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 - 華裔建築大師
貝聿銘,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
貝聿銘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貝聿銘
外文名稱 Ieoh Ming Pei
國籍
美国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中國廣州
出生日期 1917年4月26日
職業
建築師 藝術家
畢業院校 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
主要成就 獲普利茲克獎 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 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
代表作品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香山飯店、日本美秀美術館、蘇州博物館、盧浮宮金字塔等
配偶 盧愛玲
祖籍 蘇州
目錄 1人物簡介 2生平經歷 3設計風格 4設計作品 5獲得榮譽 6人物評價 7作品年表 摺疊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貝聿銘 貝聿銘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出生於民初廣東省廣州市,為蘇州望族之後,1935年赴美國留學,學習建築。他是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曾獲美國總統授予的『』自由勳章『』及美國「國家藝術獎」、法國總統授予的「光榮勳章」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近期作品有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1]
摺疊編輯本段生平經歷 貝聿銘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風景如畫的蘇州和高樓林立的上海度過的,從小立志要當一名建築師。後來他留美學習建築學,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複雜的設計任務,並在紐約開設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又成立了「貝聿銘設計公司」,專門承擔工程的設計任務。
一九二七年以後,他回到上海讀中學,後來又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一九三五年他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父親原來希望他留學英國學習金融,但他沒有遵從父命,而是依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系。
他在上海讀書時,周末常到一家檯球館去玩檯球。檯球館附近正在建造一座當時上海最高的飯店。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們怎麼會有建造這麼高的大廈的能耐,由此他產生了學習建築的理想。
但是賓州大學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築理論的教學方式使貝聿銘大失所望,便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一九三九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進入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一九四五年學成,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是在一九四八年。這一年,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貝聿銘,一個是有經驗、有口才,極其聰明的房地產建築商人,一個是學有專長、極富創造力的建築師。兩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對事業上的理想搭檔。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其間,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一九六零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在他的建築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之際,他設計的主力逐漸從都市改建和重建計劃逐步轉移到巨型公共建築物的設計。六十年代建於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國大氣層研究中心」可以說是他從事公共建築物設計的開始。「中心」始建於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簡樸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築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美國《新聞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稱貝聿銘的設計是「突破性的設計」。
在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貝聿銘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聿銘擺脫密斯風格當屬甘乃迪紀念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後來有機會貝聿銘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聿銘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着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貝聿銘後來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於1955年將建築部門改組為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開始獨立執業,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聿銘負責。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聿銘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聿銘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北京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國銀行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莊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
身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建築物四十餘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貝聿銘堅信建築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化招取寵,建築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綜合貝聿銘個人所獲的的重要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等。[2]
摺疊編輯本段設計風格 貝聿銘 貝聿銘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這些特色在「東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縱觀貝聿銘的作品,他為產業革命以來的現代都市增添了光輝,可以說與時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貝聿銘決定不再接受大規模的建築工程,而是改為慎重地選擇小規模的建築,他所設計的建築高度也越來越低。也就是說越來越接近於地平線,我認為這是向自然的回歸。美秀美術館更明顯地顯示了晚年的貝聿銘對東方意境,特別是故鄉那遙遠的風景——中國山水理想風景畫的憧憬。日本的評論界講得好,這件作品標誌着貝聿銘在漫長的建築生涯中一個新的里程。
摺疊建築構造之意境 人們常常埋怨建築受到各種限制、而無法實現初衷。但常常又由於有了限制,優秀的創造才得以體現,美秀美術館就是一件絕好的範例。
1997年1月21日貝聿銘在紐約曾接受過一次記者的採訪,他認為:「我感謝KERK,我的老朋友,構造的形態當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據當地的規定,總面積為一萬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約只允許兩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術館80%的部分必須在地下才行。」
現在我們看到完成的這個超過我們想象的建築,可以說是被約束下的傑作,在制約中,我們看到了貝聿銘的天才手筆。從外觀上只能看到許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頂、其實那都是天窗,一但進入內部,明亮舒展的空間超過人們的預想。
整個建築由地上一層和地下兩層構成,入口在一層,進正門之後仰首看去,天窗錯綜複雜的多面多角度的組合,成為你對這個美術館的重要記憶。用淡黃色木製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內的壁面與地面的材料特別採用了法國產的淡土黃色的石灰岩,這與貝聿銘為設計盧浮宮美術館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樣。應該說,這方面也滿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摺疊南北兩翼及收藏庫 設施大體由南北兩翼構成,連接南北兩館的通道使整個建築顯得舒暢有致,這些通過建築的平面圖一目了然。北館主要展示東方美術品,而南館則是西方美術收藏,地下兩層均為服務空間。北翼是收藏庫群,而南翼則是理事和館員們的辦公室。
貝聿銘反覆運用幾何形的手法眾所周知,他追求精緻、洗鍊的造型達到極致。而這次,由於美術館在構造上的特殊要求,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術品,必須在內部設計一些專門的空間。比如,為在南亞美術畫廊展示的,公元2世紀後葉巴基斯坦的犍陀羅雕刻的頂部,專門設計天窗。從上面撒下的光線,極具神秘感。
現在收藏品倉庫的設計則一反常規,它設計在最下層,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為施工上的大課題。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熱材料,以防止由於室內外的溫差而結霜。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建築上覆蓋的土滲水,採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樹根的侵蝕)性的,瑞士生產的防水劑,再在那上面築水泥以防萬一發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築本身,其它如對美術品的安放、收藏環境等,貝聿銘都下了相當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問的空調系統設計。在展示間沒有直接的空調,而是在它的周圍加以設置,目的是保護珍貴的美術品。這一新的設想是,讓具有理想溫度的空氣滲透到展示空間中來,而內部的空氣不對流,把對美術品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收藏品倉庫中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對展品有害的發熱光源,用最近幾年開發出來的光纖維材料作照明。
摺疊借景與造園 所謂借景是通過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納入,這是中國傳統造園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樣的傳統。
請看貝聿銘是這樣加以運用的美術館和神慈秀明會建築有一公里之遙,為了體現與這組建築的聯繫、進入正庭之後,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風景——群山和那僅露出屋頂的神慈秀明會神殿和鐘塔。
在北館有一個中庭,庭中有院,這是委託日本造園師設計的。越過庭院周圍的建築,可見院外的山崗和藍天白雲,這美麗的關係讓我想起在京都修學院離宮所見。現在看得太局部。貝聿銘對美術館設施整體的構想,確實是匠心獨運,讓人嘆為觀止。
摺疊編輯本段設計作品 摺疊肯尼迪圖書館 肯尼迪圖書館 肯尼迪圖書館 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一九六四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應選的一流建築師中沒有太注意貝聿銘這位「初生之犢」,但當他生動地 描述了根據建築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築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後,深深地獲得了肯尼迪遺孀傑奎林的激賞。她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後選擇了他。」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於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摺疊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其實,在約翰·肯尼迪圖書館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東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卻是使建築師們倍傷腦筋的不規則四邊形。為了使這座建築物能夠同周圍環境構成高度諧調的景色,貝聿銘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台、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的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座費時十年,耗資近億美元建成的「東館」,被譽為「現代藝術與建築充滿創意的結合」。
摺疊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盧浮宮。為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此,法國政府廣泛徵求設計方案。應徵者都是法國及其它國家著名建築師。最後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徵的設 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經公布,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建築風格,「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還是採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二百噸,其中玻璃淨重一百零五噸,金屬支架僅有九十五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人們不但不再指責他,而且稱「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摺疊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 香山飯店 一九七九年,貝聿銘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他以一貫的認真細緻的作風,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頂、俯覽周圍環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大建築和園林。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因此,這座新建的香山飯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那些摩天大廈相比,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是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他還說「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築都往外看,中國建築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還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在這位多產的建築設計師的事務所只放着兩個設計樣子。一個是美國國家藝術館東樓的設計,另一個就是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可見香山飯店的設計在他心目中確實占有重要的位置。
摺疊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為藏品所建。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60米高的鐘塔和在法國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打動了小山美秀子,於1990年委託貝聿銘設計美術館。鑑於業主對建築師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設計者的意見,不惜花費250億日元的總造價建成這座人間的天堂。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着一個主題: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到達此地山高路險,這正是那些尋道者的旅途。美秀美術館最初的構思,來自中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典名著。所以美術館的策劃人小山美秀子一見這四個漢字,便立即高興地接受了貝聿銘的構思。一位出身於中國而立業在美國的建築家,在偌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國風景的美術館,這是多麼豐富而錯綜的情結。
最大限度保護自然景觀
美術館的開掘經過了精心的安排。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坡面和樹木生長,人們修了專門的隧道,並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減少對周圍水土和植物的影響。在美術館的填土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一道防震牆,牆高20多米,將地下二層的建築與山體岩石隔開,經過覆蓋,幾年後山上的原始風貌已經恢復,自然景觀完好如初。
再現蘇州園林記憶
眼前又是一個圓形小廣場,在廣場中間同樣有一個圓,並刻有十字交差紋樣。想必與迎賓館小廣場所見的意義相同,我沒有急於登上那三重台階,而是先觀賞造型傳統,且全部用玻璃鑲成的屋頂,以及光影交錯之下的月亮門。貝聿銘本人說那是參考了日本寺院的構造,但我覺得那分明是貝聿銘少年時代蘇州園林的記憶再現。
在屋面玻璃與鋼管支撐杆之間的空間,設計了濾光作用的仿木色鋁合金格柵。除了美學上的成功外,格柵夢幻般的影子潑撒在美術館的大廳及走廊,它與傳統的日本竹簾式的「影子文化」對上了話,這個強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歡將隱藏在造型中的幾何形提純。這個入門建築,細看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它們互相交錯、像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到此並沒有完。如果你將屋頂中最大的一個三角形的腰邊,向兩邊延伸,就會自然與台階兩邊的圍牆斜邊相連接,這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穩定的正三角,這便是貝聿銘的妙筆所在。如果說有受到日本的影響,應該是被強調了的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這入門建築、不分前牆後壁,一片透明。天窗設計的獨到之處是邢玻璃下邊的「遮陽帽」.貝里銘的建築中常常使用這陽的處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鋁合金,這一次則是全部使用木質材料,光線通過根子的折反射之後散入空間,使室內出現一種溫暖柔和的情調。進入正門之後,透過像廣角銀幕一樣的玻璃開窗.可以看見窗外的青松以及層層疊疊的山巒,像一幅透明的屏風畫,迎接着前來的觀眾。
群山律動中的一波
現代建築有着多元的傾向,其中一個分支是朝着一個可游、可觀、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揚的場所移行。其實,所謂建築的真實一定是向你展現易於記憶的空間,或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於,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築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在日本的自然保護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頭上,如果從遠處眺望的話,露在地面部分屋頂與群峰的曲線相接,好像群山律動中的一波。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
摺疊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 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與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毗鄰,設計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包括拆遷在內總投資3.38億元。設計完工後的博物館將收藏這個有着2500年歷史的蘇州城的寶物,建築不僅彌補了古物無收藏之地之苦,同時也成為蘇州著名的傳統而不失現代感的建築。博物館包括一個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覽館,一個容納200個座位 的禮堂,一個古物商店,行政辦公室以及文獻資料圖書館和研究中心,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用作儲藏,以及一些中國園林。
「在整體布局上,博物館新館巧妙地藉助水面,與緊鄰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拙政園、忠王府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新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科技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奇妙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提供導向。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光線的層次變化,讓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它將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許多人反映,看新館設計,越看越有味道,會感到一種震撼心靈的效果。
新館分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區等,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博物館於2003年11月奠基開工,於2006年10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
摺疊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係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一九八四年,貝聿銘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一座七十層樓,高三百一十五米的大廈。這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美國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築物。這固然因為他的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的最早創辦人,使他對這項建築有一種親切感。但他更強調的是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徵之一,應該讓它「抬抬頭」。要顯示出點風格和氣派,這也是中國的驕傲。
摺疊澳門科學館 澳門科學館占地面積六萬二千平方米,主體由一個傾斜的圓錐體、一個半球體和一個菱形的基座組成,這三部分的功能分別是展覽廳、天文館和會議中心。建築物的外牆以銀灰色的金屬鋁板飾面,輔以深色的花崗岩。從遠處眺望,外形科學味甚濃,貫徹貝氏喜愛幾何圖案的建築風格。
投資3.37多億元(澳門元,下同)、經過3年多時間興建的澳門科學館,位於澳門孫逸仙大馬路近文化中心一幅填海地上,主體結構包括展覽中心、天文館及會議中心三部分組成。外形為傾斜圓錐體的展覽中心,樓高六層,內設大堂及四層的展覽廳,最頂層為觀景台。半球體設計的部分為科學館天文館,館內設有多功能設施,包括一個360度天幕影院,播放不同類型球幕影片及天文題材相關短片。菱形基座的會議中心,為地下一層以及樓高兩層的建築,設有四個會議室及一個多功能會議廳,配備即時傳譯等功能。科學館前地廣場設有綠化及行人專用區、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區以至大型旅遊車停泊區等周邊配套設施。沿岸建有海濱步行徑,可供遊人欣賞澳氹兩岸景色,教育與旅遊元素結合的科學館,料將成為澳門的又一新景點。
摺疊編輯本段獲得榮譽 貝聿銘 貝聿銘 據粗略統計,將近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貝聿銘第一次獲獎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設計的美國丹佛市邁爾哈商場獲得美國建築學會的榮譽獎。同年,他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築物的設計又獲該學會的功勳獎。六十年代以後,他獲得的獎項更多,尤以八十年代為最。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阿爾法羅池獎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遊學獎學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師學會獎章」(MIT AIA Medal)
1951年,惠爾賴特遊學獎學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75年,獲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終生院士
1978至8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首位建築師背景的院長
1979年,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長院士
1984年,成為法蘭西藝術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1993年,獲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譽院士
1997年,獲選為法國建築學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1961年,美國藝術文學院「阿諾·布魯納獎」(The Arnold Brunner Award)
1963年,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榮譽獎章」(The Medal of Honor)
1970年,美國波士頓國際學院「金門獎」(Golden Door Award)
1976年,美國「湯瑪斯·傑佛遜記念獎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表揚其「對建築領域的卓越貢獻」(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1978年,美國室內設計師協會「埃爾希·德·沃爾夫獎」(Elsie de Wolfe Award)
1979年,美國藝術文學院「建築學金獎」(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1979年,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AIA Gold Medal),並命名一九七九年是「貝聿銘年」
1981年,法國建築學院「建築學金獎」(La Grande Médaille d'Or) 美國紐約市「藝術文化類市長榮譽獎」(The Mayor's Award of Honor for Art and Culture)
1981年,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榮譽金獎」(Gold Medal of Honor)
1983年,普利茲克獎
1989年,日本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建築終身成就獎」
1990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獎」
1991年,美國柯爾貝爾基金會「卓越首獎」(First Award for Excellence)
1994年,以色列貝扎雷藝術與設計學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藝術與文學類耶路撒冷獎」(Jerusalem Prize for Arts and Letters)
1994年,中國建築學會「傑出成就金獎」(Gold Medal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rchitecture)
1994年,美國紐約州政府「藝術獎」(New York State Governor's Arts Award)
1996年,意大利「新世紀金玫瑰國際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Novecento La Rosa d'Oro)
1996年,美國紐約市政藝術協會「賈桂琳·甘乃迪·歐納西斯獎章」(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Medal)
1997年,美國布朗大學「獨立獎」(Independent Award)
1998年,美國麥克杜威部落「麥克杜威獎章」(Edward MacDowell Medal)
1999年,美國紐約市歷史地標保存中心「文化桂冠獎」(Cultural Laureate)
2001年,美國哲學會「湯瑪斯·傑佛遜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卓越成就獎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the Arts,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
2003年,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庫珀·休伊特國家設計博物館「國家設計獎之終身成就獎」(National Design Awar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2003年,美國國家房屋博物館「亨利·C·特納獎」(Henry C. Turner Prize),表揚其「對建造技術創新的貢獻」(for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06年,德國埃爾文·維克特基金會「東方與西方獎」(Orient und Okzident Preis)
2009年,英國RIBA皇家金質獎章
1984年,獲法國政府授予藝術及文學勳章司令勛位
1988年,獲法國密特朗總統授與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勛位
1993年,升格為軍官勛位
1988年,獲美國里根總統授與美國國家藝術勳章
1993年,獲美國喬治·布什總統授與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摺疊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貝聿銘 貝聿銘 人們稱貝聿銘為建築設計界的「奇才」、「現代派設計大師」,這絕非溢美之詞。懸掛在他辦公室牆上的幅幅獎狀就是最好的證明。美國全國建築學院繼1979年向貝聿銘頒發了金質獎章之後,1982年推選他獲得「最佳大型普利茲克建築學獎金」。總部設在紐約的「亞洲協會」向他頒獎,表彰他為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設計的形式多樣、宏偉壯麗的建築物,有助於增進美國與亞洲國家之間的了解。上海同濟大學授予他「名譽教授」的稱號。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築。貝聿銘屬於實踐型建築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他的工作對建築理論的影響基本局限於其作品本身。
在美國的許多大城市中,都有貝聿銘的「作品」。他設計的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被譽為美國建築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還有丹佛市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紐約市的議會中心,也使很多人為之傾倒。費城社交山大樓的設計,使貝聿銘獲得了「人民建築師」的稱號。
在貝聿銘設計的那麼多的建築物中,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大廳最令人嘆為觀止。美國前總統卡特稱讚說:「這座建築物不僅是首都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藝術象徵。」貝聿銘的作品不僅遍布美國,而且分布於全世界。我國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飯店,也是貝聿銘設計的,它集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之大成,設計別具一格。1984年5月間,美國在鳳凰城舉行建築學會年會,幾百名建築師和來賓 ,從500個候選建築物中選出13個建築物授予年度榮譽獎,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名列榜上。
貝聿銘還應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邀請,完成了法國巴黎拿破崙廣場的盧浮宮的擴建設計。使這個擁有埃菲爾鐵塔等世界建築奇蹟的國度也為之傾倒。這項工程完工後,盧浮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人們讚揚這位東方民族的設計師,說他的獨到設計「征服了巴黎」。
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也許有人會說,建築是科學,為何與藝術並列?但是世界建築界人士都知道,貝聿銘不僅是傑出的建築科學家,「用筆和尺」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殿;他更是極其理想化的建築藝術家,善於把古代傳統的建築藝術和現代最新技術熔於一爐,從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貝聿銘自己說:「建築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事實證明對於建築藝術的執着追求是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貝聿銘被稱為「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
幾十年來,貝聿銘在美國各地負責設計過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中心、摩天大廈,也在加拿大、法國、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灣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建築。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
摺疊編輯本段作品年表 1949年 - 港灣石油公司辦公樓,喬治蘭州阿特蘭大
1955年 - 丹佛美國國家辦公樓(英里高中心),佛羅里達州丹佛
1956年 - 富蘭克林國家銀行,紐約州長島明尼奧拉
羅斯福廣場購物中心,紐約州長島明尼奧拉
1960年 - 丹佛市希爾頓飯店,佛羅里達州丹佛
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台灣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
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79年 - 肯尼迪圖書館,波士頓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滙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2006年,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2006至08年 -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杜哈
2010年2月11日,倫敦將為一個人專門舉行頒獎典禮——93歲的貝聿銘獲英國皇家金質獎章。他偏愛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他設計的建築,一座都沒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