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3.18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作品需要有人来分享(黄福胜) 的原始碼
←
作品需要有人来分享(黄福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作品需要有人来分享'''<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7767973/pexels-photo-776797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作品需要有人来分享》'''是[[中国]]当代作家黄福胜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作品需要有人来分享=== 近日,曾经在《佛山[[文艺]]》担任编辑的孙春云老师,通过我转达对刘晓红[[老师]]的谢意。原来是刘老师读了孙老师的儿子孙遥发表在《佛山文艺》2022年6月下期的小说《人·蝇》后,写了一篇题为《心魔成妄想》的文学评论,发表在《竹石梦[[小说]]》[[公众]]号上,孙老师十分感谢刘老师写的评论,并感叹道:“很好。作品需要有人来评论!” 其实刘老师与小说作者孙遥根本不认识,这期《佛山文艺》还是我转给他的。远在云南的刘老师是一位勤奋、爱思考、喜欢写点小评论的业余作者。读了别人的作品,只要是触动到她的灵魂。她就不论与作者认不认识,都将心里所想的写下来。日积月累,她也渐渐摸到了写文学评论的一些窍门。 有人说过,写文学评论要有选择性。要么选名家的作品来评论,要么选熟人的作品来评论。我认为这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部认同,因为在阅读分享过程中,感到除了一些名家的熟人的作品外,还有不少是一些素未谋面的作者作家的优秀作品,因此,还是比较认同与欣赏刘晓红老师不唯名家不分亲疏的做法。她只要一逮着能够触动灵魂的作品,就不放手,认真品读别人的语言技巧、人物刻画、主题立意、环境烘托,借学习吸收之机,提高自身创作[[技巧]]。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多数作者都是挤出业余时间见缝插针进行创作。每一篇作品的完成历经构思→写作→修改几大环节,大到谋篇布局,小到锤词炼字、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推敲,花费不少心血。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一说法就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写作的严谨和艰辛。 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时,总觉得第三句“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儿,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还不足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顿觉头疼不已,搁下笔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他走到船头,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他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几经修改,才有了传诵千古的不朽名句。 王安石这种精益求精、近乎苛刻的严谨治学态度,固然值得称道与发扬光大,但同时我突发奇想:假如王安石生长于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将他的诗作发送给朋友征询意见,还至于为一个字词的运用而苦思冥想大费周折吗?毋庸置疑,王安石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学造诣可谓炉火纯青。但自古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前者是指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弄模糊了,旁观的人却看得清清楚楚,后者就说拿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这两句话的共同点都是除了自己以外,还会有其他人能够助你指点迷津、破解疑难。 相对于古代文人墨客在创作上受囿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作者也应该说是非常幸运了,就算是在自己的身边找不到三两位聊文学、谈创作的知音,但只要你有虚心与别人交流的念头,有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举动,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聊得来的良师益友,将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来一个全面细致的“解剖会诊”,咬文嚼字,去粗取精,挑出毛病,往往可以使原作者享受到“一言惊醒梦中人”的绝佳效果。要达到这种良性互动的境界,与互动双方的真心实意密不可分,也就是要求原作者要放低姿态,将自己当成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学生,大胆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分享,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与批评;提意见的一方要本着对作者高度负责的态度,秉承“治病救人”的原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诚而中肯地给出自己的意见,实现共同进步。 但遗憾的是有一些作者不大善于利用网络传输的优势,尽情与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反而将其藏着掖着,束之高阁,任其自生自灭。依我所见,这一类作者大概属于两种类型:一种是“自恋型”,孤芳自赏,以为自己的作品无懈可击,不希望外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另一种是“自卑型”,对自己的作品缺乏底气。以为“丑妇”难以见“家翁”,担心被人弹得体无完肤,颜面尽失。其实这两种极端的心态都不可取,或多或少地掣肘着自身创作[[水平]]的提升与飞跃,这仿如农民们辛勤种植出来的瓜果,不晓得拿到市场上去推销,任由其烂在地里一样令人扼腕叹息。 “酒香不怕巷子深”,此言不虚。但如何才能让这种“酒香”飘得更远,产生更多更好的效益呢?这就有待于摒弃固有的[[观念]],在宣传推广方面多下功夫了。同样,要想自己的作品日趋完善,走得更远,也非常有必要多拿出来“晒一晒。”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来评判。说不定,一份“醍醐灌顶”的惊喜在等着你!<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黄福胜,[[广东]]南海人,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作品需要有人来分享(黄福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