砵仔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砵仔糕是一種傳統粵式糕點。原創於台山,成為香港傳統小食之一。[1]
傳統的砵仔糕以黃糖、粘米粉等造成後,放在一個瓦製的小砵內蒸熟;但現在的製法已多數改用小瓷碗。吃的時候才把砵仔糕從小砵倒出來,以竹籤穿起來吃。有的砵仔糕加入紅豆;亦有砵仔糕以白砂糖製造,因而是白色的。剛蒸好的砵仔糕,口感暖、滑、香、綿。
砵仔糕在1980年代的時候,只有一、兩種的口味。現在有以砂糖、冰糖等製成,亦有綠茶砵仔糕、南瓜砵仔糕。在香港深水埗曾有一檔古法瓦砵頭砵仔糕,說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頭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備此糕點。現在砵仔糕在香港仍作為一種懷舊小食繼續有售,還有食店嘗試用紫心番薯等材料製作不同色彩的砵仔糕[2]。
在廣州西關也有售賣,一般以一碗或半碗為單位,每個晶瑩剔透,咬下去的口感很彈牙,不同口味的餡,如紅豆。
傳說
起源一說
傳統的缽仔糕為廣東小吃之一。首創於廣東省台山縣,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朝咸豐間(公元1851—1861年)成書的《台山縣志》載:「缽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船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後人採用缽仔來蒸糕之法一直傳下來,成就如今的廣東缽仔糕,以至風靡全國,甚則海內外。
起源二說
缽仔糕是從香港流行起來的一種小甜點,是台灣和廣東特色傳統小吃,是一種深受年輕人和小朋友喜愛的甜品,做出來的成品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細膩嫩滑,質爽軟件而潤滑、味甜洌而清香,吃起來有粘韌性(筋道)而不粘牙,且有多種風味可供選擇,如相思紅豆味、草莓味、水蜜桃味、葡萄乾味、香芋味、玉米味,蘋果、椰絲、菠蘿、等十幾種口味。 缽仔糕因巨星劉青雲和袁詠儀主演的《新不了情》而一炮走紅。現今在全國各大城市已經開始流行,吃的人越來越多,賣的人也越來越多。它晶瑩剔透、爽滑可口、彈齒、不沾牙、時尚、口味豐富、造合各種年齡的消費人群。
起源三說
缽仔糕來自古代的農村,當時的人以白米磨漿製成的缽仔糕、白糖糕等當甜品。原來以瓦缽盛著,後來才演變成以碗仔盛,大一倍的缽仔糕。
影片
參考文獻
- ↑ 香港傳統小吃DIY - 砵仔糕 Template:Wayback,2012年6月14日
- ↑ 家庭作業 傳承缽仔糕,蘋果日報,2014年06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