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92.8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儺 的原始碼
←
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儺'''<br><img src="https://a.share.photo.xuite.net/youjinq/1a4a245/20295611/1198413706_x.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youjinq/youjinq/585599777 圖片來自xuite]</small> |} '''儺'''(發音:ㄋㄨㄛˊ),是古時中國人们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和儺祭、儺儀作用,它以驅鬼逐疫、酬神納吉為目的,以巫術活動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經歷過原始社會階段,有過信仰原始宗教的歷史,並產生了本民族宗教職業者——巫。巫師為驅鬼敬神、逐疫去邪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儺或儺祭、儺儀。儺師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稱為儺歌、[[儺舞]]。[[儺戲]]又產生於儺歌、儺舞。 ====追儺==== '''追儺''',為一種驅逐疫鬼的習俗,是中國最早的民俗,驱除病魔恶鬼的仪式。于节令变换之日举行。《论语》对此也有记载。周代時方相氏披熊皮鑲黃金四眼,黑紅衣裝,手執戈盾,率百官以追惡鬼,或過程中以物品(米、豆、矢)丟擲惡鬼,以去除厄運。漢代時動輒動員持桃弓棘矢、頭纏紅巾之童子數百名,以奇怪的服裝和動作驅除惡神,時間通常在農曆十二月底,立春前一日。到了唐朝朝廷盛大举办追傩大典,成了长安新年活动。宋之後成遊戲性質而漸失傳,僅持鍾馗像,燃鞭炮行之。 追儺與中國的節氣一同傳入日本,文武天皇慶雲三年(西元七○六)瘟疫流行,多人死亡,於是在該年十二月底以陰陽道之行事作土牛驅鬼,為最早之記錄。從此成為日本朝廷之公事,於每年農曆十二月底行之。陰陽師從月華門進入南殿旁讀祭文,然後方相氏大喊打鬼之聲,舉戈擊盾三次,群臣齊聲驅鬼。惡鬼通常由大舍人扮任,此外在殿中的貴族們乃攜桃弓葦矢以射鬼,鬼乃竄逃。此習俗之所以在除夕夜舉行,乃由於和日本古傳的大祓的觀念結合所致。追儺在平安時代是固定的例行活動。室町時代融合古式追儺習俗廣泛流傳,成為民間撒豆驅鬼的節分習俗。但仍有以驅除惡運的儀式存在的寺院。在寺院中,以法隆寺和藥師寺的驅鬼式最為有名。 ==研究書目== *廣田律子著,王汝瀾等譯:《「鬼」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北京:中華書局,2005)。 ====傩文化==== '''傩文化'''是古時中國某些地區人们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其祭祀对象是鸟類˙。該文化為[[巫文化]]<ref>[https://blog.xuite.net/wuchhs120/twblog/115602765 巫文化],xuite</ref> 发展到后期所衍生,当时人們的生活型態已进入农耕时代,而此时鸟类是农耕的重要帮手。中國巫文化的起源與史前社會的圖騰制有關,在中國的古文獻中有很多關於儺文化的記載。當今中國一些地區,還保存著相當完整的儺戲,便是古老儺文化的載體。儺戲是由儺祭、儺舞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與藝術相結合,娛神與娛人相結合的古樸、原始、獨特的戲曲樣式,一直在民間傳承。 儺和儺戲在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宗教學、神話學、文化交流史和戲劇發生學等相當廣泛的學科中具有重要研究價值。近年來,在廣泛發掘各地儺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形成了一門跨文化研究的新學科——儺學。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00 社會科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