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61.1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化学分析室 的原始碼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化学分析室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219/2c7aa9a8b6fd4a88b39edd4886920dfa.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451352737_721765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化学分析室'''成立于2002年(原理化所测试中心),于2010年纳入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平台现有大型分析测试设备11台/套,总价值约2200万元人民币。包括:400M核磁共振波谱仪,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比表面及孔隙率测试仪、[[化学]]吸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ref>[https://www.sohu.com/a/496662695_120904327 等离子体是什么?] ,搜狐,2021-10-22 </ref>光谱仪,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该平台设备全部纳入[[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是北京物质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的重要仪器共享平台之一,面向所内外开放,为科研人员提供化学分析服务和技术支持。 ==机构简介== 化学分析室团队主要由物理类和化学类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有专职管理人员4人,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ref>[https://www.sohu.com/a/131350264_503456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新规来了,这些变化你必须知道 ],搜狐,2017-03-31</ref>。主要针对化学化工以及新材料检测,为材料研究、材料应用与器件研究提供各种先进的分析测试和评价手段,不仅能够在电子、原子、分子以及分子聚集体层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与鉴定,还可以实现材料中有机元素和无机元素含量的半定量分析。 ==相关资讯== ===中科院理化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作为一个只有14岁的年轻研究所,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摸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理化所)正在走独具风格的路线,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们所工作的重心。”理化所副所长刘新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理化所是中科院诸多研究所中唯一一个偏重中下游产业链,并以技术转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其重要任务之一的研究所。 费劲的成果转化 “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件费劲的事,分好些个步骤,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决定着[[结果]]的好坏。”刘新建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前两个阶段,一是实验室成果,也就是科技上新的理论和发现;二是在实验室成果上的应用性研究。 比如理化所研发并在2001年通过技术鉴定的可以用于深冷冰箱的混合工质制冷技术,在那之前,只有美国和日本掌握着相关技术和制备[[工艺]]。这样一个早期案例,可以算是该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2002年,借助一次学术会议的机会,理化所邀请了一些[[企业]]的技术总工来参观他们利用混合工质制冷技术研制的一个冰箱样机,这台样机能够将温度降到零下120多摄氏度(如今利用这项技术可以下降到零下200多摄氏度)。 “我们期望企业能掏钱来做中试试验,推进这项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但当时没有企业愿意为此买单。”刘新建说,他们当时只好自筹了200万元左右做中试试验,最终吸引了企业花钱购买了相关技术,回报是2200万元。 在他看来,这次[[成功]]的技术转让,重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收入,更是在这方面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在混合工质制冷技术的延伸应用上,他们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要知道,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到高低温试验箱、天[[然气]]液化装置等。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线就此打通,这是一个典型事例,也是理化所的追求。 探索“理化所模式” “有别于中科院大部分研究所‘学科建所’的思路,理化所结合自身的实际凝练出‘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建所’的思路,高度重视与支持具有明确应用背景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的曾明彬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管理学院此前所作的《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投资与监管模式研究》报告中就曾对理化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主导模式进行过相关分析。 一方面,理化所侧重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实验到产业化前期的带有明显中下游研究特色的“全过程”研究活动,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身优势的技术创新活动。 另一方面,加速中试工艺线或示范线建设,加强与[[行业]]、地方、企业的合作,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有效方式。理化所已初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成果转移转化“理化所模式”。 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理化所共实施ZL82项,平均ZL转化[[价格]]近200万元,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余项,转让经费总额2.08亿元,股权投资近8000万元,培育成功1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一家企业已经正式挂牌上市,预计投资收益2亿元,3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转化模式多元化 为了解决技术转移方面的操作问题,加强对成果转化工作的组织管理,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推动,理化所还在2002年4月成立了产业策划部。 该部门主管张彦奇告诉记者,他们的定位,就是在开展对外技术转移工作的过程中,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突出对产业发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成果的调研、策划及转移,集成各方面资源加速研究所中试工艺线或工业示范线建设,加强与[[行业]]、地方、企业的合作,探索促进技术转移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多年的探索,使得理化所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上不断开拓,逐步形成有效、有特色的多元化转化模式。 比如知识产权投资入股模式,这种转化模式主要是以单项科技成果及相关的知识产权为基础,与已有的企业或创业投资合作,组建新的科技型企业。例如中科力函,该企业以热声及相关技术为核心,与创业投资结合组建,开展[[太阳能]]热声发电、热声制冷等系列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及产业推广。 此外,还包括股权重组模式、现金+股权模式、技术授权模式以及技术孵化与高新技术企业育成结合模式。这些模式目前都已有实际案例作为支撑,共同构建了理化所多元化的转化模式。 让科研人员懂企业 “科技成果转化中还有一道鸿沟横亘在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之间,在过去,这一点让我们伤透了脑筋。”刘新建谈到,早期他们所的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无法交流,互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他们曾遇到这样的尴尬,企业人员会问:“这项技术成熟不成熟”,他问的成熟是指相关技术至少做完了中试试验,或是已经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应用;而科研人员会说“已经成熟了”,但其理解的成熟是指这项[[技术]]已经通过了实验室阶段,得到了科学论证,并非已应用。这就出现了明显的理解差异。 再比如,双方讨论一项技术的好坏时,科研人员是通过发表的文章、同行的评价等等来介绍技术的特性和优势,而企业人员关心的则是这项技术投入应用后的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报率等等,这就导致双方无法走进对方的[[世界]]。 “后来,为了让科研人员听得懂企业的语言,我们所组织了一批科研人员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去学习企业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相关知识。”刘新建说。 理化所还依托外部智力资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邀请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专家展开系列培训活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研究所科技工作人员的共识,涌现出了一支以[[产业]]策划部为核心的懂科研、善经营、精策划的技术经纪人团队和技术转移带头人。 有别于中科院大部分研究所“学科建所”的思路,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结合自身的实际凝练出“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建所”的思路,高度重视与支持具有明确应用前景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参考文献== [[Category:303 科學教育及研究]]
返回「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化学分析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