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49.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三洞乡 的原始碼
←
三洞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三洞乡'''地处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南部,距县城36公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为下街村;面积127多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9万亩,森林覆盖率面积127多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辖17个行政村:下街村、板闷村、[[寨罗村]]、[[板劳村]]、达便村、乔村、板告村、善哄村、水根村、古城村、良村村、定城村、板龙村、群力村、岜炮村、板南村、板厘村,120个村民小组,1.87万人,水族占总人口98%,海拔740米。<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三洞乡] </ref> ==民族风情== 三洞作为水族文化、语言中心,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马尾绣工艺独树一帜,远近闻名,水历、水书是水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端节"是水族的传统节日。旅游景点有雪花洞瀑布、仙人桥、猫石、亿万山、帽合山等,民族活动有赛马、对歌。打铜鼓在水族人民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水族地区,几乎各个村寨都有铜鼓,它是水族广泛流行的打击乐器,尤为广大青年所喜爱。铜鼓有公鼓与母鼓两种。关于公鼓和母鼓的划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公鼓的鼓面饰纹和鼓体都较为精巧,音色圆润而宏亮;母鼓的形体较为粗重,纹饰不那么精巧,声音不如公鼓宏亮,音质也较差。铜鼓的演奏大致分为使用共鸣桶和不用共鸣桶两种方式。使用共鸣桶的演奏方式范围最广。这里的乡民打的都是带共鸣桶式的铜鼓。每到打鼓时,总会引来全村寨的水族乡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亲自结伴打上一阵。打铜鼓一般要两人配合。铜鼓要悬着,离地六、七寸高,击鼓者俯身面朝鼓面,将吊绳别于左腋后,右手槌点击鼓面的太阳纹,左手持竹鞭打击鼓腰做伴奏。另一人手持平口木桶,随着鼓点的起落来向鼓腹抽动,控制气流大小来调节共鸣声,以达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音响效果。每当打铜鼓时,那凝重的铜鼓声总会在水族村寨上空久久回荡,散发着古朴民族传统文化的芳香。灿烂的文化往往来自秀美的大自然。水族村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间,这里群山起伏,溪流交错纵横,其间夹着若干富饶的丘陵和平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 三洞乡板告村民居三洞乡主要以民族风情为主,民俗旅游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节、民族工艺品,水族博物馆收藏各类水书、水族古董等珍藏。板告村韦家贵家庭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主要收藏有水书、银饰古董、马尾绣等水族古董文物。 板告民族文化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南部的三洞乡,地处水族聚居的腹地,距县城30公里。全村共有289户口1424人,分居于7个自然寨,绝大部分居民都是水族,水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8%以上。 作为水族文化的中心村,板告村有着纯厚神秘的民族文化。马尾绣、银饰品及牛角雕等工艺品做工精细,工艺独特,闻名海内外。素有"中国水族马尾绣第一村"的美誉。 村寨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景色迷人,主要景点有仙人桥、雪花洞瀑布、雪花洞等。 居民的生产方式以传统的小农生产为主,用牛、马作役力,用翻锹翻地,生产工具比较简易、古朴,生产的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辣椒等。 水族居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小聚居为主,全村大部分人口为"韦"姓。该村水族民居均为瓦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楼脚一般饲养家禽、家畜、存放农具,二楼住人,三楼为粮仓。 水族群众穿着以传统的民族服饰为主,妇女头包白帕,身着栏杆青衣物和雕花围腰,脚穿绣花鞋;男子则身穿对襟衣;老年人则头包黑帕,身着长袍。 水族人民以素食为主,尤其喜欢吃酸,"鱼包韭菜"、"酸汤鱼"等是民族独特的佳肴。 板告村的主要节日是"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农历9月至10月),每年端节水族群众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同时举办传统的铜鼓舞、端坡挤马、斗鱼等文娱活动。 自然观光旅游主要有:神秘的三洞猫石守田等一些奇石异景,形似皇冠的冒合山。<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双龙乡]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三洞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