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密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密院

圖片來自blogspot

位置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宗教    藏傳佛教

教派    格魯派

建立者   傑·貢嘎頓珠

建造時間  1485年

上密院藏語叫「居堆巴扎倉」,即續部經堂神學士院之意。系由濟尊·喜饒森格之弟子傑·貢嘎頓珠於藏曆第八繞迥的木猴年(公元1464年)在衛堆窮木達之地的塞哇隆山洞(今墨竹工卡縣境內)修行藏傳佛教,因其地在拉薩上部,所以取名為上密院。後成為黃教密宗的主要寺院之一。[1]

歷史記載

據史料記載:傑.貢嘎頓珠於藏曆第七繞迥的土豬年(公元1419年,也就是宗喀巴大師圓寂的那一年),出生於後藏「乃寧」之地,幼年在那塘寺剃度出家,聞修了各種教法。後跟傑·袞頓珠巴修習《量釋集論》經,此後遊歷前藏,在「哲蚌根培林」聽傑·喜饒森格和堪欽白洛講法,最後進入下密院修行密法。其46歲時也就是藏曆第八繞迥的木猴年(公元1464年),因與下密院堪布扎西堅贊不睦,遂帶領六弟子和一些密宗法器、經典,來到衛堆窮木達內一色娃隆山洞開始研習密宗。次年與強孜貢噶扎西遷到強巴林寺修行。

貢嘎頓珠來到「色娃隆」修行密宗時,開始只有六弟子,以後發展到32人,神像增加到32尊。其在傳授密宗的同時,撰寫了《宗喀巴大師傳》和《濟尊·喜饒森格大師傳》,規定每年召集一次僧眾大會。大約過了10年左右,堪布扎西堅贊升任為噶丹強孜曲傑後,迎請其來下密院任堪布,但他未去上任,繼續留在強巴林寺傳授密法。家住後藏乃寧地方。幼年到納塘寺隨傑·貢巴頓珠出家受沙彌戒(即三十六戒),研習《釋量論》(即羅輯學)並遊學到拉薩哲蚌根培林(即哲蚌寺後山「根培日措」)聽傑·喜饒僧格(宗喀巴的密巴宗繼承者)和堪欽白洛講經傳法,後進入下密院修習密法。1464年因與下密院不睦,而帶其六名徒弟到衛堆窮木達的塞哇壟山洞靜修密宗教法,成就甚著並開始弘傳。扣於1485年以密漢及祈禱制止了拉薩大水災。1487年2月圓寂,享年68歲。傑·貢嘎頓珠生前囑咐:「我死後將我的心臟和舌頭為新造佛像裝藏,腦袋骨作為供器。」後來弟子們遵照所囑將心臟和舌頭裝入一尊新制金佛像腹內,一直供奉在上密院內;腦袋骨作為供水碗放在直貢拉孜袞薩寺內。

藏曆第八繞迥的木蛇年(公元1485年),拉薩吉曲河洪水泛濫,後請傑·貢嘎頓珠來吉曲河邊進行祈禱活動,第二天,洪水下降,免除了一場大的災難。當時的溫薩·達隆巴為獎勵其治水有功,故頒發封文執照,將小昭寺封賜給上密院,作為扎巴修行場所。

建築規模

小昭寺建於吐蕃時期,當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請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以後,分別在拉薩建立了兩所寺院,一所是大昭寺,為尼泊爾尺尊公主的住所,一所是小昭寺,為文成公主的住所,寺內並放有文成公主從內地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小昭寺占地面積19.73畝。主廳三層,占地面積為2.27畝。主廳第一層為一大經堂,占地面只為1畝。後面有一佛塔,高30.7米。占地面積為0.2米。全寺房屋約50間左右。 小昭寺在1711年改為上密院修行場所以後,在西藏社會上聲譽更提高了一步。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清乾隆帝御賜「耆閬真進」一匾額。說明了清朝皇帝對其評價是很高的,也是很重視的。

組織階層

上密院設有堪布一人,管理全寺院政、教兩務,寺院內之一切重大事情亦歸其管理。喇嘛烏孜一人,格貴一人,強佐六人。除強佐外其餘均由拉薩三大寺內取得「格西拉然巴」學位的僧人來擔任,都必須經過達賴或攝政的任免。任期與下密院同。 上密院所屬溪卡據不完全統計為36座,下屬7個支寺,原有康村25個,後改編為5個,扎巴人數額定500人,但有時少至200人,多至1000人不等。因為上、下密院的僧人,不僅生活制度非常嚴格,而且修行程度也是很艱苦的,所以有的已考取格西學位的僧人來到這裡報個名,便退學。上、下密院退學的僧人很多,可以隨來隨去,寺院本身不加以限制,所以僧眾人數很不穩定。 上、下密院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各種布施和本寺院所屬莊園的供給,西藏地方政府規定免去其兵差及各種苛捐雜稅,享有很高的待遇,是一個經濟獨立的寺院組織。其每年要在三大寺、布達拉宮、大昭寺、覺布隆堆龍窮木達扎雅爾等處進行一次佛事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