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1.244.2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主力艦 的原始碼
←
主力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主力艦'''<br><img src="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326/d32681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1011/280814.htm 圖片來自ettoday]</small> |} '''主力艦'''([[英語]]:Capital ship)是各國[[海軍]]中最重要的軍艦。主力艦的體積通常較其他海軍艦艇大得多,且經常擔任[[海军舰队|艦隊]]中領導艦或[[旗艦]]的角色。 [[美國]]作家[[威廉·林德]]在其著作《America Can Win》第90頁中對主力艦的定義如下:「具備以下這些特徵的海軍艦艇可被稱為主力艦:若主力艦被擊沉,其所屬的海軍亦將隨之崩解;但縱使海軍已被擊潰,主力艦依然能保有作戰能力。主力艦所應具備的另一項特徵是主力艦的主要對手應是敵方主力艦。」 通常而言,各國海軍不會正式地將主力艦列為一種分級標準,也不會明白地表示某艘艦艇擁有主力艦的地位;不過,主力艦的概念卻是海事戰略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舉例而言,在同一戰區中的兩國海軍僅需以主力艦作為評斷軍力的標準,而無須特別考慮噸位數或主砲口徑。 這種概念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由[[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少將所提出的《海軍戰略論》,後來更被實際運用於[[馬來亞海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防禦新加坡的具體戰略依據]]<ref>[https://www.ydn.com.tw/News/346911 馬來亞海戰],青年日報</ref> ;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面臨到其[[戰艦]]與[[戰鬥巡洋艦]]應如何妥善分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兩個戰區間的難題,而依據主力艦的概念,大西洋戰區所要應對的威脅主要來自於[[納粹德國海軍]]的[[U型潛艇]],而在太平洋戰場的[[大日本帝國海軍]]則擁有為數龐大的水面艦艇,因此將大型水面艦艇部署至太平洋,而大西洋戰區中僅保留小型的[[驅逐艦]]等艦艇作為主力艦即可。此外,[[大日本帝國海軍]]亦採納了《海軍戰略論》的主力艦概念,進而促使其[[珍珠港事件|突襲停泊於珍珠港]]的[[美國海軍]][[美國太平洋艦隊|太平洋艦隊]],以削弱其主力艦在太平洋上的影響力。太平洋戰區的地理環境特色使地面部隊幾乎無法發揮作用,因而迫使[[美國海軍]]以[[戰艦]]與[[航空母艦]]作為其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主力艦。歐洲戰場的戰事則多以地面作戰為主,因此[[納粹德國]]的水面艦隊規模較小,而盟軍在[[大西洋海戰]]中亦相對地僅以[[驅逐艦]]或驅逐護衛艦作為護衛船團的主力艦。 == 大航海時代 == 在19世紀末葉的全鐵甲戰艦出現以前,[[大航海時代]]的主力艦主要指的是依據[[英國皇家海軍]]的分級標準而被歸類為第一級、第二級或第三級的[[風帆戰艦]],其標準如下: * '''[[第一級戰艦]]''':配備100門或更多火炮,通常裝載於三到四層甲板中。然而,四層甲板的戰艦在惡劣的海象中表現不佳,而且底層甲板的火炮組除非在風平浪靜時,否則經常因海水灌入而幾乎無法射擊。 * '''[[第二級戰艦]]''':配備90至98門火炮。 * '''[[第三級戰艦]]''':配備64至80門火炮。 * '''[[第四級戰艦]]''':配備46至60門火炮。1756年時,這類戰艦被認為火力過於薄弱而不適於勝任主力艦角色,因此多半被當作輔助艦艇使用。不過,這類戰艦也因噸位較輕而可航行於[[北海 (大西洋)|北海]]較淺的區域;第一級至第三級戰艦於此種區域行動則有擱淺的危險。 [[巡防艦]]被歸類為[[第五級戰艦]];[[第六級戰艦]]則包括了一些小型巡防艦或[[護衛艦]]等水面艦艇。[[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至19世紀晚期,部分火力較強的巡防艦被重新歸類為第四級戰艦。 == 戰艦與戰鬥巡洋艦 == 「主力艦」這個名詞首先於1909年被提出,後更於1920至30年代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華盛頓海軍條約]]》、《[[伦敦海军条约|倫敦海軍條約]]》與《[[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等裁軍條約中獲正式定義。上述各條約所欲規範的主力艦主要指的是自[[無畏號戰艦]]下水後大量出現的[[無畏艦]]與[[戰鬥巡洋艦]]。 20世紀時,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主力艦主要以[[戰艦]]與[[戰鬥巡洋艦]]為主。這兩類艦艇的排水量大約都在20,000噸左右,二戰後期的戰艦甚至可達70,000噸(如[[大和級戰艦]]),且備有大口徑艦砲與厚重的裝甲防護。 儘管[[重巡洋艦]]也是20世紀上旬相當重要的海軍艦艇,但卻不被認為是主力艦的一種;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国级装甲舰|德國級裝甲艦]]卻是一著名的例外。該級艦的整體規格較一般的重巡洋艦小,但卻配有不成比例的大口徑主砲,因此被視為[[納粹德國海軍]]主力艦的代表(英國人稱之為「[[口袋戰艦]]」或「袖珍戰艦」)。 [[冷戰]]期間,[[蘇聯海軍]]的[[基洛夫级巡洋舰|基洛夫級飛彈巡洋艦]]擁有可與[[二戰]]時代的戰艦或戰鬥巡洋艦匹敵的排水量噸位,並成為該時期主力艦的典型。不過,單純以技術觀點來看,基洛夫級僅不過是使用[[核子動力]]的超大型導彈巡洋艦。 == 命名模式 == 部分國家的海軍會將特定名稱保留予主力艦。這些名稱包括國家領導人(如[[俾斯麥號戰艦|俾斯麥]])、重要地點、歷史上重要的軍官或將軍、歷史事件或物件(如[[憲法號護衛艦 (IX 21)|憲法號護衛艦]]),以及傳統名稱(如[[皇家方舟號]])。然而,這種命名規則仍然存在著部分例外。 在[[德克薩斯號戰艦 (1892年)|德克薩斯號戰艦]]([[美國海軍]]第一艘[[戰艦]])以後,美國海軍便開始了以美國州名為主力艦命名的傳統。另外亦有少數艦艇是以[[美國領土]](僅出現於二戰前與二戰中)、大型城市(主要是[[巡洋艦]])或[[美國總統]](例如早期的攻擊潛艦與後期的[[航空母艦]])命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與戰時,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艦艇命名模式則有特定依據,請參照[[日本船舶艦艇命名慣例|日本海軍艦艇命名慣例]]。 此外,在[[俄亥俄级核潜艇|俄亥俄級潛艦]]完工後,[[美國海軍]]所屬的彈道飛彈潛艦均以美國州名命名。俄亥俄級的最後一艘潛艦交貨後,美國海軍開始將州名用於攻級潛艇的命名上(如[[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艦]])。 == 航空母艦 == [[航空母艦]]直至1942年下半年才終於被認為是主力艦的一種。[[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太平洋艦隊|太平洋艦隊]]損失了八艘戰艦;[[美國海軍]]也因此被迫依賴[[航空母艦]]進行反擊。 21世紀時,航空母艦已成為碩果僅存的主力艦(戰鬥巡洋艦於二戰結束不久後即遭淘汰,而戰艦則於[[美國海軍]]的[[密蘇里號戰艦 (BB-63)|密蘇里號戰艦]]除役後消失),且評定航空母艦性能的依據不再是艦砲的口徑與數量,而是甲板供戰機起降的能力。[[美國海軍]]擁有目前世界上最龐大的航空母艦艦隊,其現役的[[超級航空母艦]]高達10艘,每艘均可載運並供約100架戰機起降;此外,[[美國海軍]]還擁有12艘[[兩棲突擊艦]]可供調遣。 儘管航空母艦在海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美國海軍]]卻未如二戰期間以美國國內的州名為主力艦命名的模式為航空母艦命名(如[[愛荷華級戰艦]]);相反的,州名在今日的[[美國海軍]]內是核子潛艇命名的主要依據(如[[俄亥俄级核潜艇|俄亥俄級核子潛艇]])。 == 核子潛艇 == [[弹道导弹潜艇|彈道飛彈潛艦]]是現代各國海軍相當重要的艦艇,且擁有與早期戰艦相仿的排水量噸位 ,但這類艦艇卻被視為一國海軍的核威懾武力平台,而不會如主力艦一般參與制海任務。儘管如此,包括[[英國皇家海軍]]與[[美國海軍]]在內的多國海軍仍視核子潛艇為主力艦之一,並經常以早期戰艦的艦名為其命名,如[[英國皇家海軍]]所屬的無畏號潛艇與[[前卫级核潜艇|先鋒號潛艇]]。 在[[美國海軍]]第一艘裝備[[三叉戟飛彈]]的[[弹道导弹潜艇|彈道飛彈潛艦]]下水後([[俄亥俄级核潜艇|俄亥俄級潛艦]]),其便以美國州名為這些潛艇命名,以表彰它們在海軍中作為主力艦的地位。先前裝備[[UGM-73海神彈道飛彈|海神彈道飛彈]]的潛艇均未以州名命名。在俄亥俄級潛艇完工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艦]]等潛艇亦開始以州名命名。早期的攻擊潛艇則是以主要城市作為命名依據,如[[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艦]]即為適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主力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