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豆汁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豆汁兒是一個中國特產。北京以及承德地區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着焦圈、麻花、辣鹹菜。《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中國,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地理風貌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無數令人稱羨的特產[1]。從北國的燕山山脈到南疆的珠江流域,從東方的東海之濱到西方的青藏高原,每一寸土地都散發着獨特魅力[2]

特產簡介

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豆汁是用製造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做成的北京的風味小吃。生豆汁兒是水發綠豆加水經研磨,並除去大部分澱粉(用於生產粉絲涼粉等)之後的液體經發酵生產的。豆汁一般味酸,略苦,有輕微的酸臭味。

豆汁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着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

有人說,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實喜歡喝豆汁的並不局限於民族,也不拘貧富。舊時,有穿戴體統者,如果坐在攤上吃灌腸或羊霜腸,就會被人恥笑,但在攤上喝豆汁則不足為恥。賣豆汁的照例是從粉房將生豆汁躉來,挑到廟上,就地熬熟。前邊設個長條案,上擺四個大玻璃罩子,一個放辣鹹菜;一個放蘿蔔乾;一個放芝麻醬燒餅、「馬蹄」(此系另一種形式的燒餅,狀如馬蹄,故名。有椒鹽馬蹄、兩層皮的水馬蹄之分);一個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鋪着雪白桌布,掛着藍布圍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圖案,標出「×記豆汁」字樣。夏天還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經營者通常為一、二人,不停地向遊人喊道:「請吧,您哪!熱燒餅、熱果子,裡邊有座兒哪!」

——老北京的豆汁——

一般人喝豆汁,不管它是熱還是涼,自然喝不出所以然,而且現今一些賣豆汁的鋪子把豆汁熬好以後就放那兒,涼了才再加熱,有的索性就不管了,這怎麼能喝到正宗的豆汁呢?涼着喝,入嘴便會有泔水味;如果趁熱喝,味道就不一樣,甜中帶酸,酸中有澀,滋味獨特;再就着鹹菜絲、焦圈、燒餅之類就更有味道了。

老北京人愛喝豆汁,或者直接買來生豆汁回家自己熬,一般冬天都這么喝;或者是到廟會和街頭的豆汁攤兒上去喝,一般夏天這么喝。現如今,走街串巷豆汁小販都沒有了,廟會上還偶爾見到。豆汁難覓,正宗豆汁更難覓。這可苦了那些愛喝豆汁的北京人了,他們只能到那麼有限的幾個小吃店去滿足這一口了。

要想喝這一口,在西城區護國寺街里的護國寺小吃店還能領略到比較正宗的豆汁。

——豆汁兒製作方法——

材料:綠豆1千克,辣鹹菜適量。豆汁實際上是製作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它用綠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後撈出,加水磨成細漿,倒入大缸內發酵,沉入缸底者為澱粉,上層飄浮者即為豆汁。發酵後的豆汁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酵的豆汁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

製作過程:

1、將綠豆雜質篩淨,淘洗乾淨,放入盆內用涼水(冬天用溫水,水量要比綠豆高出2倍)泡十幾小時。待豆皮用手一捻就掉時撈出,加水磨成稀糊(磨得越細越好),每千克綠豆約出稀糊2.65千克。然後,在稀糊內加入1.5千克的漿水(即前以次製作豆汁、澱粉時撇出的清水)並逐次加入不少於12千克的涼水過濾,約可濾出粉漿17千克、豆渣2千克,

2、把粉漿倒入大缸內,經過一夜沉澱。白色的澱粉就沉澱到缸底,上面是一次層灰褐色的黑粉,再上一層即是顏色灰綠、質地較濃的生豆汁,最上層是浮沫和漿水。撇去浮沫和漿水,把生豆汁舀出(可得生豆汁8千克左右,另有澱粉約500克和黑粉少量),再煮之前還需在沉澱一次,夏季沉澱六小時。冬季沉澱一夜。沉澱好後,撇去上面的漿水。

3、鍋內放入少許涼水,用旺火燒沸後倒入生豆汁,待豆汁逐漲並將一出鍋外時,立即改用微火保溫(此時不能用旺火,否則會逐成麻豆腐),隨吃隨盛,並佐以辣鹹菜同食。

豆汁特色:

不要看其貌不揚,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愛,原因在於它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並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着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