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70.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伊波拉病毒 的原始碼
←
伊波拉病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伊波拉-1.jpg|240px|thumb|有框|右|伊波拉病毒,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niaid/43460383902 Ebola Virus Particles]flickr]] [[File:Ebola-outbreak-1013584-0.jpg|320px|thumb|有框|右|FDA核准首款伊波拉病毒疫苗(圖片來源:網路)]] '''伊波拉病毒''',「線狀病毒」科('''Filoviridae''')的成員,直徑約80 nm,970 nm長。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4 μm。伊波拉病毒屬(GenusEbolavirus)目前有五種[[病毒]]: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與TaïForest,其抗原與生物特性會有所區隔。其中Bundibugyo、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皆曾在[[非洲]]地區造成數起大規模疫情發生。 ==疾病介紹== ===病毒屬=== '''伊波拉病毒'''(學名:Ebolavirus)感染所引起的嚴重急性疾病,其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個案之致死率依過去疫情經驗約在25%-90%,平均約50%。如2007年[[烏干達]]約25%至2003年[[剛果]]90%的致死率,平均約50%,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伊波拉病毒屬(GenusEbolavirus)目前有五種病毒:Bundibugyo、Zaire、Sudan、Reston,與TaïForest,其抗原與生物特性會有所區隔。其中Bundibugyo、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皆曾在非洲地區造成數起大規模疫情發生。2014年造成西非大規模疫情的病毒株即為Zaire病毒。;Reston伊波拉病毒曾在[[菲律賓]]與[[中國]]大陸被發現,可造成人類以外靈長類的致死出血性疾病,雖曾有零星的人類感染個案,但臨床上皆無症狀。 ===傳染窩=== 在[[非洲]],果蝠(尤其是錘頭果蝠(Hypsignathusmonstrosus)、富氏前肩頭果蝠(Epomops franqueti)與小項圈果蝠(Myonycteristorquata))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且伊波拉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與果蝠的分布範圍重疊。在非洲曾被報告的其他感染動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猴、森林羚羊與豪豬等。 在顯微鏡下,可見伊波拉病毒形狀又長又曲折,並有細小的釘狀物覆蓋,那覆蓋物就是醣蛋白,能讓病毒依附在宿主的細胞,就像插在門鎖的鑰匙,開啟「感染之門」。屬於其一研究團隊的[[英國]]諾丁漢大學 Jonathan Ball 表示,GPA82V 改變了鑰匙的形狀,令其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除了人類細胞,變異病毒對於黑猩猩和猴子也有更高感染力,但在原宿主蝙蝠的感染能力則有所減低。 不過,突變病毒對於病毒傳播有多大影響仍未有結論,雖然突變病毒感染者的死亡率比平常病毒高 27%,但也有可能是醫療服務不足所致。 早前分別有 2 支研究團隊發現,有部分伊波拉病毒發生名為「GPA82V」的突變。GPA82V 會令病毒改變表面名為醣蛋白(glycoproteins)的生成。研究發現,帶有變異醣蛋白的替代病毒(不能繁殖或傳播的假病毒,以確保研究安全)比正常病毒的感染能力高2至4倍。研究團隊均指出,突變不一定是造成病毒大規模傳播的主因,其他因素如受感染者到城區活動及缺乏合適埋葬更大可能導致是次悲劇,例如西非地區的葬禮傳統是用赤手清洗遺體再替其穿葬服,便大大增加傳染風險。而病毒出現變異的同時,感染者也在人口密集的城區活動,也使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因此病理學家也難以斷定變種病毒有多大程度惡化了疫情<ref>[http://www.cup.com.hk/2016/11/08/ebola-evolved-during-the-african-epidemic/ 無人知曉恐怖的伊波拉]cup</ref>。 ==流行病學== ===非洲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 *1976年在鄰近[[赤道]]的[[蘇丹]]南部省份與離其約800公里遠之[[薩伊共和國]](現剛果民主共和國)兩地同時發現首例,鄉村之醫院與村落內有600多名個案,死亡率各為53%及88%。1979年第二次爆發流行於蘇丹的同一地區。 *1994年在[[象牙海岸]]的居民與黑猩猩發現另一型別之病毒株。之後在加彭、烏干達、剛果等地,陸續有大小不等的疫情爆發。 *1995年在薩伊共和國之Kitwit的流行規模較大。在[[撒哈拉沙漠]]附近的居民,以螢光法檢查抗體,發現有陽性反應。但是是否與高致病力之伊波拉病毒有所關聯,則並非十分清楚。 *2004年蘇丹南部省份爆發疫情,同年在俄羅斯及美國亦曾分別發生實驗室感染事件。 *2005年到2012年間剛果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度發生疫情。 *2007年與2012年烏干達發生疫情。 *2013年12月西非發生疫情,流行國家包括[[幾內亞]],並蔓延至[[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塞內加爾]][[馬利]];此外[[美國]]、[[英國]]、[[西班牙]]及[[義大利]]等國分別傳出境外移入確診案例,此為西非首度發生疫情,且規模為歷年之最,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該疫情為國際間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 *2018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再度發生疫情,[[世界衛生組織]]並於2019年7月18日宣布為國際間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提升防疫等級。 === Reston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 美國於1989年與1990年,義大利於1992年從菲律賓進口Cynomolgus猴子,皆發現與Reston伊波拉病毒有關。許多受感染之猴子皆死亡,5位動物工作者幾乎每天皆須與這些猴子接觸,其中有4位出現特異性之抗體,但並無發燒或其他病徵出現。2008年起,在菲律賓與中國大陸曾發現數個豬隻感染Reston伊波拉病毒死亡的疫情。 ===西非大規模伊波拉疫情=== 伊波拉病毒現時預防疫苗和治療方法仍在試驗階段。2013年12月西非畿內亞一條小村莊,一名 2 歲男童感染伊波拉病毒,引發後來西非大規模爆發伊波拉疫情,也是伊波拉病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病毒最初由畿內亞境內爆發,後來擴散至利比里亞(Liberia)及塞拉利昂(Sierra Leone)等國家,爆發的兩年間至少有 28,500 人受感染,造成 11,300 人死亡。感染人數眾多,也讓病毒有更大機會適應人類宿主,增加感染能力。 ===歷年國際重要疫情年表===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年 !! 國家 !! 病毒株 !! 病例數 !! 死亡數 !! 死亡率 |- | 2018(統計至2019年7月19日)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ZaireZaire || 2522 || 1698 || 67% |- | 2014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66 || 49 || 74% |- | 2013 || 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等多國 || Zaire || 28,652 || 11,325 || 40% |- | 2012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Bundibugyo || 57 || 29 || 51% |- | 2012 || 烏干達 || Sudan || 7 || 4 || 57% |- | 2012 || 烏干達 || Sudan || 24 || 17 || 71% |- | 2011 || 烏干達 || Sudan || 1 || 1 || 100% |- | 2008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32 || 14 || 44% |- | 2007 || 烏干達 || Bundibugyo || 149 || 37 || 25% |- | 2007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246 || 187 || 71% |- | 2005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12 || 10 || 83% |- | 2004 || 蘇丹 || Sudan || 17 || 7 || 41% |- | 2003(Nov~Dec)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35 || 29 || 83% |- | 2003(Jan~Apr)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143 || 128 || 90% |- | 2001~2002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Zaire || 59 || 44 || 75% |- | 2001~2002 || 加彭 || Zaire || 65 || 53 || 82% |- | 2000 || 烏干達 || Sudan || 425 || 224 || 53% |- | 1996 || 南非(前加彭) || Zaire || 1 || 1 || 100% |- | 1996(Jul~Dec) || 加彭 || Zaire || 60 || 45 || 75% |- | 1996(Jan~Apr) || 加彭 || Zaire || 31 || 21 || 68% |- | 1995 || 薩伊共和國 || Zaire || 315 || 254 || 81% |- | 1994 || 象牙海岸 || Tai Forest || 1 || 0 || 0% |- | 1994 || 加彭 || Zaire || 52 || 31 || 60% |- | 1979 || 蘇丹 || Sudan || 34 || 22 || 65% |- | 1977 || 薩伊共和國 || Zaire || 1 || 1 || 100% |- | 1976 || 蘇丹 || Sudan || 284 || 151 || 53% |- | 1976 || 薩伊共和國 || Zaire || 318 || 280 || 88% |} 註:薩伊共和國(1971–1997)為剛果民主共和國之舊稱 ==傳染方式== 伊波拉病毒屬透過接觸受感染果蝠,可直接傳染給人,或是透過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例如受感染的猴、猿等再傳染給人。人傳人感染是因為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尤以破損皮膚與黏膜接觸感染風險更大;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伊波拉病毒不會經由水、蚊蟲叮咬傳播。至今尚未有藉由空氣微粒(aerosols)傳播的案例報告。醫護人員被感染之情況在非洲頗為常見,主要是因為醫護人員照顧病患時未遵守適當的防護措施(如洗手、配戴標準防護裝備等)。另有報告顯示痊癒病患之精液中仍有病毒,且可經性行為傳染。 ==潛伏期及可傳染期== ===潛伏期=== *2~21天,平均為 4~10天。 [[File:伊波拉病毒-01.jpg|400px|thumb|有框|右|伊波拉病毒感染發病過程,圖片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32822 伊波拉病毒肆虐 全球專家束手無策]風傳媒]] ===可傳染期=== 病人於潛伏期不具傳染力,出現症狀後具傳染力,病人的傳染力隨病程演進而增加。只要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有伊波拉病毒,病人仍具傳染力。目前有資料顯示伊波拉病毒RNA可在男性病患精液中存在一年以上,女性病患則於症狀出現後33天仍可於陰道分泌物驗出病毒RNA,仍可能具傳染力。 ==臨床症狀== 伊波拉病毒感染為伊波拉病毒所引起的嚴重急性疾病,其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個案之致死率平均約50%,依過去疫情經驗約在25%-90%。 ==防疫措施== ===預防方法=== 伊波拉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接種。其他預防方式包括在流行地區 *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如需接觸動物則應戴手套及穿著合適衣物。食用動物性食品(血液或肉)前應煮熟。 *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如需照顧病患則應配戴手套及合適之個人防護裝備。 *性行為防治感染方法: 因目前證據無法排除藉由性行為傳染的風險,WHO(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所有病患及其性伴侶應接受衛教諮詢並被發放保險套;男性病患於出現症狀後12個月或直到兩次精液檢驗結果陰性前應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男性病患應於症狀出現後3個月檢驗精液,如檢驗結果陽性,應持續進行每個月檢驗,直到間隔1週之兩次檢驗結果陰性。直到精液檢驗陰性前,應落實手部及個人衛生,且處理及丟棄保險套時,需避免接觸到精液。病患屍體應於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 ==醫護人員防護== [[File:04ZIMMER-superJumbo-1200x801.jpg|380px|thumb|缩略图|右|2014 年 10 月,利比里亞防疫人員正埋葬一名懷疑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死者。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具專一性,醫護人員照護所有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實施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呼吸道衛生、避免體液噴濺等。所有進入安置疑似或確定病例隔離病室的工作人員,則應穿著連身型防護衣並配戴N95等級以上口罩、防護面罩、雙層手套、防水長筒鞋套等高規格個人防護裝備,若病人有嘔吐或腹瀉症狀時,則加穿防水圍裙,避免直接接觸病患之血液及體液。且優先將病人收置於負壓隔離病房等,提升醫療照護工作人員防護層級<ref>[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_K5q1KHCriRNmh5j_cx6Vg 伊波拉病毒感染]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f>。 ===周遭環境之清消=== 病人的血液、分泌物、體液(包含嘔吐物、尿液、糞便、精液等)、器官及其它與病人有直接接觸過之物體,須立即以0. 5%, 5000ppm含氯之消毒劑(如市售之5%含氯漂白水稀釋10倍)進行消毒;其他可以高溫滅菌之物品,則應以高溫高壓滅菌、焚化或煮沸等方法處理。 *隔離病室內應有專屬儀器設備,盡量避免使用可重複使用之儀器或醫材設備;非專用且非拋棄式的醫療設備於病人使用後,依循廠商或醫院政策進行清潔消毒。實驗室進行常規檢驗項目時,儀器消毒及除汙,以500 ppm含氯之消毒劑(如市售之5%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進行消毒或根據原廠儀器操作手冊之消毒規定,進行相關清潔、消毒及除汙。 *受汙染之醫療環境應進行清潔消毒,清潔人員務必穿戴防護配備(手套、N95口罩、連身型防護衣、鞋套或防水長筒鞋套、護目裝備等);若病人接觸過的物體無法在安全措施下消毒,則應將物體火化。 ===屍體處置=== 病人死亡後遺體應直接入屍袋,不可清洗遺體及換衣服,屍袋外面如有污物,應以1:10的稀釋漂白水(5000ppm)抹拭,再運送至醫院太平間。在醫院太平間,不可以打開屍袋瞻仰遺容、清洗遺體和進行入殮準備,也不可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遺體應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儘速火化。 ==視頻==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9p79EcVhW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伊波拉病毒正虐剛果 她阻疫情在美國爆發|三立新聞網SETN.com}}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_XEWEgzoXA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你該認識但不該害怕,三分鐘看懂伊波拉}}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6SdxfMo_dk |alignment=inline |dimensions=43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防治伊波拉病毒 中文版(台灣)}} ==參考資料== {{reflist}} ==外部連結== *[https://www.storm.mg/article/32822 伊波拉病毒肆虐 全球專家束手無策]風傳媒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1 衛生學]] [[Category:412 公共衛生]] [[Category:415 西醫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伊波拉病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