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231.1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刀刺在背傳說 的原始碼
←
刀刺在背傳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刀刺在背傳說'''<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cacheimg/a3/33/7230709c2b281c87a12487d99b1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5%88%80%E5%88%BA%E5%9C%A8%E8%83%8C%E5%82%B3%E8%AA%AA/wiki-2364931 圖片來自itsfun]</small> |} '''刀刺在背传说'''(又译为'''匕首传说'''或'''背后一刀传说''';[[德语]]:De-Dolchstoßlegende.ogg|''Dolchstoßlegend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流传的传言,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該傳言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會戰敗,是因為德軍在前線作戰,而猶太人、社會主義者卻在國內煽動革命和輿論,使政府不得不向敵國投降。由于德国战败,不少德国[[民族主义]]<ref>[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038/ 民族主义],naer</ref> 者怀恨在心,就用这个传说谴责外国人与非民族主义者出卖德国。 ===协约国的宣传=== 英美传媒经过密集的[[宣传]]战后,成功塑造了德意志帝国具有[[普鲁士]]式[[军国主义]]与犯下[[危害人类罪]]的恶名。協約國之一的[[君主专制]]国家俄罗斯退出战争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美等[[协约国]]形成强烈对比。英美等国以[[自由]]与[[民主]]见称,而同盟国则是[[专制]]国家。此论调为西方传媒所大量炒作。这对于美国参战之事非常重要,因为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威尔逊]]支持美国参战,指出要“使世界安全,捍卫民主”。 德国名将[[鲁登道夫]]在其回忆录指出,[[霍亨索伦家族]]在战时未能察觉到协约国的宣传,以致失败。因此,[[纳粹党]]在德国当政期间,一直尝试掌握当时协约国如此成功的宣传策略。虽然德国被视为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但她的停战建议就几乎全被否决。在战争第二年,双方都认为,签订没有割地赔款或领土得益的[[条约]]就等于政治自杀。因此,德国当时的建议是要求保留她占据的[[比利时]]之领土。 鲁登道夫断言,协约国要求之和议将与[[德拉古]]式条约无异。然而,德国人民并不相信他的理论,却深信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德国社民党]]在战前早已是德国的著名民主派,协约国承诺和议与在其后恢复德国主权,更赢得以上党派的一致赞同,大力支持停战。战争持续下去,德国的盟国也开始质疑打仗的理由。 ===凡尔赛条约=== 1918年11月11日,世界大战终于结束,而鲁登道夫的预言就几乎马上实现。虽然战争完结了,但英国继续封锁欧陆长达一年,令德国物资短缺,民不聊生。[[魏玛共和国]]政府签署的[[凡尔赛条约]],更被认为是极度苛刻,完全不是德国人民在最初所期待的。 然而,凡尔赛条约出乎德国人意料之外:德国必须割让约一成的领土、让[[莱茵兰]]非军事化、让法国占领[[萨尔]]区和付出大量赔款(分70年还债,直到1988年)。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凡尔赛条约战争罪责条款|战争罪责条约]]:德国必须承认对发动战争的全部责任。 然而,在战后几年内,协约国愿意减少赔款,让德国能对抗[[苏联]]的扩张,德国最后只付出了赔款的八分之一(详见[[洛桑会议]])。 德国投降后,协约国从没有占领德国领土,而当时西线的德军仍在法国北部。而且,当时[[列宁]]与德军议和,在3月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德国夺得大量俄国在东欧之领土与赔款。这代表德国打败了俄罗斯,也表示当时德国仍有胜利之机。于是,很多德国人都深信德军所向披靡,根本没可能会战败。换句话说,只要政府代表没有“卖国求荣”,而国家又没有因革命而崩溃,德军一定会取胜。对一些德国人而言,即使必须求和,他们也相信协约国会根据[[十四点和平原则]]宽待德国。 条约之所以被认为是奇耻大辱,最主要还是它被认为严重损害德国主权与民族尊严。 ===强烈反响=== 于是,德国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与前军事领导人就藉此諉过于人。最著名的[[代罪羔羊]]就是威玛共和国的领导层、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以及“国际犹太人”,亦即被认为“为富不仁”的[[犹太人]]。以上人士统统被称为“十一月罪犯”,被指为出卖民族的罪人,包括批评德国[[民族主义]]、煽动叛乱、煽动军事工业之罢工与牟取暴利。最重要的是,“十一月罪犯”被指[[叛国]],与所谓民族大义相违背。 以上的论调很大程度上源於停戰時德國仍保有若干軍事優勢的假象:德国投降之时军隊仍然留在[[法国]]与[[比利时]],尚未有波及德国领土。在1918年初,鲁登道夫发动的[[皇帝攻势]]更几乎兵臨巴黎,德國國民(甚至前線官兵)對於1918年下半年起的軍事失利所知不多,結果在一種樂觀的、自認可以取勝的氣氛下意外地得知戰敗。部分不满现状的德国人,就指责军事工业的工人在战事的紧急之際发动罢工,引致德军军备不足,令其失败。他们声称罢工乃叛国行为,而犹太人则要负上最大责任。 这忽略了德国在战争上的位置,也忽视了个人的力量如何在前线被边缘化。随着[[战争经济]]的发展和[[总体战]]之出现,其实可能是全新的战争模式令德国战败。 无论如何,刀刺在背传说在战后广泛流传,后来并令极具[[种族主义]]色彩的[[纳粹党]]能借之获得公众的支持。1919年,[[德国革命]]仍然持续。共产党人成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最后被右派的[[自由军团]]镇压并推翻。由于此[[苏维埃]]的领导成员大多是犹太人,故此[[反犹太主义]]者在进行宣传时,便为犹太人扣上“卖国的共产党人”的名號。 ===社会分化=== 战争的开始,在最初的确消除了德国社会的分化。[[新教]][[路德派]]教徒、[[天主教]]教徒、[[犹太人]]、[[社会主义]]者、[[右翼]]势力与[[自由主义]]分子都因战争而团结。不过,随着战争的变化,原本的分化再度出现。天主教徒、社民党人与犹太人对战争之热情减退,令其对国家的忠诚受到质疑。借助发[[战争财]]的人士与参加罢工的工人也遭到批评。[[克虏伯]]就因为替交战双方提供军备,而遭到别人的谴责。个人利益往往被其他行业牵引着。德国政府设立最高价格管制以干预经济,而商人则以转移生产目标作回应,造成物资短缺。以上情况令社会紧张,经济秩序受到破坏。在1917年,单单在德国就有五百次[[罢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社会之不安,往往是经济因素居多,而非人民是否爱国的问题。虽然德国的生产力在1917年到1918年时大幅下跌,但其实当时德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最高峰,无法再增加产量。根据后来的统计,德国根本无能力与英国、法国和美国打消耗战而取胜。德国的确是欧陆大国,但她的工业产量与人口完全比不上整个[[协约国]]集团。虽然她打败了俄国,但同年美国之参战,已注定德国后来的失败。美国仅仅在战争最后一年才加入战场,而其国力又远胜德国。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刀刺在背傳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