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239.1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勝王龍屬 的原始碼
←
勝王龍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勝王龍屬'''<br><img src="https://images.indianexpress.com/2018/08/rajasaurus.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parenting/learning/indian-dinosaurs-fossils-rajasaurus-5300209/ 圖片來自indianexpress]</small> |} '''勝王龍屬'''(屬名:''Rajasaurus'')是[[阿貝力龍科]][[食肉牛龍亞科]]的一屬。勝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印度]],是種體型中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7.6到9公尺,頭部擁有獨特的額角。 在1982年到1984年之間,[[印度地質調查局]]的[[蘇雷什·斯里瓦斯塔瓦]](Suresh Srivastava)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科達縣]]的Rahioli發現了勝王龍的化石。除此之外,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附近的[[訥爾默達河]]河谷也發現了勝王龍的化石,這些地區都屬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該地層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馬斯垂克階]]。 [[模式種]]是'''納巴達勝王龍'''(''R. narmadensis''),是在2003年由[[保羅·賽里諾]]、傑佛瑞·威爾森、蘇雷什·斯里瓦斯塔瓦等人所敘述、命名。屬名意為「王室蜥蜴」,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地的[[訥爾默達河]]河谷為名。而查爾斯·馬特里在1921年命名的[[拉米塔龍]](''Lametasaurus''),其化石是個[[嵌合體]],其中部分化石可能來自於勝王龍。 勝王龍與[[馬達加斯加]]的[[瑪君龍]]、[[南美洲]]的[[食肉牛龍]]是近親,牠們之間有許多相似特徵,顯示這些從[[岡瓦納大陸]]分裂出的陸塊,有類似的動物群,在稍早的地質年代仍彼此相連。 == 敘述 == 勝王龍屬於[[獸腳亞目]]的[[阿貝力龍科]],阿貝力龍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的[[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印度]]。勝王龍的最近親是[[瑪君龍]],生存於相同時期的馬達加斯加。白堊紀早期,馬達加斯加/印度曾經是同一個陸塊。約在9000萬年前,馬達加斯加與印度開始分裂,因此這兩個地區有非常類似的動物群構成,包含恐龍在內<ref name=rogersetal2007>{{cite_book |last=Rogers |first=Raymond R. |coauthors=Krause, David W.; Curry Rogers, Kristina; Rasoamiaramanana, Armand H.; & Rahantarisoa, Lydia. |year=2007 |chapter=Paleoenvironment and Paleoecology of ''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 (Theropoda: Abelisaur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adagascar |editor=Sampson, Scott D.; & Krause, David W. (eds.) |title=''Majungasaurus crenatissimus'' (Theropoda: Abelisaur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adagascar |series=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Memoir '''8''' |pages=21–31 |url=http://www.bioone.org/perlserv/?request=get-abstract&doi=10.1671%2F0272-4634%282007%2927%5B21%3APAPOMC%5D2.0.CO%3B2}}</ref>。根據[[種系發生學]]研究,勝王龍具有許多[[食肉牛龍亞科]]的特徵,例如厚重的[[鼻骨]]、[[額骨]]表面有骨質角狀物。勝王龍與其他食肉牛龍亞科的不同處,包含:由鼻骨與[[額骨]]組成的角只有一個、[[上顳孔]](Supratemporal fenestrae)的形狀也不相同、[[腸骨]]的主要部分與跟臀部關節連接處之間有個橫向稜脊。 [[正模標本]](編號GSI 21141/1–33)是一個部分骨骼,包含:70%的腦殼、部分上下頜、牙齒、[[脊椎]]、尾巴、部分後肢、[[骨盆]]。勝王龍的身長約7.6到9公尺,高度約2.4公尺,體重估計值約3到4公噸。顱骨相當短,只有60公分長,具有一個低矮的圓角,由鼻骨與額骨所構成。 == 發現歷史 == [[訥爾默達河]]位於印度半島中部,從東向西注入[[阿拉伯海]],總長1312公里。自從19世紀末期以來,訥爾默達河谷已經發現許多恐龍化石,包含著名的[[泰坦巨龍|印度泰坦巨龍]](''Titanosaurus indicus'')。 在1981年,[[印度地質調查局]]的地質學家G.N. Dwivedi與D.M. Mohabey在[[古吉拉特邦]]的訥爾默達河谷進行地圖測量、繪製工作,當地工人帶領他們到[[科達縣]]Rahioli的一處水泥公司(ACC Cement)採石場,向他們呈現[[石灰岩]]層中的不明球狀石頭。Dwivedi與Mohabey發現這些球狀石頭是恐龍蛋,並發現石灰岩層的下層是質地粗糙的[[砂岩]]與[[礫岩]],內含大量的恐龍化石。 在1982年到1984年之間,印度地質調查局古動物部門的地質學家[[蘇雷什·斯里瓦斯塔瓦]]率領一個挖掘團隊,在當地挖出大量的恐龍化石,同時也完成該地區的地圖測繪。這些化石後來存放在[[拉賈斯坦邦]]的[[齋浦爾]]古生物學機構,並進行初步的化石處理與鑑定工作,之後長期沒有受到科學研究。母岩清除後的化石包含以下部分:腦殼、[[背椎]]、[[薦椎]]、[[尾椎]]、[[股骨]]、[[肱骨]]、[[脛骨]]與其他骨頭。直到1994年與1995年,[[旁遮普大學]]與印度地質調查局古動物部門簽署一份[[諒解備忘錄]],將這些化石轉移到旁遮普大學存放。 在2001年,[[美國印度研究學會]]與[[國家地理學會]]贊助一項研究計畫,贊助[[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傑佛瑞·威爾森]](Jeffrey A. Wilson)等[[美國]]古動物學家,協同印度地質調查局的蘇雷什·斯里瓦斯塔瓦進行這些化石的重建、研究工作。塞里諾等人根據完成部分顱骨、骨盆、[[薦骨]]的重建,並發現牠們的顱骨與額角,類似在馬達加斯加的瑪君龍。除了訥爾默達河谷的化石,[[中央邦]][[賈巴爾普爾]]也發現一些類似的化石。整體而言,已經發現一個部分顱骨、[[脊椎]]、[[骨盆]]、後肢骨頭、尾巴<ref name=raja>{{Cite web|url=http://www.gsi.gov.in/rajasaur.htm|title=The first Indian dinosaur emerges from oblivion|accessdate=2009-04-08|publisher=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107194524/http://www.gsi.gov.in/rajasaur.htm|archivedate=2007-11-07|deadurl=yes}}</ref>。在2003年,塞里諾、Wilson、Srivastava等人將這些化石正式命名為'''納巴達勝王龍'''(''R. narmadensis'')。 此外,[[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Matley)在1921年曾命名[[拉米塔龍]](''Lametasaurus''),化石包含:一個[[腸骨]]、一個[[薦骨]]、一個[[脛骨]]、以及一些牙齒與鱗甲,同樣發現於中央邦的賈巴爾普爾附近<ref name=CAM23>{{cite journal |last=Matley |first=C.A. |year=1923 |title=Note on an armored dinosaur from the Lameta beds of Jubbulpore |journal=Record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volume=55 |pages=105–109}}</ref>。拉米塔龍的化石其實是個[[嵌合體]],由數種動物的化石組成;鱗甲可能來自於[[泰坦巨龍類]]或[[甲龍科]],牙齒來自於[[鱷魚]],腸骨與薦骨則來自於[[獸腳類]]恐龍,可能屬於勝王龍,但是薦骨已經遺失。 在此之前,印度半島只有發現零散的阿貝力龍類骨頭,勝王龍的發現有助於科學家研究阿貝力龍類的演化關係<ref name =dino>{{Cite web|url=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3/08/0812_030812_indiadinosaur_2.html|title=New Dinosaur Species Found in India|accessdate=2009-04-08|publisher=National Geographic|archive-date=2017-08-2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25033147/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3/08/0812_030812_indiadinosaur_2.html|dead-url=no}}</ref>,以及印度半島與其他南方大陸的動物群關連性。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勝王龍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