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馴龍鎮為地名,隸屬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安岳縣下轄鎮。位於安岳縣境西部,安岳縣城區西南方向,距安岳縣城區45公里。幅員面積46.02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12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10個居民小組。全鎮總戶數10662戶,總人口32551人,其中農業人口29262人,城鎮居民3369人,場鎮聚居人口5520人。鎮人民政府駐魚棧街139號。全鎮現有耕地面積2123.67公頃,其中水田955.87公頃 。

馴龍鎮以農業生產為主。主產水稻、玉米、紅苕、小麥等。西瓜是馴龍鎮的特色農產品,種植歷史悠久。經濟作物有皮球桃、枇杷、檸檬。馴龍鎮為四川省縣級文明鎮。[1]

目錄

地理環境

馴龍鎮位於安岳縣境西部,安岳縣城區西南方向,距安岳縣城區45公里。居東經104度 58' 49" -105度06' 08",北緯30度 01' 1" -30度05' 31"之間,東與自治鄉、建華鄉為鄰,南與千佛鄉接壤,西與華嚴鎮相連,北與資陽市雁江區回龍鄉、樂至縣通旅鎮為界。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屬川中丘陵地帶淺丘地貌,幅員面積46.02平方公里。兼以河谷壩地,丘包多為星散分布,海拔500米左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季受太平洋暖濕氣流和西伯利亞冷空氣綜合影響形成旱澇交替的氣候特點。冬季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乾旱少雨。5-6月南北氣候影響形成"梅雨"天氣,9-10月南北冷暖氣流勢均力敵秋雨連綿,全年無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17.5℃,年降雨量1100毫米。境內大蒙溪河屬蒙溪河流域,經場鎮及相鄰10個村,有小蒙溪河、大龍橋支河、七里橋支河等3條支流。森林覆蓋率43% 。

馴龍鎮交通便利,縣道X139線資樂路(內江市資中縣-龍江鎮-安岳縣華嚴鎮-馴龍鎮-樂至縣石湍鎮-樂至縣)、鎮馴路(鎮子鎮-馴龍鎮)、馴大路(馴龍鎮-自治鄉-大埝鄉)過境。2014年新建成通村公路4條23.7公里;完成230米街道路面水泥路工程建設。完成鎮馴路改建馴龍段4.95公里。投入14.93萬元對部分村級公路和社道進行養護和維修。投入10萬元完成葉家橋加固。

歷史沿革

據文獻記載,公元575年在馴龍置永康縣,公元598年改為隆康縣,公元712年改為普康,公元967年,併入安岳縣。馴龍鎮,在古代不僅是隋朝置資陽郡的交通要道,而且是西漢首都長安通往犍為郡(治今四川宜賓市),及開通五尺道通往夜郎(今貴州)、滇池(今雲南)等地的交通便道,更是商賈馬幫運送貨物的捷徑。馴龍更是唐時昌元縣(治今榮昌)、牛鞞縣(治今內江石子鎮)及周邊地區(經高梁鎮、周禮鎮、千佛鄉等)通往成都的陸地要道。

馴龍場在明清至民國時期,素有"小馬邊"之稱,是相對樂山市馬邊縣而言。過去,馬邊縣是鴉片毒品、貨物貿易的集散地,而馴龍場過去也是鴉片毒品、貨物貿易的集散地,商業繁榮,物品豐富,給周邊縣鄉輸送物資起過橋頭堡作用。這裡曾經是袍哥碼頭,規矩甚嚴的地方,因此,馴龍人都帶有一些邊遠鄉民的蠻夷特色。但男人們多講義氣,女人善於言談。如今,樂觀向上的馴龍人正平安幸福地生活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

建制沿革

馴龍鎮在清代為安岳縣永康鄉轄地,清為馴龍場。

清道光時(公元1821-1850年),安岳縣設永康鄉等10鄉,馴龍場等36個場。

清末,安岳縣設置城廂五路(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城中),新置坳店場(治今南薰鎮),屬同化鄉;新置橫廟場(治今橫廟鄉),屬喜井鄉。全縣設永康鄉等10鄉38個場。 永康鄉轄馴龍場、華嚴場、毛店子場、千佛場、周禮場、寶華場、鎮子場共7個場,治為馴龍場,今安岳縣馴龍鎮場鎮街村。

民國初,馴龍場屬永康鄉。

民國21年(公元1932年),安岳縣廢永康鄉等原10鄉名,全縣設43鄉、場、鎮。 改馴龍場為馴龍鄉。

1950年,安岳縣設馴龍鄉人民政府。

1955-1957年,安岳縣先後調整為10區1鎮78鄉,並以區公所駐地定命區名。 馴龍鄉屬馴龍區。

1958年,安岳縣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建立10個中心人民公社、34個人民公社和1個鎮。 同年,撤銷馴龍區建立馴龍中心人民公社;馴龍鄉改馴龍人民公社,屬馴龍中心人民公社。

1961年,安岳縣設10區1鎮71個公社。 馴龍中心人民公社復設馴龍區,馴龍公社屬馴龍區。

1962年,安岳縣增設文峰、建華、龍居、建設等19個公社,全縣設10區1鎮90個公社。 馴龍公社、建設公社析屬馴龍區。

1984年,安岳縣撤銷馴龍公社復置馴龍鄉; 撤銷建設公社置建設鄉。馴龍鄉、建設鄉屬馴龍區。年底,全縣設10區5鎮88鄉。 馴龍區代管由公社復鄉的有馴龍鄉、建設鄉、自治鄉、華嚴鄉、龍居鄉、朝陽鄉、大埝鄉共7個鄉。

1986年,安岳縣撤消馴龍鄉建立馴龍鎮, 屬馴龍區。年底,全縣設10區、5鎮、88鄉。

1992年,安岳縣撤區並鎮。撤銷馴龍區公所等全縣10個區、67個鄉鎮的建制。新建12個鎮,擴建20個鄉鎮(其中有8個鎮),保留6個鄉的建制,全縣共有38個鄉鎮改為縣直轄。 馴龍區代管的鄉鎮全部析出自建、合併或撤銷。原馴龍鎮、建設鄉(原鄉政府駐龍壩村)行政區域合併置馴龍鎮,縣直轄。

199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安岳縣新建20個鄉鎮的建制。安岳縣在原馴龍區設工作委員會(簡稱馴龍工委), 馴龍鎮屬之。

2001年,安岳縣撤消馴龍工會,建立馴龍管理委員會(簡稱馴龍管委), 馴龍鎮屬之。

2003年,安岳縣設10個片區管理委員會22個鎮47個鄉, 其中馴龍管委片區轄馴龍鎮(含原建設鄉)、自治鄉、華嚴鎮(含原龍居鄉)、朝陽鄉、大埝鄉共5個鄉鎮。

2005年,安岳縣撤消馴龍管委, 置馴龍鎮,縣直轄。馴龍管區代管的鄉鎮均析出自建縣直轄鄉鎮。

行政區劃

馴龍鎮現轄光榮村、石窩村、三清村、棚安村、栽田村、觀禮村、教安村、陽虹村、雙茂村、井溝村、魚棧村、龍壩村、樂慈村、沿灘村、四平村、英林村、毛河村、文壽社區 共17個行政村,212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10個居民小組。現有31個黨支部,830名中共黨員。行政在編幹部24人。馴龍鎮人民政府駐魚棧街139號,現有馴龍、龍壩2個場鎮。

基礎設施

馴龍鎮1997年開通程控電話,現有用戶2105戶,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1997年開通英特網,現有3家規模較大的網吧連接着馴龍與世界。1996年開辦第一家歌舞廳,現有3家歌舞廳,經營狀況良好。1998年由國家和群眾共同投資興建的3.5萬伏變電站投入運行,2003年實現農網改造。

城鎮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新建商住房屋面積達17.5萬平方米,1998年投資180萬元對過境街道進行了硬化,安裝街燈58盞。

鎮內有中學1所,小學1所,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1所,年末有教職工175人,在校學生2987人,其中:初中生905人,小學生2082人,1997年實現"普六",1998-1999年分別實現"普九",學校現有電腦155台,20年來實現了兩所中學的整體搬遷。

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58人,病床25張,主要醫療設備14種,17個村均有醫療站,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9人。

2014年,馴龍鎮累計投資197萬元,新修建沼氣池120口;新修和整治各類水利工程3處;在棚安、觀禮、教安各打機井17口,整治山坪塘21口;維修整治提灌站4處,田埂4根,堰埂11根,電灌站3處。

工業發展

工業概況

馴龍鎮黨委政府舉全鎮之力,集全鎮之智,在原有農機生產一條街的基礎上打造"西南農機重鎮"。截止2007年12月底,全鎮共有工業企業48家(新增2家),其中規模企業4家。工業總產值實現2.15億元,就地解決剩餘勞動力 1800餘人,實現人均創收600元。工業增加值實現3060萬元,增長35%。2007年共引進資金7381.6萬元。現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工業重點鎮。

馴龍鎮的工業企業生產的主要產品有:玉米脫粒機、分離機、秸杆粉碎機等小型農業機具。

重點企業

四川省資陽市榮武機具廠始建於1989年,屬縣級機器具生產保護廠家。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廠房6000平方米,員工120人,其中獲高、中、初級專業職稱人員42人;固定資產600萬元,擁有各類大型機械加工設備50套,形成年產30萬套各型農業機器具的專用生產線。2006年度產值達6040萬元,是馴龍鎮首個工業規模企業。該廠採用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形成了集現代農業生產的農機研製、開發、生產、銷售和售後服務為一體的生產體系。主要產品有:獲國家專利的玉米脫粒機、粉碎組合機等。其產品銷往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湖北、新疆等省市自治區,並遠銷到越南、緬甸、老撾、俄羅斯、韓國、肯尼亞等國家,深受用戶好評。該廠連續兩年(2004、2005)被四川省資陽技術監督局評為質量管理先進企業。2005年獲全國消費者用戶滿意企業,其玉米脫粒機、風車、稻麥脫粒機被中國產品推廣評價中心評為全國質量穩定合格產品。

鄉鎮企業

2014年,全鎮有工業企業49家,從業人數1508人,其中有四川省資陽市榮武機具廠、資陽市川府門業製造廠、四川省安岳川府水泵廠、安岳縣馴龍農機廠、安岳縣馴華機械廠等5家規模以上企業,全鎮工業增加值實現1.6億元,同比增長5.4%,工業對全鎮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2%,同比上升6個百分點,完成勞動力就地轉移1000餘人,實現勞務收入1600萬元 。

服務業

全鎮有餐飲店7家,商鋪52家,客貨運輸車輛23餘輛。通訊、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發展移動、聯通、電信營業網點,信息化網絡覆蓋全鎮。全鎮自來水用水戶數1512戶,燃氣用氣戶數1020戶,金融機構網點數5個,公園及休閒健身廣場個數1個。

農業發展

馴龍鎮地處淺丘,兼以河谷壩地,丘包多為星散分布,土地較為肥沃。溪河以蒙溪河為主,有小蒙溪河、大龍橋支河、七里橋支河等3條支流。20年來共修建山平塘241口,石河堰23口,電灌站16座。 該鎮以農業經濟為主,主產水稻、玉米、紅苕、小麥等常規農作物。隨着農業水利設施的改善,全鎮糧食總產量從1986年的13915噸上升為2005年的19257噸,增長38%;經濟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種植面積由1986年的11549畝,增加到14330畝;西瓜是馴龍鎮的特色農產品,種植歷史悠久,2005年末種植面積為2000畝,總產量2000噸,產值160萬元。馴龍鎮皮球桃種植面積1000畝、枇杷種植面積2000畝,已陸續投產。2003年被縣確定為檸檬基地鄉鎮,現已種植檸檬22萬株,年產鮮果81噸;從2001年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現已累計退耕還林133公頃,2005年末全鎮有林地面積85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8.6%。養殖業以生豬養殖為主,2005年全鎮共出欄生豬37400頭。水產養殖以獨具特色的白烏魚為主,遠銷省內外。2007年實現蔬菜生產面積12500 畝,產值達2792萬元。同時,擴大了油菜、花生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以檸檬為主的林果業。加強了對檸檬的科學管理和技術培訓。2007年檸檬喜獲豐收,產鮮果800噸,產值達600萬元,棚安村皮球桃,沿灘村、四坪村枇杷為綠色、無公害水果特色,打出了馴龍水果品牌,形成了檸檬、皮球桃、枇杷等多元產業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在鞏固"千萬工程"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小家禽,不斷改良品種,實施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認真抓好疫病防治,確保了轄區清淨無疫,實現了畜牧業健康發展。以白烏魚為特色的水產業養殖。充分利用全鎮豐富的水資源,採取多種方式發展水產養殖,水產業面積進一步擴大,年產值實現2000萬元。

2007年,全鎮農業增加值實現5092萬元,增長9.9 %;勞務輸出5000餘人,實現勞務收入30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 3492 元,增加316 元。

2014年,完成毛河村新村聚居點建設。聚居點規劃建房30戶,完成27戶農戶建房。完成街道基礎1560平方米,排污水溝480米,分類垃圾庫1個,綠化31.25平方米,公共飲水管道111米,消防池1個157立方米;建幸福養老院1處;配套成片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完成蔬菜連片種植面積26.67公頃,檸檬成片種植33.33公頃,農戶人均純收入比其他非聚居點增加280元 。

社會事業

2014年,馴龍鎮民生事業累計投入資金519.70萬元,比2013年增加6%。新增城鎮就業60餘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76人,15名返鎮農民工實現就業或創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達9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13年增長9.3%。

全鎮考上安岳中學29人,普高31人。新建設標準村級醫療衛生站7所,人口自然增長率在4‰,符合政策生育率為在84.8%,獎扶續領219人,新增10人。全年流出人口6233人。建成17個村文化書屋,完成17個村遠程教育"資源共享"電視、接收機發放安裝,全鎮電視接收覆蓋率為95%以上 。

旅遊景點

朝陽洞在今大埝鄉(原屬馴龍區)望雲山腰。此洞為天然岩窟,高5米,寬35米,深20米,面積700多平方米。洞內有一股泉水,冬不枯、夏不溢,清涼可口。因洞口朝東方太陽,故名朝陽洞。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有一位清虛真人,到此開闢為道教場所,故又名"清虛觀"。明萬曆時安岳縣令李奇英題寫有"朝陽仙境"四個大字。從此迎來了眾多八方遊客和道教信徒觀光遊覽。洞外風景迷人,古樹、葛藤密茂。最大古柏樹要三人合圍,直徑約60公分,葛藤大如水桶,已列入安岳縣風景名勝保護名錄,是川中道教名勝和旅遊觀光的最佳去處。

'馴龍'的傳說

相傳,古蒙溪河經常發生洪水泛濫,不斷地給兩岸人民帶來災難。後來,人們在大禹治水精神的鼓舞下,組織起來,整治河流,疏通溝渠,修築塘埝,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使水利排蓄有序--澇則能排,旱則能蓄。從此以後,這裡的人民不再受到澇旱災害的折騰,真正過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因此,人們相傳,說是古人"馴服"了河裡的"逆龍"的結果。"馴龍"的傳說故事就此產生,並一代代傳承下來,印入了子孫後代的腦海里,永不消失。

依據這個傳說,北周建德四年(557)在此建"永康縣",是希冀蒙溪河上的人民永遠康寧;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永康名隆康,是希望人民更加幸福安寧;明朝在此建"永康鄉",亦承永康本意;清朝在此建"馴龍場",給"馴龍"的傳說貼上了正名的標籤;民國時在此建"隆康中學",不僅是繼承"古隆康縣"舊名,而且是希望學子突起學業,將來事業興盛。這些都已不是傳說,而是歷史人文的遺存。

現今,馴龍地區仍保留有與"龍"有關的地名:如龍窩沖、龍居、龍廟、龍壩、龍圓、青龍等。似乎古蒙溪河就是"龍"的天堂、龍的世界、龍的樂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