德国]][[萨克森州]]图书馆,是由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所发现。当中有不少曲目,仍留存于四百多年后的现今手抄本中,例如古谱中的《[[寒冰写书]]》是今《[[一纸相思]]》的首节,《[[朱弁]]》是《[[心肝跋悴]]》的首节和次节等等,它们除了曲词相同外,用来记载曲调的曲牌名和拍位也相符合,以《[[金井梧桐]]》为例,古谱中标示的北字指的是北调,而持续十一拍的雁字(九枝十一雁)也出现其中。 ==曲调系统== 南音的曲目除了单独成曲外,曲目之间更构成了一套严密的系统,可形成所谓的「乐不断声」(参见[[#整弦|整弦]])。如「指、曲、谱」三部结构中的曲,就有四个分类层次:管门、撩拍、门头、曲牌,依此而有「正枝」和「偏枝」的发展模式。 ===管门=== 南音所谓的管门,简单来说,就是乐曲的用律分类,其律高以洞箫为准,故对应到乐律中的「管色」。常用的四个管门,其用律如[[#谱字|谱字]]一节中所介绍,而命名由来则说明如下: * 五空管:名称来自该管门下谱字「六」的洞箫指法,即后一孔与第一到第四之前孔全按,惟第五个前孔不按。 * 四空管:命名方式同五空管,即其「六」的洞箫指法惟第四个前孔不按。 * 五空四亻㐅管:或称「五六四亻㐅管」,意即采用了五空管之「六」和四空管之「亻㐅」之指法。 * 倍思管:谓该管门下之「思(士)」音较其它三个管门低一律。 管门的实质意义,或被认为在于其高辨识度的音列活动,即有些管门之间虽然用律仅有一音之差,但因为不同的音有各自对应的角色或地位,自然也就影响到与其它音间的活动关系,造成风格上的差异。 ===撩拍=== 南音的撩拍可分为七撩、三撩、一二拍、叠拍、紧叠、慢头、慢尾、破腹慢等。其中紧叠只用于「谱」乐之中,为叠拍之快者。其余说明如下: * 七撩拍:一拍七撩,速度极度缓慢。 * 三撩拍:一拍三撩,速度缓慢。 * 一二拍:一拍一撩,速度偏慢。 * 叠拍:有拍无撩,速度仍不算快。 ===门头=== 南音的专用术语「门头」,或称「滚门」,是一种保存于抄本中并流传至今的曲调分类方式,它将同一管门中性质相近的「曲牌」(又称牌名)归纳在一起。例如在「四空管」管门中,含有「中滚」及其它的门头,而在「中滚」这门头之下又有《[[十三腔]]》、《[[杜宇娘]]》等等曲牌。 ===品管=== 品管乃将原本南管音高提升一个孔位(一个大二度或小三度音),或是其他转调指法改变原本调高。并以笛子(品仔、品箫)取代洞箫作为主奏乐器。常用于十音、谱八展舞等。品管不同等于[[品馆]]。 ==馆阁活动== 早期的南音活动,其实就是一群音乐同好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以分享音乐为目的,氛围亲密。各地方的南音同好,因而成立了各个馆阁,作为南音活动的中心。相关用语如「拍馆」或「打馆」意指馆员到馆阁内相聚合奏、练习,「拜馆」则是馆阁之间的拜访、音乐交流。除此之外,有一些多个馆阁共同参与的音乐活动: ===郎君祭=== 相传五代后蜀后主[[孟昶]]通晓音律,制曲填词造诣极高,因而被尊为南音界的乐神,也就是南音的祖师爷。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会举办孟府郎君的祭典活动,称为郎君祭,并且伴随为期数天的整弦大会,让不同馆阁交流切磋,以弦会友。 在祭祀仪式开始前,常会有昭示性的「踩街」活动,展现出郎君祭的活动态势。参与祭祀的所有人员,在整装完后出发,行进时奏什音(参见[[#整弦|整弦]]),然后会师于祭祀场地,开始相关仪式流程。 ===整弦=== 「整弦」又称「排场」,是南音特有的大型音乐活动<ref>[https://life.eastmoney.com/a/201910091255316432.html 整弦排场弦管古乐会再现舞台],东方财富网</ref>,由多个馆阁共同参与,以特定的方式轮流演奏,一方面透过乐声交流情谊,以乐会友,一方面也有拼馆意味,互相切磋。如台湾的艋舺地区,在史上有连续十日的拚管纪录。演奏程序可分为三部分: ====起指==== 以指套开场。通常先以「嗳仔指」做为热闹的开端,即在原有的上四管型制中,加入玉嗳(又称嗳仔或南嗳)和下四管(下手乐器{{请求来源}}),以什音(十音)会奏的方式来演奏指套。在这种形制下还经常以笛(品仔)取代箫,增添音乐的活泼性,曲目也通常选取较轻快的一二拍或叠拍的指尾。什音中的下四管为四种打击乐器,说明如下: {| class="wikitable" ! scope="row" style="width: 30px" | 响盏 | 为置于竹筐内的小锣,以竹篾与纸做的小槌敲击。除了遇「拍位」不敲外(金木相克),其余皆随琵琶指法敲击。 |- ! scope="row" | 四块 | 又称四宝,由四块竹片组成,左右手各执二片,随琵琶指法出声。遇拍位时手中两片握击,遇琵琶捻声时则运用腕力快速震动出声,其余随琵琶节奏音形以两手竹片互击。 |- ! scope="row" | 双音 | 又称双钟,为两枚小铜铃,由两手分执,互击发声。依据金木相克原则,只打撩而不打拍。 |- ! scope="row" | 叫锣 | 或称小叫,由一小锣及木鱼组成,两者以绳相连。以左手持木鱼,小锣悬空,右手以木片敲之。叫锣的锣声打在骨架音的后半拍,与响盏形成对打,木鱼则与拍板同打拍位。 |} 嗳仔指之后,再接以上四管演奏的指套,称为「箫指」,具有缓和喧闹气氛之作用。 ====过曲==== 是整弦活动的主要部分,由各地弦友接续演奏,以特定方式将散曲串联起来,形成「乐不断声」,有馆阁间的较劲意味。曲目和演奏者的接续皆有一定的规则: #第一首曲子要接续之前箫指的门头。 #须接续同一门头之曲目落干首后才能转换门头,转换前要先唱一首「过枝曲」。转换后若维持同一管门,则称此衔接为「正枝」,反之则称为「偏枝」。 #同一管门中的曲目接续,要从拍法较大的门头开始,慢慢衔接到拍法小的门头。 #器乐手须演奏两首以上才可替换,替换人数每次以一至两人为限,以免场面紊乱。 #唱曲者替换时,执拍者在唱最后一句时起立,接唱者立于三弦右前方,待前者唱到最后一字,后者走向前,双方相互行礼,转交拍板。接过拍板者顺向转身立于座椅前,唱至第一个拍击出后,缓缓坐下续唱。 上述的曲目衔接法又称「排门头」,因难度颇高,故现今多以泡唱代替。 ====煞谱==== 唱曲活动接近尾声,就必须「煞谱」,选择与最后一曲同一管门的一套谱演奏,将整场音乐会的情绪收拢作结。 * 四子曲:是南音文化圈盛传的一种由四个门头轮唱的曲目,以五空大四子为例,四个门头为《[[北相思]]》、《[[沙淘金]]》、《[[竹马儿]]》、《[[叠韵悲]]》,排场演奏时,第一个门头须接续指套,例如指套奏良缘未遂,则由《[[竹马儿]]》起唱。最后的宿谱,通常选用四大谱四、梅、走、归之一。 ==文化资产保护== 音乐艺术的维系、发展,需要足够的演奏人才和欣赏人口,仰赖一定的学习环境来培养。然而历经结构转变的现代社会,尚未相应建立起完善的传统音乐教育,几十年来的传承危机悬而未解,部分音乐艺术甚至因而消失。且教育的不完备,亦衍生出其它问题。许多人因未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在推广上往往对其要求「改革」,在知识传播上,则常将「传统音乐」与其它性质不同的音乐类型混为一谈,影响社会大众对传统音乐的认知。近年来则在学术界与文化圈的共同努力下,情况渐有改善的趋势。 ===世界=== 南音自2002年5月起,开始了世界无形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当时[[泉州市]]政府为此制定了一整套方案,投入了相关资金,用于南音资源普查、举办国际南音活动、编纂出版各种南音相关书籍等。2009年9月30日申报成功,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人类无形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中国大陆=== 2006年5月20日,泉州的南音被列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教育方面,泉州地区迄今已有一百多所学校设有南音课<ref>[http://www.mnw.cn/quanzhou/news/2194960.html 泉州200多所中小学开设南音课程 传承保护成文化自觉],闽南网,2019-09-02 08:32</ref>,且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南音教育,还设有专科学院,被认为是学院派音乐教育体系的创举。此外,除了持续改善师资问题外,也开始重视与传统南音社团的有机结合。 === 台湾 === ====薪传奖==== [[教育部]]于1985年设置「民族艺术薪传奖」,至1994年共计十届,其传统音乐类别中的南管部分如下: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cope="col" width="70" | 届次 ! scope="col" width="150" | 得主 ! scope="col" width="150" | 年份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个人 |- | 3 || [[余承尧]] || 1987年 |- | 5 || [[蔡添木]] || 1989年 |- | 6 || [[吴昆仁]] || 1990年 |- | 7 || [[刘鸿沟]] || 1991年 |- | 10 || [[尤奇芬]] || 1994年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团体 |- | 1 || 南声社 || 1985年 |- | 2 || 鹿港雅正斋 || 1986年 |- | 4 || 华声南乐社 || 1988年 |- | 8 || 汉唐乐府 || 1992年 |- | 9 || 闽南乐府 || 1993年 |- |} ====文化资产登录==== 南管为纯音乐的乐种,但其曲牌也被其它戏曲艺术所使用,这些文化资产的登录情形如下: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cope="col" width="150" | 公告日期 ! scope="col" width="100" |类型 ! scope="col" width="170" | 保存者 ! scope="col" width="120" | 主管机关 |- !colspan="4" style="background: #ccf"| 国定 |- | 2010年 6 月18日 || 南管 || [[张鸿明]]<br>(1920—2013年)|| 文化部 |- | 2010年 6 月18日 || 南管戏 || 吴素霞 || 文化部 |- !colspan="4" style="background: #ccf"| 县市定 |- | 2007年 6 月 5 日 || 南管 || 鹿港雅正斋 || 彰化县政府 |- | 2007年 6 月 5 日 || 南管 || 鹿港聚英社 || 彰化县政府 |- | 2007年10月 8 日 || 南管 || 闽南第一乐团 || 基隆市政府 |- | 2009年 1 月22日 || 南管 || 南声社及张鸿明艺师 || 台南市政府 |- | 2009年 5 月 1 日 || 南管 || 海寮普陀寺清和社 || 台南市政府 |- | 2009年 5 月11日 || 南管戏 || 吴素霞 || 台中市政府 |- | 2010年 5 月28日 || 南管 || 鹿港遏云斋 || 彰化县政府 |- | 2013年 3 月20日 || 南管 || 蔡青源 || 嘉义市政府 |- | 2014年 9 月12日 || 南管 || 黄承祧 || 彰化县政府 |- | 2014年 9 月12日 || 南管 || 郭应护 || 彰化县政府 |- | 2014年12月17日 || 南管 || 陈嬿朱 || 高雄市政府 |- | 2016年 5 月13日 || 南管 || 清水清雅乐府 || 台中市政府 |- | 2019年 4 月30日 || 南管 || 右昌光安南乐社 || 高雄市政府 |- | 2019年 10 月 8日 || 南管 || 合和艺苑 || 台中市政府 |- |} * 关于台湾南管的现况概述,可参阅最新年度的传统音乐生态观察与评述报告。而南管相关的艺文活动信息,也有专门网站实时提供。 ==重要团体列表== 台湾的[[福建泉州南音]](又称“南管”)社团有70多个;南洋地区曾经存在和现有的福建泉州南音社团计有80多个,其中:[[菲律滨]]30个、[[马来西亚]]27个、[[印度尼西亚]]13个、[[新加坡]]12个、[[文莱]]1个、[[缅甸]]4个。 世界各地之南音传统馆阁、新式团体、相关表演团体等,简略列举如下: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cope="col" width="100" | 所在地区 ! scope="col" width="230" | 团体名称 ! scope="col" width="140" | 成立时间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台湾 |- | 基隆|| 基隆闽南第一乐团 || 1946年 |- | 台北 || 台北华声南乐社 || 1985年 |- |台北 || 台北闽南乐府 || 1961年 |- |台北 || 大稻埕和鸣南乐社 || 1997年 |- |台北 ||心心南管乐坊 || 2002年 |- |新北 || 江之翠剧场 || 1993年 |- |新北 ||汉唐乐府 || 1983年 |- |新北 ||南薰阁 || 2015年 |- |台中 ||清水清雅乐府 || 1960年 |- |台中||沙鹿合和艺苑 || 1993年 |- |彰化 ||鹿港雅正斋 || 约于1749年 |- |彰化 ||鹿港聚英社 || 约于1840年 |- |彰化 ||鹿港遏云斋 || 约于1885年 |- |云林 ||北港汾雅斋 || 2011年 |- |台南||台南振声社 ||1793年 |- |台南||台南南声社 ||1915年 |- |台南||海寮南乐清和社 || 1856年 |- |[[高雄]]||大社广益南乐社 || 2006年 |- |高雄||右昌光安南乐社|| 1927年 |- |台东||台东闽南音乐聚英社|| 1947年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菲律宾]] |- |[[马尼拉]]||马尼拉长和郎君社 | |约于1820年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马来西亚]] |- |霹雳||太平仁和公所 | |1887年 |- |霹雳||太平锦和轩 | |2006年 |- |马六甲||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南音组 | |1931年 |- |吉兰丹||吉兰丹仁和音乐社 | |1981年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新加坡 |- | ||湘灵音乐社 || 1940年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中国大陆 |- |福建||[[厦门南乐团]] || 1954年 |- |福建||[[泉州南音乐团]] || 1960年 |- !colspan="3" style="background: #ccf"| 澳门 |- |[[澳门]]||澳门南音社 | |2002年 |} ==视频== ===<center> 南音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南音《绣成孤鸾》 </center> <center>{{#iDisplay:y03769lz6j4|560|390|qq}}</center> <center> 听完泪目!方大同《南音》唱出《二泉映月》阿炳传奇一生 </center> <center>{{#iDisplay:f0030y20jdd|560|390|qq}}</center> <center> 福建南音网总编辑林素梅(台湾)解说南音、乐器 </center> <center>{{#iDisplay:page/r0515q75gri|560|390|qq}}</center> <center> 厦门南音《北国风光》(词毛泽东,曲纪经畝) </center> <center>{{#iDisplay:c08184zbvjo|560|390|qq}}</center> == 参考文献 ==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Category:916 絃樂]] [[Category:娛樂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请求来源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南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