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31.2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三苏乡 的原始碼
←
三苏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三苏镇'''位于东坡区西部,与丹棱县[[丹棱镇]]、[[杨场镇]]、东坡区修文镇、崇仁镇、[[广济乡]]、[[白马镇]]、[[万胜镇]]、[[秦家镇]]接壤,1982年以前为伏龙公社,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后更名为伏东公社,伏东公社属眉山县万胜区管辖下设13个大队121个生产队,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设立伏东乡人民政府,下属13个村,1个居委会。1992年撤掉区公所建制,伏东乡直属眉山县管辖,2005年区划调整,伏东乡与三苏乡合并后取名三苏乡,辖12个村1个居委会,幅员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06线12公里横跨该乡。2017年4月20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三苏乡,设立三苏镇。<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三苏乡] </ref> ==三苏乡简介== 三苏镇位于东坡区西部,与丹棱县丹棱镇、杨场镇、东坡区修文镇、崇仁镇、广济乡、白马镇、万胜镇、秦家镇接壤,1982年以前为伏龙公社,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后更名为伏东公社,伏东公社属眉山县万胜区管辖下设13个大队121个生产队,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设立伏东乡人民政府,下属13个村,1个居委会。1992年撤掉区公所建制,伏东乡直属眉山县管辖,2005年区划调整,伏东乡与三苏乡合并后取名三苏乡,辖12个村1个居委会,幅员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106线12公里横跨该乡。2017年4月20日,经省政府批准,撤销三苏乡,设立三苏镇。2012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8208元。 乡内主要道路为省道106线、眉洪路省道、伏三路乡道、伏万路乡道,村道硬化率100%,社道硬化率87.5%。 全乡有一个供电所,供电面积180平方公里,现有10千伏配电变压器371台,其中专变282台,公变89台,10千伏线路220公里,380伏线路55公里,220伏线路1222公里。全乡有线电视入户10400户。天然气工程覆盖106线沿线胜龙村、明光村2个村和伏龙社区,可解决部分民用和工业用气。 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布局不断优化,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发展,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及社区、农村医疗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勃勃生机,加快有线、无线数字化步伐和网络双向改造,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有意愿入住的五保户95%集中供养,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三苏镇属半丘半坝,年均温16.5-17.5℃,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三苏乡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丰富多样,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出产。主要盛产水稻、油菜、杂交稻种子、柑桔等。全乡粮食种植面积59855亩,总产量26625吨,水果类种植面积17327亩,总产量14096吨。2007年,乡党委政府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和地理特征,把全乡发展"一村一品"定为水果类和蔬菜类,在水果类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使三苏乡成为"爱媛"之乡。 三苏镇原为苏洵父子故居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景点三苏湖、三峰山、陈沟新村及苏洵、苏辙、苏轼三父子在故乡生活的遗迹遗址、白鹤林、大明寺。六个景点各具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全年共接待游客242万人.次,全年游总收入3719万元。 近年来,三苏镇把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广泛开展企业招商。加强对本乡优势、投资环境、投资优惠政策的宣传,完善服务功能,以优质服务、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共谋发展。截至2013年,全镇共有中小企业9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企业总产值2.3个亿。<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三苏乡简介] </ref> ==三苏父子的历程== 眉山,三苏故里、东坡故里。我们都知道,三苏的故居,是位于眉山市区纱縠行的三苏祠。但其实三苏真正的故居,却是在眉山市东坡区的三苏镇。 东坡区三苏镇,位于眉山市区西南约35公里处,这里与丹棱县接壤。过去,三苏乡政府所在地叫三苏场,现在乡政府已迁到伏东。《眉山县志》说:"三苏场原为苏洵父子故居处,元代建三苏祠,后称拨股祠,清代以此建场,起名三苏场。"县志认定"三苏场原为苏洵父子故居处"。明成化举人刘鸿所作《典记》云:"(眉)州西七十里有拨股祠,相传为三苏故宅。说者谓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既乃迁于纱縠行,理合然也。" 三苏镇的三苏故宅和三苏祠,原在今天的三苏中学校内。据说,祠是一座四合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殿位置上尚有旧房数间,房内尚有三苏塑像,苏洵居中,苏轼和苏辙分居左右。当时祠内尚存清代石碑一通,碑文曰:"元明以来,即有三苏祠。而今所谓场者,嘉庆二十年(1815)始兴,因三苏祠而得名……" 但现文革时期损毁殆尽,现只留下一颗参天古柏,和残存于附近农家户猪圈牛舍里的零散石碑。 三苏于庆历六年(1046)"农转非",从三苏场迁居纱縠行,其时苏轼已11岁了。 出三苏场向东南三苏村行约4公里,可见一座山势连绵的三峰山。三峰兀然崛起,山势俊秀,中峰更是挺然屹立。据民国十二年《眉山县志》记:"三峰山,山势崛起,中峰高插云表,挺然矗立,望之让人生敬。旁两峰温润可亲。登峰西望,左右连山环护如城。转东,地势开朗,有俯视一切包罗万有之慨。山右有洞,洞壁多孔,天将雨时,烟云四吐,俗名'巴蛇洞'。"据说,当时苏家的"自留地"就在这三峰山下,正是这块风水宝地,孕育了三苏,因此,这三峰代表着三苏父子,中间最高峰就是成就最大的苏轼。山峰山下,原来有座巴蛇山庄,现在因为游人罕至,已经人去楼空。 但关于三峰山,当地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据说,三峰山上有一个洞,洞中有一条修行的白蛇,这条巨蛇就是刘邦起义时所斩的白蛇。当时白蛇被刘邦斩杀后,魂魄不散,潜至三峰山炼道修行,苦练千年,始成人形,被当地人称作巴蛇。明朝末年,张三丰来到三峰山上的三峰寺传道,一年中秋之夜,张三丰醉酒而歌,惊动巴蛇,巴蛇对他一见倾心。自此,巴蛇经常变化成少妇来寺上香,找机会与张三丰套"近乎"。天长日久,两人之间就有了那么点意思。不料,张三丰突患绝症,身陷爱河的巴蛇不忍看见心上人饱受病痛折磨,于是献上口中明珠每日精心为他疗伤。眼看病情渐有起色,哪知张三丰听信土地老头谗言,认为人蛇不能为婚,吞下明珠即可得道成仙。张三丰刚吞下明珠,就听见山下传来一声惨叫。第二天,张三丰下山,看见一条巨蛇死于洞中,他自觉忘恩负义,有愧于巴蛇,立即撮土三箕,在头、腰、尾三个部位各掩一箕,而这三撮土立刻化成三峰。因而此山得名三峰山。巴蛇山庄背后,石壁上有"三丰与巴蛇"石刻。 巴蛇山庄右边,有一龛石刻佛像,据说始凿于唐。据了解,三峰寺摩崖造像原来共有8龛,576尊,分布在长7米、宽4米和长10米、宽3米的两块半圆石头上,可惜现已无一完好。 这就是三峰山上的三峰寺,别看现在的三峰寺如此残破,它可是始建于唐的千年古刹,而且,这里就是苏东坡兄弟启蒙读书的地方。 苏东坡8岁启蒙读书,他在《众妙堂记》中说:"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苏辙也说他幼时"从子瞻读书天庆观"。苏轼兄弟所说的天庆观,就是三峰寺。丹棱人彭遵泗所著《蜀故》也曾记:"三峰山有东坡读书处。" 从苏轼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年的三峰寺,规模一定很大,因为光是用以学生上课的地方,就能容纳"百人"。然而,现在的三峰寺只是独居山顶无人看守的荒凉小寺,也许,只有这些石狮,还记得苏轼苏辙稚嫩的朗朗书声 ==三苏湖的诞生== 三峰山顶,据说原来有一亭,晴朗之时登临可望眉州城。现在,小亭早已不见,只见万棵青松。 翻过三峰山,山峦叠嶂、绿树掩映之间,是曲折幽深的三苏湖。 三苏湖,又叫陈沟水库,位于三苏乡陈沟村,建于1958年,据说水域面积约500亩,可蓄水300多万立方米。湖上有小岛数十个,湖面狭长弯曲,有76道弯。 游人可乘游船游湖,荡舟湖上,湖水清清,山色碧绿,偶有白鹤翔游其间,湖光山色秀美宜人。 这座岛上,是千佛寺,该寺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据说,当时千佛寺场地有东西廊,僧住锡地辖三苏陈沟、隆兴、铁石头,庙产单春播谷种每年就以石计,还有大片的山丘地林,可想昔年千佛寺兴旺之状。 历经岁月荣枯沉浮,清末民国战火纷云,解放后千佛寺解体,58年大兴水利,63年陈沟水库建成后,千佛崖和千佛寺寺基础均淹于水中,遂成"水下千佛"奇观。下面第一张是南山种豆翁先生拍的图片。 今年8月,在地震中受伤的水库大坝渗水,湖水水位下降,淹没在水中的上千尊体态不一的佛像终于浮出水面。下图是博友刘忠俊先生拍的水下佛像。据《眉山县文化志》载,三苏湖水下有摩岩造像三壁,最长的一龛有两丈左右,刻佛像约一千躯。佛像最大的有一人多高,多数为一尺左右的小佛像,平时没水中五尺至一丈深。 我们本想亲眼目睹"水下千佛",但有关部门已经对水库大坝进行了维修整治,加之连续大雨,湖水水位迅速上涨,刚刚露出水面的千年佛像复又深埋水底。看来是与这"水下千佛"无缘了。而据有关专家说,这些佛像淹埋在水底,比露在外面还保存的更久更好。或许,哪年水枯,还有再见"水下千佛"的希望。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三苏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