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元
隱元 (明萬曆年間僧人)
隱元(1592年-1673年),俗姓林,名隆琦,字曾昺,號子房,福建省福清市人。
人物生平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投福清黃檗山萬福寺剃度出家,法號「隱元」。 週遊各地,遍訪名師,崇禎八年(1635年),成為佛教臨濟宗正式傳法者。 兩年後,為黃檗山萬福寺住持。四出募化,擴建寺院,使萬福寺成為中國東南名剎。 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萬福寺僧眾達數千人,出了不少學有專長的高僧,隱元因此被尊為一代僧傑,名揚海內外。 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隱元應邀率三十位知名僧俗,從廈門啟航赴日本長崎,受日本佛教的主流之一。 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日本皇室賜京都宇治醍醐山麓一萬坪地給隱元創建新寺。 新寺規制悉照中國舊例,也取名「黃檗山萬福寺」,隱元成為日本黃檗宗的開山鼻祖。 隱元開過三回「三壇戒會」,為兩千多人受戒。 永曆二十七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天皇賜予「大光普照國師」尊號,三天後圓寂。 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日本黃檗派寺院已發展到1010個; 到同治六年(1867年),日本「黃檗宗」衍為八派,嗣法者達4648人。至今日本崇奉「黃檗宗」的僧俗達數百萬人。 隱元帶去的中國建築、雕塑、書法印刻、雕版印刷、醫藥學和音樂等,日本稱之為「黃檗文化」。 隱元知識廣博,詩文書法均佳。著有《弘戒法儀》、《語錄》10卷、《雲濤集》1冊,為佛學珍貴遺產。
家庭背景
隱元,俗姓林,名隆琦。明神宗萬曆廿年(1592年)十一月四日,出生於福清萬安鄉靈得里東林村(現屬上逕鎮)。父林德龍,母龔氏。 在兄弟三人中,隱元行三,原名曾丙,號子房。父親在隱元六歲的時候,迫於生計往湖南、湖北一帶謀生,一去不歸,從此便家道中落。 隱元九歲就學鄉里的中峰社學,翌年冬即輟學,不得不學起農事,隨兄長耕樵,維持生計。 隱元少年時就非常聰明。 長大漸漸顯露出成為宗教家的苗頭。 他經常與兩三個朋友坐臥松樹下,仰觀天河運轉,浮想宇宙的秘密,覺得宇宙間的至理,除非是仙佛難以明了,便有了向佛之意。 此時的隱元雖未出家,卻已看破紅塵,與世無爭了。 十八歲時他加入徑江念佛會,開始學習修行佛法的要領。
成年之後
隱元二十歲的時候,母親和兄長便催他娶妻,他以「連父親的去向尚不可知,為人之子實在是一件不孝的事情,等見到了父親之後再娶妻室尚不為晚」為由拒絕了。 第二年他與母親商量,把為他結婚而積攢的銀錢作路費,踏上了尋找父的旅途。 苦苦尋找兩年,父親依然下落不明。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春,在尋父途中,隱元遍訪浙江各地寺廟。 他覺得,除了觀音菩薩在冥冥之中幫助外,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於是他乘舟前往舟山列島中的普陀山。 普陀山觀音道場的莊嚴肅穆,佛教聖地殊異於俗世間的一切,使二十三歲的隱元俗念頓消,進而有了心愿,便投身到潮音洞主身邊,做了一個茶頭,每日在佛前殿後為僧眾提供茶水,而從未露出絲毫的苦累之色。 由此也深得潮音洞主的喜愛。 翌年三月,隱元辭別潮音洞,乘船返回故鄉。隱元後來談起此事說道:從前我巡拜普陀山,在潮音洞大士面前許願,崇信三寶,這是我最初說出出家志願的時期。 出家的志向,這時就已經定下了。
普陀之旅
抱着出家的心愿回家,雖然身在故里,心卻在普陀。 直到二十六歲時,終於說服了母親,再次踏上去普陀的旅程。 可在途經福寧地方時,旅費被盜,無可奈何,只好返回家鄉,繼續耕樵,過着念佛持戒的生活。 二十八歲時,母親去世了。 家中請了清遠里黃檗山萬福寺的和尚來料理後事。隱元到上逕印林寺里拜會了黃檗山來的和尚鑒源興壽。 鑒源得知隱元出家的願望後,懇切地對他說:「求道並不一定要選擇地方,有緣的地方就是你的道場。」 奉勸他在黃檗山出家。 但隱元認為,與普陀山相比,黃檗山離俗世間太近,不適合於辯明佛法。 鑒源說:「任俗無妨,心不俗就好」。 隱元終於恍然大悟。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二月十九日師從鑒源落髮,了卻了多年來盼望出家的宿願。 隱元出家時,黃檗山萬福寺的建築中只有大雄寶殿、方丈室、藏經閣、擇木堂等幾座殿堂,昔日的佛教道場毀於倭亂,早已荒廢了。 所以出家不久,他就承擔化緣任務,奔波於福清、莆田之間。 這年冬天,在福清海口瑞峰寺聽了道亨法師講的《楞嚴經》後,下定決心新年之後要親自重建黃檗寺,並動身去北京化緣。 途經杭州的時候,隱元遇到了從北京回來的時仁了解到北方戰事正緊,只好放棄進京化緣的想法。 在與時仁相處的日子裡,隱元與時仁經常交談。 一次,隱元向時仁請教:「依照經書解釋佛義像是冤屈了三世佛,偏離經書一字則如同魔說,其中緣由實在無法明白。」 時仁說:「過三十年以後再告訴你。」隱元聽了十分失望。 後來,隱元回想起當年的事情,深有感觸地說:「時仁說的過三十年以後再告訴你,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動力。 如果當時時仁依據經文做解釋的話,我也就不會另求答案,回黃檗寺去了。 那麼,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了。」 因與時仁會話而憤然分手,隱元開始四處參拜領悟。 他先後參訪了浙江嘉興縣的興善寺、海鹽縣鷹窩頂的雲岫庵、峽石山的碧雲寺、秦駐山的積善庵等。尋訪秦駐山積善庵時,受庵主景西的邀請,在此庵度過了夏天。 在各地參學、聽經,隱元產生很多疑問。 一天,隱元與景西正談及往天台山通玄寺向臨濟宗高僧密雲圓悟求教之事,忽聞密雲圓悟來到海鹽縣金粟山廣慧寺,當即與景西一道乘船前往金粟。
金粟山學禪
隱元在金粟山從師圓悟體驗禪學,辯道解疑,道業大進。 兩年後,隱元大徹源底,豁然開悟。 從此,隱元機鋒顯露,在與密雲圓悟的法嗣五峰如學參禪問答後,名聞金粟山。 崇禎二年(1629年),密雲圓悟應黃檗山萬福寺耆宿信眾懇請,許諾住持黃檗並請隱元同往。 崇禎三年春,隱元隨侍密雲圓悟進住黃檗。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密雲圓悟退居金粟山,圓悟法嗣費隱通容應請於崇禎六年(1633年)十月住持黃檗。 隱元從費隱通容之請任「西堂」,彼此禪機相契。 崇禎七年(1634年),43歲的隱元成為費隱通容最初的法嗣。 崇禎十年(1637年),隱元接受眾請住持黃檗。 至此,密雲圓悟、費隱通容、隱元隆琦三代同聲唱道,一時成為禪門盛事。 隱元住持黃檗後,傾心重興伽藍,苦心經營,並以千日為期開閱全部藏經,黃檗面貌為之煥然一新,蔚為禪宗一大叢林。 七年後,退居福嚴寺。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年屆五十五歲的隱元再登黃檗法席,長達九年。 這段時間。他致力於建庵修塔,增置田產,傾力教化,或遊行諸方,或問道酬、利眾化他,黃檗宗風聞名遐邇,其禪風盛於江南。
東渡日本
《海上見聞錄定本》記載:「庚子,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七月,(鄭成功)命兵官張光啟往倭國借兵,以船載黃檗寺僧隱元及其徒五十眾。 進倭人敦請隱元,故載與俱往。 賜姓(鄭成功)書與倭國王,而不及上將軍主國政者,倭人兵亦不發。」 儘管這一記載的時間與較流行的說法,即「隱元是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初秋到達日本」相差六年之久,但隱元乘坐鄭成功的船東渡日本這事實是確信無疑的。
東渡原因
發起邀清隱元赴日之舉的是日本長崎興福寺第三代住持逸然性融(1644年渡日)。 當時寓居逸然門下的無心性覺是隱元法嗣也懶性圭的禪友。 恰值崇福寺住持空缺,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該寺檀越邀請也懶赴日,不幸遇大風浪,船毀人亡。無心在萬分痛異之餘,懇請逸然邀請也懶本師隱元。 逸然作函再三,禮請隱元。感其至誠,隱元將黃檗法席委任法嗣慧門如沛,毅然稱行,相約三年後返回。 除了上述原因致使隱元決心東渡日本外,當時的戰亂及「子債父還」的心理,同樣是促成他東渡的因素。 抗清志士多與隱元有交往,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開創黃檗宗
隱元東渡,繼渡宋求法僧榮西、道元開創的日本臨濟宗、曹洞宗之後,獨樹一幟,開創了黃檗宗。 日本黃檗宗稱福清黃檗山萬福寺為「古黃檗」或「唐黃檗」,以示與隱元開創於日本京都有府宇治市的黃檗山萬福寺相區別,並道出了兩地黃檗間的淵源關係。 隱元從東渡到溘然圓寂,二十年間,歷盡艱辛挫折,竭力弘揚祖風。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他決定滯留扶桑弘法異邦後,在宇治市動建了「新黃檗」,並專門從福建泉州請雕塑師範道生雕塑佛像。 制定了新黃檗的規約,促進了新黃檗的興隆發展,使中國佛教古黃檗的傳統、法式得以弘揚。隱元的家風,明末的黃檗禪,具有強烈的西方淨土色彩,禪淨融合的宗風和教化形式,給長期處於鎖國狀態下,力圖擺脫固定化、形式化束縛的日本佛教界帶來了活力。 隱元的禪淨雙修與密教祈禱主義相融合的佛教思想特色,令日本佛教界刮目相看。 隱元禪師的高風亮節,備受日本朝野的推崇。不論是皇室、朝廷、幕閣、幕臣,還是各地大名、藩士、信士、庶民,他們或親自參謁,或求詩偈、題贊,或為外護,竭盡所能援助黃檗山的經營,贊助禪師語錄、詩偈集的出版。 這一切,弘揚了古黃檗宗風,鞏固了與各階層的聯繫,促進了新黃檗在日本的發展。
交友及愛好
還在隱元東渡之前,當時著名學者黃道周、書法家張瑞圖、陳賢,雕塑家范爵、范道生等與黃檗高僧就已有交誼。 隱元為首的黃檗禪僧和文化人的東渡,直接傳播了明清文化,在思想、文學、語言、繪畫、書法、篆刻、建築、雕塑、印刷、音樂、醫學、飲食等方面,都對日本近世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時的黃檗僧多能詩善賦,時有「詩南源,文高泉」之說。南源性派擅詩作,高泉性潡長文章,都深得隱元推崇。隱元與他的弟子木庵性韜、即非如一三人的書法作品廣為世人珍藏,被譽為黃檗三筆。 黃檗派書風給當時書法界很大影響。 隱元東渡,帶給日本中華醫學理論的同時,也給日本帶去了民間驗方偏方。 這從即非如一著的《福清縣誌續略》中的一段記載可知:「吾邑福清之鹽,謂之海鹽,居民於海邊掘小坑……不半日結成冰霜,其色瑩潔,其味甘美,頗勝諸鹽也。 ……附救急神方,備防不虞,諒不嫌」。這裡記載了用鹽急救毒蛇傷螫、溺水、妊婦逆產、妊娠心痛、風火牙痛等多種痛的辦法,足可讓我們窺其一斑。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方面,有家喻戶曉、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隱元豆」。 還有由黃檗禪僧傳入日本的「普茶料理」。 盛行於明代的飲茶方法之一煎茶,也由黃檗禪僧傳入日本,如今,已成為日本茶文化生活的一種重要形式。 新黃檗山萬福寺里,一派中國情調:大小三十餘座殿堂都是江戶初期興建,具有典型的中國明代禪寺建築風格; 殿堂內外懸掛的眾多匾額和楹聯,都是出自隱元及其弟子木庵、即非等人手筆,雄渾飄逸,顯示着一代禪風。 明代雕塑家范道生新塑的佛像,栩栩如生。 黃檗宗寺院在日本已發展到五百多座,信徒眾多。 具有鮮明的漢傳佛教文化風格的黃檗禪已深深紮根在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和紐帶。 隱元為推動和促進中日本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後世紀念
2019年10月廈門國際佛事展期間,內藤香林將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秀卿共同舉辦中日禪書畫展,以紀念隱元禪師從廈門東渡弘法365周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