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露行
《薤露行》 |
作品名稱:《薤露行》 創作年代: 漢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曹操 |
《薤露行》是漢末文學家曹操用樂府舊題所作的五言古詩。全詩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側重寫外戚何進與寵宦張讓等相互謀殺極其後果;後四句為第二部分,側重寫董卓弒逆,宗廟化為廢墟。詩歌風格質樸無華,沉重悲壯,深刻表達了作者身為一個政治家和文學家的憂患意識和哀痛之情。
目錄
原文
“ | 薤露行[1]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
” |
— 《薤露行》,《魏武帝集》 |
譯文
漢家第二十二世皇帝漢靈帝,用人實在是不得當。
何進此人不過像一隻披衣戴帽的猴子,沒什麼智慧卻又想謀劃誅殺宦官這等大事
結果因為他的優柔寡斷,不敢下手,弄得皇帝被張讓等人挾持外出。
天象出現白虹貫日,最終何進被張讓等人殺了。
而後賊臣董卓入京得到國家的大權,殺了漢少帝之後還把洛陽也毀掉了。
他徹底傾覆了漢朝的政權,燒毀了劉家的祖廟。
接着裹挾着漢獻帝劉協和官民顛沛流離地向長安遷都,一路屍骨盈野,哭聲遍地。
看着那洛陽的城郭,我就像微子一樣感到無比的哀痛。
創作背景
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之後太子劉辯即位,靈帝之後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但因何太后的阻止而猶豫不決,只好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剷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然而事情泄露,張讓等人殺了何進後,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只是董卓率兵進京,再度劫還。然後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家大權,旋廢少帝為弘農王,不久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董卓為了容易進行統治,更是放火燒毀了洛陽,挾持獻帝與官民西遷長安。使得當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此詩歌正是詩人目睹這些慘狀後,哀痛感傷,揮筆所作。
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2]
參考資料
- ↑ 薤露行, 詩詞名句網,
- ↑ 「曹操」詩詞全集(26)首), _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