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78.2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八九式中戰車 的原始碼
←
八九式中戰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八九式中戰車'''<br><img src="http://www.mdc.idv.tw/mdc/army/ptz89-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mdc.idv.tw/mdc/army/ptz89.htm 圖片來自mdc.idv.tw]</small> |} '''八九式中戰車I-GO(イ号)'''是[[日本帝國陸軍]]在1920年代開發的全國產戰車,在1920-1940年代運用,主要在中國戰場出沒。由於在日本紀元2589年(1929年)面世,故名八九式,當中又被分成使用水冷汽油發動機的甲型和風冷柴油發動機的乙型,後由[[九七式中戰車]]取代。 ==設計== *火力 八九式原型車的主炮是一門37公厘炮,但是測試時實兵單位便嫌棄其火力不足,所以研發單位改造試制1號戰車上的直射57公厘砲裝在噸位只有原車六成的八九式上。57砲正式名稱為[[九十式57公厘戰車炮]],倍徑18.4,主要作用是作為步兵火炮支援而非坦克對戰,故其穿甲能力不高;主炮安裝在以人力搖動的單人砲塔內,砲手兼裝填、瞄準任務,負擔相當大。 *裝甲 八九式的整車是由日本製鋼所在1924年開發的二世谷鋼(ニセコ鋼板),該金屬為實施表面浸炭工程的[[鎳鉻鋼]]<ref>[https://www.itsfun.com.tw/%E9%8E%B3%E9%89%BB%E9%8B%BC/wiki-7493887-2589067 鎳鉻鋼],華人百科</ref> ,由於浸炭後表面硬度提高,因此可作為防彈鋼板使用。八九式的裝甲最厚為車體正面及砲塔的17公厘、車體側上方與後部為15公厘、側下方為12公厘、車頂10公厘、底盤5公厘,日軍測試時正面裝甲可以抵擋[[十一年式步兵炮]]在150公尺距離射擊。但是在中國戰場時,在對抗[[7.92×57mm毛瑟]]步、機槍彈時,仍然會在50-70公尺左右距離被貫穿;在衝破防線任務時八九式常常被各型機槍打成蜂窩。 1920年代,車體焊接技術尚未問世,因此八九式仍使用鉚釘固定製法;雖然這種加工技藝歷史悠久,品質也可掌握,但是在大口徑武器攻擊時,[[鉚釘]]可能會因震波震碎噴濺,成為殺傷車內乘組員的不定時炸彈。 *引擎 1935年把其發動機由水冷式汽油改為風冷式柴油,為了分別兩者而把它們分別稱為甲型和乙型。 ==研發簡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如火如荼的1917年,身為協約國一員的[[日本]]在歐洲戰場見證戰車之後,就有向歐洲國家引進戰車的計畫,最後自[[英國]]和法國引進坦克做研究,當中尤以[[法國]][[雷諾FT-17坦克]]為其主力;但當時日本的戰車數量不足編制成獨立戰鬥單位,因此暫時將坦克編入輜重部隊管轄;直至1925年才成立[[戰車第一聯隊|第一戰車隊]]。 1925年,日本決定花費22個月的時間研發第一輛國產戰車。1927年該輛車出廠,為[[試制1號戰車]];就當時的標準來說,試制1號戰車的性能並不差。但是日本陸軍需要的是12[[噸]]級的戰車,研發單位初估是想造16噸級,但是試制1號戰車的滿載重量卻達到18噸,遠超過研發單位與實兵單位的容許範圍,因此該輛車無法投入量產。 1928年3月28日,日本陸軍技術本部第四研究所開始研發一輛10噸級的輕戰車,並委託大阪砲兵工廠試制;到1935年以前,日本的戰車定義標準只有輕、重兩種等級。輕戰車為10噸以下、重戰車為20噸以下。除了既有車型的技術外,1927年3月陸軍從英國買了一輛維克斯C型坦克做研究;1928年8月,初步草圖發稿給大阪兵工廠開始製造,1929年4月,新型戰車(試制八九式輕戰車一號機)出廠,車重9.8公噸、搭配一門37公厘砲。 試制1號車在1929年10月完成東京到青森的550公里長距離行走,並接受實兵單位測考;原本基於屬性問題而壓縮在10噸以下的車體受到實兵單位的質疑,因此後續修改增強了裝甲、火炮口徑也加大,最後在1930年定案的戰車重量達到11.8公噸,也幾乎是陸軍原本要求的噸位上限,但初期量產時仍稱'''八九式輕戰車'''。中戰車的分類是到1935年9月13日,日本有[[小戰車]]服役後才重新定位的車種屬性。 八九式量產的時間從1930年至1937年,1930-1935量產的是'''甲型''',1935-1937生產的是改良後的'''乙型''';在量產前,日本再度採購10輛雷諾NC型戰車與八九式進行性能對比,在確定與國際同級戰車不相上下後才正式決定量產。但是量產工程不再交由大阪砲兵工廠負責,而是由[[三菱財閥]]投資的重工業製造廠[[三菱重工業]]承包;當時的三菱重工還不叫這名字,是1928年由三菱內燃機改組為三菱飛機,三菱飛機在1934年與三菱造船合併成為三菱重工;為了造戰車,三菱飛機新設大井工廠、並將名古屋製作所芝浦分工廠合併入大井工廠,使三菱具有製造、維修輪車及履車的相關技術。三菱的戰車研發與製造因陸軍委以大量訂單之賜營運大幅擴張,1937年在東京[[下丸子]]成立三菱重工業東京機器製作所丸子工廠,1938年開闢陸軍指定的戰車流水生產線,到1930年代末期,日本戰車有6成以上都是靠三菱重工製造。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八九式中戰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