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45.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五堵隧道 的原始碼
←
五堵隧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五堵隧道'''<br><img src="https://taiwantour.info/wp-content/uploads/2019/10/1571405004-d4fe327262d66774232961becbf12dce.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taiwantour.info/five-tunnels/ 圖片來自taiwantour]</small> |} '''五堵隧道'''是位於[[中華民國]]([[臺灣]])[[新北市]][[汐止區]]與[[基隆市]][[七堵區]]交界的3座[[台鐵]][[縱貫線 (北段)|縱貫線鐵路]][[隧道]],位於[[五堵車站]]與[[百福車站]]之間,自西向東,分別為第一代隧道(舊西正線)、第二代隧道(舊東正線,今五堵貨場線與西正線)、第三代隧道(目前中、東正線)。第一代及第二代隧道已列為[[新北市]][[新北市文化資產|歷史建築]],其中第一代隧道已廢棄,第二代及第三代隧道仍使用中。 由於[[新北市]][[汐止區]][[基隆河]]左岸已闢有[[自行車道]],但銜接至[[基隆市]][[自行車道]]剩最後一段路尚未打通,因此[[新北市政府]]自2018年9月4日起著手在廢棄的第一代隧道內改建[[自行車道]],已於2019年10月7日完工開放通行。 ==沿革與設計== ===興建由來=== [[台灣鐵路|台灣第一條客貨運鐵路]]自[[基隆車站|基隆火車碼頭]]至[[新竹車站|新竹火車碼頭]]為止,由[[台灣清治時期|清代]][[福建臺灣巡撫|臺灣巡撫]][[劉銘傳]]及其後繼者[[邵友濂]]主政闢建,1889年3月初,鐵路工程由水返腳(今[[新北市]][[汐止 (大字)|汐止]])往北推進到[[五堵]]、[[六堵]]一帶,路線約略為今日[[新北市]][[汐止區]]長安路、大同路、[[基隆市]][[七堵區]]明德路路廊。 在[[五堵]]北方的[[丘陵]]處(今[[基隆市]]與[[新北市]]交界、公路[[台5線|台5甲線]]保長坑橋東北岸附近),西洋工程師建議開挖山洞穿越,但施工的[[台灣清治時期|清代]]兵勇認為採截山取土、沿山腰迂迴,以路塹型態通過即可,並沒有開鑿隧道。1891年10月,[[大稻埕車站 (鐵道部) |台北]]通往基隆的這段鐵路完成。 1895年6月起[[日本]][[台灣日治時期|統治台灣]],由於先前[[台灣清治時期]]鐵路路線標準不佳,軌道材質、設計施工不符使用需求,日本當局[[臨時臺灣鐵道隊]]立即進行基隆臺北段鐵路改建,其中基隆與水返腳間的[[五堵]]路段,在1896年1月12日動工,包含2月12日起開挖[[台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未依西洋工程師建議的山洞1座(今公路[[台5線|台5甲線]]保長坑橋東北岸附近),設計長181.1公尺、[[複線鐵路|雙軌]]淨空,有馬組承包工程,洞口及側壁構造採用砌石、拱部則以磚瓦疊築,開鑿期間隧道崩壞三次,以1897年11月23日下午的第三次崩塌20公尺、山上出現三百餘[[坪]]大空洞最嚴重,全部工程於11月25日停止,隧道棄置,沒有通車。 隧道施工期間多名有馬組工人殞命,有關單位在汐止設置「有馬組五堵工事死亡者墓」碑,並在八堵建立「竹仔嶺招魂碑」(現已不存),前者碑刻殉職者姓名,後者略為述及這座開挖失敗的五堵隧道。 ===第一代隧道=== 1899年起[[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開始由臺灣南、北兩端建設[[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鐵路]],北部基隆至新竹路段係就地改建原本的[[臺灣鐵路 (清朝)|清代鐵路]],甚至有許多路段改線。[[五堵]]段工程考量兩年前(1897年)崩壞未通車的舊隧道地質過於軟弱,重新復舊的工程費比新建隧道還高,於是決定改線,將鐵路往北拉到五堵南山,開挖單線淨空的第一代五堵隧道,改線的路段稱為「五堵改良線」。 第一代五堵隧道長184公尺,1899年5月23日開工,澤井組承包工程,同年12月23日完工,隔年(1900年)7月通車。隧道結構採用紅磚建構,僅洞口上方有少數石材,南洞口([[臺北車站|台北]]側)上方設計為單調的[[女兒牆]],北洞口([[基隆車站|基隆]]側)則以凸字型[[山牆]]設計。隧道內路線往基隆方向下坡,坡度10‰。 1977年12月,[[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鐵路電氣化 (十大建設)|鐵路電氣化]]第一期工程([[基隆車站|基隆]]~[[竹南車站|竹南]]間)完工,本隧道內增設[[懸臂]]與[[高架電車線|電車線]]。 第一代隧道使用了102年,於2002年5月中旬第三代隧道通車後停用,拆除[[鐵路軌道|鋼軌]]、[[枕木]]、[[高架電車線|電車線]],在廢棄16年後,由[[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自2018年9月4日起著手在隧道內闢建[[自行車道]],工程經數度延宕,已於2019年10月7日完工開放通行。 ===第二代隧道(現役)===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自1912年開始,分五個年度將[[基隆車站|基隆]]~[[臺北車站|台北]]間單線鐵路擴建為[[複線鐵路]],其中第二代五堵隧道新鑿工程由鐵道部指定[[大成建設|大倉組]]、[[鹿島建設|鹿島組]]、澤井組等3家廠商競標,但澤井組於開標前私下與大倉、鹿島兩組共謀[[圍標]],由澤井組取得標案並暗中支付利益給陪標者,故第二代隧道工程由澤井組承包,1913年度開工,長178.9公尺,施工時曾因[[矽藻土炸藥|炸藥]]爆破時間計算錯誤,險些影響一旁行經第一代隧道的南下列車。 第二代隧道在1915年度隨著[[八堵車站|八堵]]~[[汐止車站|水返腳]]間完成[[複線鐵路]]鋪軌後通車,由於第二代隧道位在第一代隧道東側(方位南側),依[[交通通行方向|日本鐵路系統靠左行駛]]通則,通車後做為南下線(往台北)使用,即東正線;至於位在西側的第一代隧道,則改做上行線(往基隆)使用,即西正線。 第二代五堵隧道結構、樣式與第一代隧道相同,全部用紅磚建構,僅洞口上方有少數石材。北洞口([[基隆車站|基隆]]側)上方以凸字型[[山牆]]設計;南洞口([[臺北車站|台北]]側)上方則為單調平直的[[女兒牆]],牆下方置[[匾額]]一塊,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營業課課長[[新元鹿之助]]技師題上「見可而進」四字「見可而進」語源,推測來自《[[左傳]]》「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或《[[晉書]]》「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古之道也。」字體[[陰刻]](現況部分[[落款]]遭[[水泥]]抹平)。隧道內坡度同第一代隧道,往基隆方向10‰下坡。 1977年12月,[[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鐵路電氣化 (十大建設)|鐵路電氣化]]第一期工程([[基隆車站|基隆]]~[[竹南車站|竹南]]間)完工,本隧道與第一代隧道內均增設[[懸臂]]與[[高架電車線|電車線]]。 二代隧道使用了大約87年之後,於2002年5月第三代隧道新東正線通車後,暫時停用,在隔年(2003年)3月配合[[七堵車站|七堵]]至五堵貨場間第三線通車後重新啟用,初期僅供進出五堵貨場的[[貨物列車]]行駛。 之後[[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於2012年7月18日完成[[汐止車站]]至五堵貨場間第三線高架鐵路,該高架鐵路銜接位於平面的第二代隧道,並自2013年12月6日起行駛部分班次[[旅客列車]]。 ====行車事故==== 1994年8月6日清晨4時12分,下行(南下)611次[[貨物列車]]行駛至第二代隧道(東正線隧道)口外,6節車廂[[脫軌]]傾斜,[[鐵路軌道|鋼軌]]、[[枕木]]、[[高架電車線|電車線]][[電線桿|電桿]]等斷裂,導致後續南北方向列車僅能以第一代隧道(西正線隧道)單線雙向行車,幸無人傷亡。 ===廢棄與再利用=== 第一代及第二代五堵隧道為[[台灣日治時期]]前期[[縱貫線 (鐵路)|縱貫鐵路]]的老山洞之一,具文史、交通與建築價值,在隧道使用的末期即有[[鐵道迷]]向政府提出納入古蹟或歷史建築,經[[新北市政府|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分別於2001年11月26日、2002年4月邀集相關單位與文資審議委員至現場會勘,並於2002年10月14日召開古蹟評鑑會議審議之後,在2003年5月1日公告為[[新北市|臺北縣]][[新北市文化資產|歷史建築]](公告名稱:五堵鐵路隧道)。其中第二代隧道在公告為歷史建築之前,已於2003年3月份配合[[七堵車站|七堵]]至五堵貨場間第三線通車後重新啟用,第一代隧道則仍維持廢棄。 2007年3月13日,[[中華民國]]([[臺灣]])[[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希望[[臺北都會區|北北基]]三縣市的[[基隆河]]防汛道路能連成一氣,打造河濱[[基隆河自行車道|自行車道]],與[[基隆市政府]]、[[新北市政府|臺北縣政府]]、[[臺灣鐵路管理局]]會勘,評估利用廢棄的第一代隧道做為連接[[基隆市]]與[[新北市|臺北縣]][[自行車道]]的可行性。 2015年,[[基隆市政府]]亦構想從[[基隆河]]防汛道路,穿越第一代五堵隧道經[[新北市]][[汐止區]],連結[[基隆河自行車道]]路網,通往淡水、新店。同年[[新北市政府]]已完成舊隧道景觀改善計畫與設計,將從[[五堵車站]]到舊隧道,增設照明和地面自行車道,而舊隧道則保留原貌<ref>{{Cite web |url= 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75486|title=〈《北部》基隆規劃自行車道 接軌大台北路網〉 |accessdate= |work= |publisher=《[[自由時報]]》地方版 |date=2015年4月28日}}</ref><ref>{{cite book|url=https://water.ntpc.gov.tw/News/Detail/3336.htm|author=新北市政府水利局《新北水漾》|title=〈基隆河自行車道串連計畫(古道風華再現-台鐵五堵貨場舊隧道景觀改善工程-串基隆段)〉 }}</ref>。 2017年,[[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先完成[[五堵車站]]前[[基隆河自行車道|自行車道]]延伸至[[新長安橋]]與五堵貨場([[汐止區]]長興街二段)。至於由五堵貨場經第一代隧道至[[基隆市]][[七堵區]]的[[基隆河自行車道|自行車道]],已由[[新北市政府]]在2018年9月4日開工,2019年10月7日完工啟用,耗費[[新臺幣]]3,300萬元,而[[基隆市政府]]工務處也同時配合[[新北市政府]],將在同年完成舊隧道至千祥橋的自行車道。 ===第三代隧道(現役)=== 1998年起,[[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臺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開始進行[[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東延南港工程(即南港專案,包括「[[汐止七堵鐵路高架化專案]]」),工程內容包含[[汐科車站]]至五堵隧道間高架化、新建五堵貨場……等,其中五堵貨場選址於[[五堵車站]]東邊、[[保長坑溪]]北側、[[基隆河]]南岸與五堵隧道之間的狹長地帶,用地占用原本既有五堵隧道西側台鐵的舊東、西主正線,故台鐵路線勢必配合改線遷移,也必須搭配另建新的五堵隧道穿越五堵南山,即第三代隧道。 第三代隧道命名'''新五堵隧道''',為雙線淨空設計,建於既有五堵隧道東側(方位南側),長約455公尺,採[[新奧工法]]施工,2002年5月中旬分階段完成切換路線通車,並停用第一代、第二代隧道(第二代隧道隔年重新啟用)。 第三代隧道通車後,隧道口西側(南下[[汐科車站]]方向)高架化軌道尚未興建,所以鐵路出隧道口後,暫時連接平面軌道(施工臨時軌),至2006年4月9日隧道口至[[汐科車站]]之間的高架軌道通車時,鐵路才銜接高架永久路線。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五堵隧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