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240.20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冬至大如年(吴联平) 的原始碼
←
冬至大如年(吴联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冬至大如年'''<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5784695/pexels-photo-1578469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冬至大如年》'''是[[中国]]当代作家吴联平的散文。 ==作品欣赏== ===冬至大如年===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是[[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中的诗句。白居易在冬至这天,虽然“冷枕单床一病身”,但他仍远离家人,远离家乡,远离亲朋,凄然凄凉地独宿在杨梅馆内,猛然间顿感不但身寒体寒,更觉心寒胆寒。白居易擅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并非指节气一到,实质性的冬天就到了。冬至的“至”是极致之意,指北半球在冬至这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意为着过了冬至之后,各个地方的气温就急剧下降,进入最寒冷最彻骨的阶段,要经历数九寒天。所以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其实,等九九之后,离春天到来也就为期不远了。 古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名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古人对冬至极其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冬至之时,人们有庆贺庆祝的习俗。比如《汉书》中就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也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人们之所以庆祝庆贺,是因为他们按照冬至特点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黄道吉日,也是一个良辰美日,值得庆贺,应该庆贺。即便到现在,人们在冬至也如过节一般。北方人就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混沌,而南方人亦有冬至吃米团、吃长线面的习惯。 宋朝[[陆游]]在《辛酉冬至》中就云:“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元朝[[王丹桂]]在《春从天上来·冬至日》中也写道:“兔走乌奔。竞西没东生,四序潜分。亚岁方迎,万户千门。欢笑共庆良辰。”这说明古人对冬至之节极其看重,极其重视。 冬至亦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麇角解,三候水泉动。因蚯蚓是阴曲阳生之物,冬至时节,阳气虽生,但阴气仍很旺盛,土中的蚯蚓依然蜷缩着身体。小时候,冬至之后,父亲冬耕一方田地,犁出的新土新泥里,无不翻出一条条蜷缩似死的蚯蚓,桐子树上的鸟儿俯冲直下,一口就将蚯蚓叼走了。没有叼着蚯蚓的鸟儿,尾随在父亲和老牛身后,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麋鹿]]者,四不像动物也,过去认为它角似鹿,头似马,体似驴,蹄似牛,但又不全像以上四种动物中的一种。《诗·小雅·巧言》中说:“水边,岸旁,彼何人斯,居河之麋。”麋与鹿虽然同科,但阴阳相异。古人认为麋角向后而生,即为阴。冬至开始阳生,麋感觉阴气渐退,就开始解掉麋角。《说文》中就云:“麋冬至其角。”因麋鹿是特有珍稀动物,所以也不可能见到麋鹿解角的奇迹。 同时,冬至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河水可以随意流动,还带着温热的温度。冬日暖阳下,走进贡水河畔,水声潺潺,发出“叮叮咚咚”或“哗哗哗”的声音,水面平静得如一面镜子, 清澈得可以看见水中游弋的鱼儿。 泉水叮咚声,打破了冬至的静穆。一百多只白鹭和骨顶鸡在河中嬉戏游玩,啄着小鱼小虾,只要一听见人的响动和响声,便“嗖”的一声全隐没在水中去了。待响动响声过去,它们又“呼啦”一声全钻出水面,有的嘴里还悠闲地衔着一条鱼儿,呈现出似吞似吐的状态。 有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每年冬至,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饺子是人们冬至的节日饭、必修课。据传说,吃饺子的习俗是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布药而留下的,是不忘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民间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老北京也有“冬至混沌夏至面”的说法。 小时候,乡亲们对冬至的概念虽没有那么深刻,对庆贺冬至的习俗虽没有那么迫切,但外婆却保留着四川的风俗,每年冬至是必须要吃一餐包面的。老家的包面既不像饺子,也不像馄饨,而是手擀面皮,其馅儿采用腊肉、剩饭、洋芋、盐菜、酢辣子、酱豆子、豇豆、辣椒、蒜瓣、洋葱、韭菜、芫荽、薄荷、生姜、盐粉等众多食材剁制而成。待这些食材剁成浆泥,便将包面手工包成耳朵形。 外婆最心疼我,每年擀制冬至包面,她都会将我叫去,不仅让我品尝她擀制的包面,还手把手教我学做擀制包面的手艺。也许是得到外婆的真传,我对擀制老家的包面也是手到擒来,做出的包面也是鲜味可口,妻子和儿子极其青睐,每次都要吃上一大碗。 梁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所谓数九寒天,指人们在冬至过后就开始数九,每九日为一个九。小时候,常常听见父母们数着九日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但南方数九数得更为复杂,更为形象,更为贴切,“[[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将九九之间,人们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形,描写得栩栩如生,听后耐人寻味。 据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之时吃了樊哙煮的狗肉,汉高祖对其味道赞不绝口,在民间也渐渐养成了吃狗肉的习惯。如今,人们不仅喜欢在大冬天吃狗肉,还喜欢吃涮羊肉、烤全羊、烤乳猪等,都想在冬天增加能量,滋补身体,强壮身体,人们称之为补冬。补冬意在补充能量,补充营养,增加体重,增强体质。 古代[[上流社会]]在冬至后还会开展消寒活动,即选择一个九日,一些文人、士大夫相约九人一起饮酒,酒席上必定九碟九碗,因九与酒谐音,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即便现在也有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在冬至过后,选择一个天晴之日,三五文友一起畅游山水,采撷民风,收纳素材,激发灵感,在酒杯相碰之间,吟诗作对,抒发情怀。 [[杜甫]]在《至后》中写道:“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dì è,比喻兄弟)一别永相望。”冬至已趋步而来,我只希望,冬至过后,梅花渐次开放,那些离别的朋友也能如己所愿复见,来一次地地道道的消寒酒,不再“一别永相忘”。 <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l 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吴联平,笔名巴山异人、喳西泰,男,197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巴东县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冬至大如年(吴联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