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99.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分枝锐裂乌头 的原始碼
←
分枝锐裂乌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分枝锐裂乌头</big> ''' |- | [[File:T01dd788843c487fd17.jpg|缩略图|居中|[http://baike.so.com/doc/1312700-1387827.html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E5%88%86%E6%9E%9D%E9%94%90%E8%A3%82%E4%B9%8C%E5%A4%B4&src=srp&correct=%E5%88%86%E6%9E%9D%E9%94%90%E8%A3%82%E4%B9%8C%E5%A4%B4&ancestor=list&cmsid=fb95837bb16d6f41d12782c17185ed5d&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adstar=0&clw=284#id=9d4201f8d9aad7858a1d25c53dee6aa6&currsn=0&ps=3&pc=3 来自 植物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分枝锐裂乌头,产我国台湾南部关山和卑南主山一带山地。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风湿神经痛。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脚气等症。乌头主产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肃等省有栽培。乌头株高60-150厘米。侧根常数个,侧生于主根四周。栽培品种的侧根(即称附子)通常1-2个,倒卵圆形至倒卵形。茎直立。叶互生。总状花序,花大,蓝紫色。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分枝锐裂乌头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叶植物纲 '''目''':毛茛目 '''科''': [[毛茛科]] '''属''': [[乌头属]] =='''形态特征'''== 分枝锐裂乌头(变种)与锐裂乌头的区别:茎较高,上部有分枝;花较大,上萼片高2.1-2.4厘米。台湾乌头A. formosanum似分枝锐裂乌头,但花梗有开展的柔毛可以区别。南北朝梁代的大医学家陶弘景已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宋朝人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 “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及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乌头、附子的主产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子根)则称“附子”,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化合物(药学学报,12卷7期)。乌头的花美丽,可供观赏,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写过较生动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双鸾”指的是两个花瓣。) =='''分布范围'''== 产我国台湾南部关山一带山地。 =='''生长环境'''== 生长在山地。 =='''参考文献'''== 1<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0884893514822987&wfr=spider&for=pc 分枝锐裂乌头]百度</ref>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返回「
分枝锐裂乌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