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240.20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今夏,走进兰考(刘懿波) 的原始碼
←
今夏,走进兰考(刘懿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应1992.jpg|缩略图|[http://slide.tech.sina.com.cn/digi/slide_5_30939_24071.html#p=2 原图链接]]] '''《今夏,走进兰考》'''是[[中国]]当代作家刘懿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今夏,走进兰考=== 十分荣幸,2017年夏末秋初时分,我怀揣着儿时的期盼和景仰,来到这气壮山河的英雄建功之所、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兰考]]。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知晓兰考缘于那篇讲述焦裕禄感人故事的课文。几十年以来,对兰考的记忆依旧沉浸在他那战天斗地、科学求实、亲政爱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之中。 兰考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九曲[[黄河]]之南。东连[[商丘]],北界[[菏泽]],西南紧邻[[开封]],乃豫东北通往鲁西南的咽喉之地。 昔日的兰考,1966年2月《人民日报》曾这样写道: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可以说,这里曾经的确是一处满目苍凉的苦寒之地。 如今的兰考,已然不是旧时的模样。那风沙弥漫的“三害”之所早已成为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眼前的兰考,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白云朵朵,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柏油路,穿过一片片绿荫如盖的泡桐林、一垄垄郁郁葱葱的花生地和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青纱帐。车行其间,宛若一幅巨硕无比的乡村油画,于你的面前逐次徐徐展开。着实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下午,一行来到位于县城东北部的焦裕禄干部学院。该院建成于2013年7月,占地面积185亩。此处,乃河南省委组织部重点建设的三所干部学院之一、中组部确定的全国13所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系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之地,更是兰考县一张闪亮的红色文化名片。 学院的对面是一处广场,广场的中央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泡桐,名曰焦桐。1963年,在桐花飘香的春光里,焦裕禄书记亲手栽下了这棵兰考人民心中的精神之树。 树下的石碑上这样写道:焦裕禄同志汲取群众智慧,找到了广植泡桐治理风沙的良方。目前,树高24.6米,胸围4.33米,冠幅东西20.8米、南北20.9米。 当年,这棵凝聚着天地灵气、树身只有两米多高的泡桐苗已长成了参天伟岸之躯,华盖如云,苍翠欲滴,守望这方水土已半个多世纪。 焦桐,早已超越了它作为一棵树的生物学范畴,而成为焦裕禄精神薪火相传的载体。将其伟大精神代代传承,永远厚植于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在那株苍翠欲滴的“焦桐”之侧,我见到了那首曾经在报纸上看到的习主席的大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大红汉隶镌刻于一块巨石之上: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全词上阕抒情,下阕言志,脉络清晰,结构分明,寄意高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若高屋建瓴,堪称词坛极品,显尽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满满的追忆之情。 晚上,我们就餐于一家单位食堂,吃的是兰考地道的土菜,不知道是季节的原因还是当地的民俗,见不到一个火锅。但一桌下来我留意了一下,大小碗盘有二十多个,非常丰盛。先是凉菜,凭口感是酱卤风味。再是热菜,炒煮闷煎各式都有。最后是花样繁多的面食作为主食,尽显当地特色。 我是属肉食类的,对晕菜特别有记性。最有印象的是一道卤制凉菜,当时没有问菜名,后来在网上搜索对比了一下,应该是那道“焦烧羊肉”,不带面糊的那种。虽不似德州扒鸡入口即化,但吃起来香酥可口,绵软易嚼,味道好极。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至今都回味无穷。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当地的酒文化,也是一般人享受不了的。上桌之后,先是主客各饮三杯,再由主人和陪客依次轮流敬酒。敬者饮一杯,客人须饮三杯。一轮下来,主人大约八九杯,客人已有近二十杯。 当然,如果客人回敬主人和陪客,同样是客一杯,被敬者饮三杯,倒是蛮公平的。但一轮下来,普通客人应该早已无还手之力了。我平日时自认为酒量还算不错,但那天却被镇住了,一直不敢端杯回敬。 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 作为有两条黄河故道流经的兰考,风沙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灾害是最严重的。再加上内涝和盐碱,成了当时当地典型的三大自然灾害,这就是著名的兰考“三害”。 一九六二年的兰考,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第二天,我们来到东坝头乡境内张庄村的焦林纪念园,重温这段惨痛而壮烈的历史。这里曾经是兰考最大的风口,因风沙大,旧时路过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才能通行,故而得名下马台。 一起走进“四面红旗纪念馆”。赵垛楼的干劲、韩村的精神、双杨树的道路、秦寨的决心。这就兰考人改天换地的四面红旗,四座标杆和四面镜子。 抚摸着那一件件蒙尘已久的农具,穿行于那一张张老旧发黄的照片里,摇一摇那挂在树杈下锈迹斑斑的铸钟,曾经在风中挥舞着的漫天遍野的红旗便会穿过时空扑面而来,一幅幅壮美空前的劳动场面,立时就能震撼你的心灵。 隐约,一阵阵质朴而又高亢的声浪:贴膏药、扎针!从四面八方的草庵牛棚中传来,在空旷的大地上久久地回荡,仿佛要告诉我们一个个曾经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悲壮故事。 下马台的风沙已成为淹没在那片茂密刺槐林中的沧桑过往,但兰考人民植桐防沙、翻淤压碱的智慧和魄力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世美谈,成为了人类战胜自然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一座伟岸丰碑。 来到兰考,既是一次圆梦的旅行,也是一次虔诚的膜拜,更是一场化茧成蝶般的心灵洗礼。 <ref>[http://www.hainanzuojia.com/usershow.aspx?uid=%e8%8a%9d%e9%ba%bb%e5%bc%80%e9%97%a8 海南作家网 ] </ref> ==作者简介== 刘懿波,男,[[湖南]]省[[南县]]人。系湖南省网络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今夏,走进兰考(刘懿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