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05.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剑阁文庙 的原始碼
←
剑阁文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剑阁文庙</big> ''' |- | [[File:剑阁文庙.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剑阁文庙 称誉;剑门天下雄 时代;秦代 类型;建筑 |} '''剑阁'''以"[[剑门天下雄]]"著称于世。作为古代[[秦蜀]][[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向来受到历代统治的高度重视。行政建置较早,东汉末年剑阁境内置汉德县,自南朝至清末1400余年间一直置州设府。因此,这一地区也开发得早,建校兴学历史悠久。剑阁中学的历史源流,近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兼山书院,远可以上溯到宋代的官学。<ref>[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104/58125945.html 探访四川文庙④丨校园里的剑州文庙:“学庙合一”传承千年文脉] , 四川在线 2021-04-20 </ref> ==历史沿革== 剑阁中学的校址位于剑阁县普安镇卧龙山麓,前临闻溪河,门对鹤鸣山。先是[[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剑州刺史[[韦明宗]]在这里建造东园(本名"闻溪",习称东园)。后成为州城一大景观,是供人们登临游览的一大胜地。 唐代和北宋州学设在州衙之后,南宋[[淳熙]]六年(1179)始由知州[[张渊]]迁建于东园。[[淳熙]]十三年(1186)知州[[杨为缉]]重修大成殿,当年冬月动工,次年春完工。绍熙无年(1190)剑州升为隆庆府。翌年,隆庆知府费少南、通判[[吴旰]]重修学宫,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扩建,绕以垣墙。庆元元年(1195)隆庆府教授[[赵大全]]修讲学、聚辩之所-明善堂。绍定四年(1231)教授王 应在其东建成三贤堂,画[[周敦颐]]、[[程颢]]、[[程颐]]像于内,张 、[[朱熹]]侍其左右,陈概、赵大全二人附于后,以示弘扬程朱理学。 元皇庆三年(1313),剑州遵令以宋儒[[周敦颐]]、程颐、[[邵雍]]、司马光、[[张载]]、朱熹、张 [[吕祖谴]]等从文庙。元末兵火,学毁庙存。 明[[洪武]]五年(1372),署剑州事昭化县丞董养性于旧址左近取民间住房构为堂斋。正统十四年(1449年)知州宋诚、训导陈迪实在旧址之右重建儒学,修明伦堂(即大成殿)和东西斋舍,立重门于外,门外设习射场地。缭以围墙护栏。景泰三年(1452)知州[[王维修]]。咸化十年(1485),知州[[张明]]改建堂斋。弘治七年(1494),知州禹祥建号舍(诸生宿舍)20余间和义路、儒林二坊。正德十年(1515),知州[[李璧]]、州判[[赵思仁]]倡铸明伦堂铜钟,并于正德十二年(1517)修葺学宫。[[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州刘焯距旧学百武(举足一次跨出的距离为武,即半步)新建州学。嘉靖二十九年(1550)冬十月,知州陈叔美选择旧址西上方平旷之处重修文庙学宫,计有大成殿、东西二庑、 戟门、棂星门、启圣祠、名宦乡贤祠、尊经阁、敬一亭、庖厨仓储、阶砌围墙、门外左右而坊,历时两年多,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二月竣工。万历四十五年(1617),何出图以阆郡别驾剑州事,鉴于文庙颓敝,遂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量采剑道植柏重修殿宇。万历四十八年(1620)知州张嗣谟维修学宫,于文庙东南边剑奎楼。 明朝末年,文庙学宫殿于兵燹,清[[顺治]]十四年(1659)知州徐恭重建明伦堂。[[康熙]]二十三年(1684)署剑州事成都司马阎永吉重修考棚。康熙二十九年(1690)剑州学正邹 增建东西庑、戟门、名宦乡贤祠。康熙五十一年(1712)学正杨鹏羽修棂星门。[[雍正]]二十九年(1690)知州[[李梅宾]]重修东西二坊、棂星门、钟楼、鼓楼、凿泮池,此至剑州文庙建筑形制臻于完备。 ==文庙联系== 文庙是自春秋末开始历代所建奉孔子的庙宇,亦称孔庙。学宫即学校,犹言校舍。一般设置在文庙坊前或近旁。旧时也称文庙为学宫。<ref>[http://www.cccrx.com/2011-4/2011413124307.asp 剑阁千年古文庙举行7000人清明祭孔大典(图)] , 四川新闻网 2011-4-13 </ref> ==建设发展== 书院在唐代专指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宋至清指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讲学、读书的处所。元代书院遍及各路、府、州。明代和清代书院更多,多为习举业而设。据志乘所载,元至顺三年(1332)知州任睿在州治所后建亲民书院。 明正德十四年(1519)知州[[李璧]]将州城南兼山书院(实为黄裳祠庙)改建于州城东,延师教徒,以广文教。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州陈叔美迁建于学街(今剑阁中学校址)。明季兵火,化为灰烬。 清[[雍正]]五年(1727),知州[[李梅宾]]于州学前200余步征得孙氏地,重建兼山书院。道光十六年(1836)知州张嗣居迁建于州城小东门内。 [[同治]]八年(1869)湖南布政使李榕被罢黜,回到故里剑州何马沟,在家中开设学馆,授文讲经。同治十一年(1872),应地方官绅之请,率子弟门人重修《剑州志》。同时主兼山书院讲席。同治十三(1874)[[李榕]]与知州[[李星阶]]合计,重修剑州考舍,并作[[《重建剑州考舍记》]]光绪五年(1879)李榕出川东南游,光绪八年(1882)游历归来,于次年复主兼山书院讲席。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剑州高级小学堂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地点在兼山书院。同时撤消儒学学正、训导等职官,设劝学所,视学员兼总董。辛亥革命后,剑阁行政建置降为县,教育行政机构改为教育局,另建教育会。 民国十三年(1924),广元县热心教育者倡议创办"广昭剑联合初级中学"。民国十六年(1927)开始在愿兼山书院内另辟教室,扩进考舍,添置设施,于民国十九年(1930)二月准备就绪,并举行成立大会。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立剑阁初级中学停办。民国二十八年(1939)[[唐先进]]等31人联名具文《为协恳转请设立中学以兴教育》,及民国二十九年(1940)孟玉森呈文,请求批准复立剑阁初级中学,呈文经县长[[王应嵩]]申报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转报[[四川]]省政府批准,于民国廿九年(1940)秋,复立剑阁初级中学,1949年11月中旬停课放假。12月29日,剑阁县人民政府给剑阁中学发函通知开学事宜。经请示川北行署批准,于1950年3月16日,恢复[[剑阁中学]],校址在学街文庙。因学生人数太少,1950年秋,奉命移入"川北公立剑阁师范学校",分设师范、中学两大部。1955年7月28日,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将剑阁师范改为四川省剑阁初级中学校,原师范学生及其任课教师并入广元师范。1958年9月剑阁中学校址又迁回学街文庙,同时开始招收高中班,1960年省上将其定名为"四川省剑阁中学校"。1982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川中字[1982]21号文通知,剑阁中学为省重点中学(首批扩大)。 古往今来在剑阁任职的官员中不乏有识见者,他们身体力行,兴办地方教育事业,以广教化、育英才,承前启后,相沿不绝,形成了剑阁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既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高素质人才。仅以科举及第者为统计对象,宋至清有剑州籍进士73人,举人77人,贡生149人,生员则难以计数。其中佼佼者走出乡关,为国效力。如南宋礼部尚书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科学家[[黄裳]],南宋经学大师、天文地理学家[[张行成]];明代兵部尚书、安边名将[[赵炳然;]]清代湖南布政使、教育家[[李榕]]。他们的学问和功业激励着家乡子孙后代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进德修业,争取为世所用。剑阁中学便是承续剑阁历代州府之学人文传统铸就的一所川北名校。她既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建设者,也为海内外输送了灿若群星的俊彦之才。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剑阁文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