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 出自《道德經》,作者是老子。 作品名稱 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創作年代春秋戰國時期作品出處道德經 作 者 [老子]

作品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作品譯文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谷。甘願做天下的川谷,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製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詩詞注釋

1、雄:比喻剛勁、躁進、強大。 2、雌:比喻柔靜、軟弱、謙下。 3、谿:溝溪。 4、嬰兒:象徵純真、稚氣。 5、栻:楷模、範式。 6、忒(tè):過失、差錯。 7、無極:意為最終的真理。 8、榮:榮譽,寵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峽谷,喻胸懷廣闊。 11、朴:樸素。指純樸的原始狀態。 12、器:器物。指萬事萬物。 13、官長:百官的首長,領導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製作器物,引申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作品引語

這裡完全沒有「非此即彼地取捨」或「由此及彼地歸結」之意。寧可說,「知一守」是必須相輔相成地共存共生。只是「知」張顯而「守」隱忍,然「隱忍」並非卑微避諱,而是對「張顯」有度的節制而不致僭越無度招來物極必反。這不是故意玩弄的策略權謀,而是「知一守」中和復歸的本位所致。須知,「復歸」的「終」即是「始」的「無極」。但不在「循環」的時間意義上,而在消除不了差異的「悖論一偶在」的空間意義上,畢竟「雄」不是「雌」,「榮」不是「辱」,「白」不是「黑」,兩者應是顯隱相依的二重化。故而反過來說也一樣,之所以「知一守」,乃本源使然:「嬰兒」本來就是「雄雌」不離而滋潤(溪)之道,「朴」本來就是「榮辱」補足而敦厚(足)之道,「無極」本來就是陽陰不缺(忒)以生生不息之道。如此等等。 「知白守黑」猶如「負陰抱陽」式,不能偏執取捨的。「復歸」也不能做「單相線性」的理解。即「知一守」是二重的「復歸」。 看起來最好理解的是「取捨式」,其之所以好理解,是人們只看表面的「要什麼不要什麼」,而看不到它真實「顯一隱」運動。也就是說,把「顯」當作「取」,把「隱」當作「舍」的「取捨式」對待了。——它既是「自我意識」的不當,也「自我表達」(自我陳述)的不當,以為「絕聖棄智」、「生而不有」,二者取其一,要什麼不要什麼,盡在「一目了然」中。然而,此章未必就像歷代注家輕易解釋的那樣理所當然。人們往往把「絕聖棄智」解釋死了,老子就只能被斷定為嚴守開端(「歸真返璞」)的「原教旨主義者」,如相信進化的啟蒙人士那樣判他一個「抱殘守缺」。 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解釋。「絕聖棄智」謂之「見素」,「絕」、「棄」,乃是隱去的意思由此「顯現」——「見」。「素」本來就是「聖」、「智」的本色——「素以為絢兮」。同理,「生而不有」,生成、給出,但不據為己有,不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的計謀,也不是「可恩賜者可主宰」的權謀。充其量這是「君主之德」,而不是「聖人之德」,更不是「天地之玄德」。事物有陰陽,正反,就行了,如果一味的論證,也沒有必要性,看看能創造多少精神,和物質價值就行了。

作品評析

《道德經》中有相當多的章,看起來是就事說事,其實本身或背後都隱含着類似二十八章中的「無極」視域,甚至你可以把「無極」看作《道德經》的「圖像」或「意境」。 沒有這個總的視域,你就只能在一字一詞中應對了。「王本」(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之所以將「朴」放到「無極」之後,完全是為了直接應和最後一段: 「復歸於朴」一一「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有的國外研究者也如此習以為常:「這種以『朴散則為器』承接『復歸於朴』的編聯似乎更為流暢通順。」(H208) 但也說不定這個「削足適履」的「流暢通順」恰恰掩蓋了深入「堂奧」的「要津」。 「絕聖棄智」是和「見素」聯結平行配對的;「絕仁棄義」是和「抱朴」聯結平行配對的(A148)。如果前者是自然智力,以「素」為本,那麼後者就是社會仁義,以「朴」為本。它表現在帛書的秩序上,「朴」乃中間的「生活之本」,指從倫常到政治的社會生活層面,當然會有「百行殊類」的「器具之用」。一般的人,則只把「器」當「器」用,不懂「器」是「朴散為器」(即「朴割為器」、「朴理為器」)的道理,所以,自己反被器用而成「唯器是利」的「小人」(即「常人」)。只有聖人,因從「知白守黑」中悟得「為天下式」的「式」,它能使「恆德不失,復歸無極」的自然之道。因而,雖「朴散為器」但仍守「天下式」,即用器必以「官長」馭之,最終達到「大制無割」,即順其自然成全治理使「天下」之神器不致過或不足地割散敗失,終而不回。 可見,「朴」作為「生活之本」,是「生命之本」與「自然之本」的中間環節——「叩其兩端而執其中」謂之「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庸之道」。抓住了它,就能讓「生命之本」呈現於(復歸於)「道法自然」的「無極」——這才叫做「大制無割」的「無形一中和」之境界(恕我將儒道和解。孔子問道於老子終有所獲)。

[1] ---  [2]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李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處

《知其雄,守其雌》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230

  1. [張志揚.《偶在論譜系 西方哲學史的「陰影之谷」》 .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04:365-377]
  2. | 豆瓣,引用日期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