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作者是老子,創作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 作品名稱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創作年代春秋戰國時期作品出處道德經 作者 老子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②;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正③。其致之也④,謂⑤天無以清⑥,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⑦;神無以靈,將恐歇⑧;谷無以盈,將恐竭⑨;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⑩,將恐蹶⑾。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⑿孤、寡、不穀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注釋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靈:神或指人。靈:靈性或靈妙。 3、正:一本作「貞」。意為首領。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謂:假如說。帛書作「胃」。 6、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得不到清明。 7、廢:荒廢。 8、歇:消失、絕滅、停止。 9、竭:乾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貴」,一本作「貞」。 11、蹶:跌倒、失敗、挫折。 12、自稱:一本作「自謂」。 13、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穀」。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無須稱譽讚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 16、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引語

這一章講「道」的普遍意義。前半段段論述「道」的作用,天地萬物都來源於「道」,或者說,「道」是構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萬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後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間,告誡統治者從「道」的原則出發,並常要能「處下」、「居後」、「謙卑」,即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沒有老百姓為根本和基礎,就沒有高貴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內容中,同樣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

評析

《道德經》里,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楊興順說:「一切在流動着,一切在變化着,但老子認為,變化的基礎是統一而不是矛盾的鬥爭。『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觀世界的矛盾,企圖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銳化,為着這一目的,他把統一看成萬物的基礎而把它絕對化。」(《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事實上,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個,宇宙的總規律也只有一個,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論,而且是物質的。在世界的自然萬事萬物之中,老子列舉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對立體,並認為對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最終歸於統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準繩。這個準繩是什麼?老子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應該認識到「賤」、「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無須光華如玉,還是質樸更好一些。總而言之,本章開頭就是講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1]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2]

作品出處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