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洞河風景名勝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猛洞河風景名勝區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整個風景區都處在武陵山脈的環抱之中,向西可望莽蒼的雲貴高原,向南可眺巍峨的雪峰山脈,東與浩瀚的洞庭湖相望,西與鄂西神農架毗鄰。猛洞河全長100多公里,洞河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峭壁高聳,古木參天,溶洞奇多。僅永順縣城至龍頭峽一段,就有峽關50多個,曲折100多處,溶洞300多個,樹木500多種,鳥類190多種。猛洞河風景區是一個融山水、花木、蟲鳥於一體的天然公園。
猛洞河漂流景區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中國醫務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區)實行免費參觀遊覽政策,憑醫師證或護士證和身份證辦理免票即可。
目錄
歷史沿革
70年代初,國家在猛洞河[1]下游的酉水鳳灘興建了一座大型水電站,雄偉的大壩將酉水鎖住,使永順山城下游一帶變成了碧波蕩漾的高峽平湖,從而形成了以縣城「不二門」為中心,以猛洞河為軸線,北起靈溪鎮,南達棲鳳湖,總面積250平方公里的以水上旅遊為特色的風景旅遊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猛洞河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地跨永順、古丈兩縣,全長100多公里,下游與酉水會合注入沅江。因其源頭在龍山縣猛必村,附近有一洞,水從洞內流出,故名猛洞河。猛洞河旅遊區,包括猛洞河中下游、酉水河下一段和靈溪中下游一帶的廣大地區。
地質地貌
猛洞河旅遊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質學家考察,7億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由於千百萬年的造山和地質運動,這裡先由海洋而平原,再由平原而高山,加上數百萬年的風雨剝蝕和流水沖刷,便形成了岩溶深谷、峭壁懸崖、石林鐘乳、陰河暗瀑等為主體的千姿百態的壯美景觀。
主要景點
猛洞河旅遊區的觀景點分為猛洞河、王村(芙蓉鎮)、不二門、老司城等4個組成部分。猛洞河北起永順縣城,南至王村古鎮,全長約100公里的河道兩岸,峭壁高聳,古木參天,銀瀑飛瀉,令人目不暇接。王村為酉水河邊的千年古鎮,古樸典雅,獨具一格。不二門為永順城南門外一石林公園,附近有仙人洞、洗心泉、觀音廟等景點10餘個。老司城則是一座距今有850年歷史的土司都城,是了解土家歷史文化的重要處所。猛洞河旅遊,全都棄車乘船。
遊人從王村(芙蓉鎮)碼頭坐船,先溯酉水而上進入猛洞河,爾後從猛郎峰折回往靈溪至猴兒跳,一路200餘里,有天然石壁、明月峽、鴛鴦峽、將軍峽、天門峽、百鳥峽、金獅洞、風洞、陰陽洞、小龍洞、間歇泉、龍潭、洞溪飛瀑等景點數百處。猛洞河漂流,是一個特殊旅遊項目,從永順老司城或哈妮宮登舟,漂流而下,全程50多公里,小舟時而在平靜的河面上悠悠飄蕩,時而被洶湧的波濤托起,遊人既可觀賞兩岸峽谷風光,又可享受有驚無險的刺激,極富浪漫色彩。
棲鳳湖
位於猛洞火車站附近。長約15公里,寬1.5公里,總面積約23平方公里,湖水自西南向東北延伸。西緣為枝柳鐵路,南面緊靠古丈縣城,沿西水向東18公里則為着名的鳳灘水電站。棲鳳湖由70年代修建鳳灘水電站而形成,為鳳灘水庫主體。四周均有高山峽谷,連綿起伏,蓊鬱蔥翠。湖面碧水如鏡,清波漣漪。湖岸線曲折多變,形成許多三面臨水的小島。土家吊腳樓一些自然村舍傍山依水而建,與湖上點點魚帆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清秀典雅的自然山水畫。棲鳳湖的景致,隨一天四時或不同氣候而發生變化。清晨晨曦微啟時,湖面霧靄裊裊,小島村舍時隱時現,顯得神秘飄緲。正午,陽光照射湖面,青峰倒映水中,澄澄碧水,波光柔嫩,如同綠色的軟緞。傍晚,夕陽西下,霞光繽紛,棲鳳湖顯得異常雍容華貴。如果在月夜,遠山近水間,淡淡的白霧輕柔飄蕩,山下湖畔,燈火點點,使人有銀河九天的感覺。
王村
位於酉水北岸,距永順縣城約50公里。王村為一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據《永順縣誌》載,這裡秦漢時為一山城,俗稱酉陽,因其為土司王的都城,又是當時湘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得名。王村仍較好地保存着千年古鎮的風貌,鎮內,用青石板嵌成的街道,從西水碼頭一直延伸到城頂,全長約2公里。鎮外,有青磚砌成的古城牆,街道兩旁和西水兩岸的吊腳樓,鱗次櫛比,與古鎮南面的河流、西面的群山、北面的石林相映成趣,有如一幅古樸典雅的山水畫。王村古時得西水舟揖之便,上通川黔,下連鄂滬,有「楚蜀通津」之美譽。現因其地理位置優越,再加上這裡獨特的風光而成為湘西旅遊的集散地。南來北往的客人,都在這裡乘船,前往猛洞河觀光遊覽。
不二門
位於永順縣城南門外的猛洞河畔,其名取佛教「不二法門」之意。現闢為公園,面積約4平方公里。「不二門」有石門天鑿、玉璋屏環、澄潭映月、古洞仙蹤、溫泉煙暖、層閣聳翠、松徑留雲、淨地清心八大景觀和地藏庵、管山堂、水府閣、觀音廟等名勝古蹟。大門兩側石壁上,留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100多首。整個景區內古木參天,怪石嶙峋。景點間曲徑迂迴,迷趣深奧。在觀音廟下不遠處的河灘上,還有溫泉兩處,氤氳縈繞,水溫約40℃左右,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能治療多種疾病。不二門下游三公里處有利濟洞,洞口藤蘿如絲,沿內有3廳,各廳有別致的石門和各具形態的鐘乳石[2]。第三廳內的珍珠塔高近20米,從上到下布滿荷花瓣似的鱗片,為其主景。利濟洞下,還有風洞、渾水洞、青龍巖等。
王村瀑布
王村東側有一條小溪,湍急的溪水從北向南即將匯入酉水時,突從懸崖飛瀉而下,形成一條高約60米、寬約40米的瀑布,氣勢磅礴。王村瀑布分為兩級,飛流先從崖頂直瀉而下,撞擊在第二級的石層上,激起巨大水花,飛向天空,然後帶着漫天的水霧,再從天上飛下來,匯入碧綠的西水。王村瀑布還有一種日益「後移」現象。據地質學家解釋,因小溪從上游夾來了泥沙,隨着瀑布下瀉,日夜不停地侵蝕和磨損着瀑布下的陡坑,沖刷着陡坑下的溪床,以致被沖刷出一個個深坑。瀉下的水流,在深坑中濺起強大的水柱,又自下而上地掏陡坑的基礎,使之形成巨大的洞穴,這些洞穴不斷擴大,支持不住陡坑上的岩石,於是就崩踏了。這樣,陡坑後退一步,瀑布就移到新的位置上。如此變化不已,使瀑布不斷後移。
溪州銅柱
原位於永順縣太坪鄉酉水河畔的會溪坪,1971年修建風灘水電站時遷至王村鎮東側的花果山上,並建有保護亭,後移至王村鎮溪州民俗風光館內,為湘西千古名勝。銅柱是中國古代常作劃分疆界的標誌。溪州銅柱為五代晉天福五年(940)楚王馬希范與溪州刺史彭士愁一次戰後罷兵所立的劃分疆界的界柱。銅柱高4米,上半截呈八方形,下半截呈圓形,直徑39厘米,中間空心,重約2.5噸,柱上銘刻《復溪州銅柱記》,共41行,2300餘字。另外還有誓詞,銜名,皆楷書,字體秀麗。是研究湘西少數民族歷史的寶貴資料。196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壁畫廊
位於王村鎮西3公里處的西水北岸。高約200米,長約500米,懸壁平整如削,遠望可見懸壁上由岩層紋彩、灰華和乳石組成的黃、紫、褐、黑、灰、青、白等各色圖案。圖案多為山、水、花、草和飛禽、走獸,還有飛暴流泉和五彩雲霞。相傳是盤古開闢天地時留下的「萬物圖」和「群生圖」。石壁畫廊對岸有一陡岩峭壁,高約100米,石壁上鍾乳滿掛,如禽如獸,形態各異,令人目不暇接。石壁兩岸峭壁頂端,長滿灌木和古柏,一片蔥籠。
先居台
位於王村鎮西約5公里處酉水西岸的石壁上。石壁高約100米,中下部有一平岩台階,寬約數尺,其上平整可坐人。台階長約1000餘米,順岩層向石壁內伸延,與裡面石洞相連。石壁內石洞可居人,內有三床、石獸和古人堆砌的石牆與用過的石具。相傳先居台曾是土着先民居住的地方,為原始社會早期土家族祖先留下的遺址。據考古學家考證,湘西酉水一帶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有古人類居住,那時的土着先民,主要沿西水兩岸分布,以漁獵為生。由於石台和石洞伴於懸壁上,有利於防備猛獸襲擊,古人便選擇其作為居住之地。
龍頭峽
位於猛洞河與酉水交匯處。左邊是西水,右邊是為猛洞河口,中間一山峰聳立,山脊上下起伏,其勢如蚊龍下海,故名龍頭峽。龍頭峽兩岸絕壁高100餘米,陡峭如削。絕壁頂處為岩深剝蝕台地,其上灌木叢主,古松挺立,蔥籠蒼翠。絕壁這間,一泓碧水,深不可測。遊船至此,憑欄遠眺,藍色的天空,綠色的叢林,赫色的石壁和碧綠的江水,呈現於眼前。
八音洞
位於猛洞河南岸石壁上。洞門兩丈見方,五顏六色的鐘乳吊掛於門洞上。沿前有一巨大橫石,猶如出洞的烏龜。洞的上方,有一根長約10米的乳石,長滿青苔蕨草,青蔥蒼翠,乳石下端一線細流,形成珠磯一串。左邊石壁上,刻有「天下不二門」五個大字,剛勁瀟灑。八音洞內有三個圓形廳堂,能容納數百人。在第三個洞廳的檐上,吊着一個飾子大乳石,形若南瓜,分為數瓣,敲之,在不同部位,能發出「1、2、3、4、5、6、7、i」八個音階,若是音樂師,能敲出悅耳的樂曲。
間歇泉
位於猛洞河畔的牯牛岩附近離水面高0.7米的石壁上。泉水出口直徑10厘米,每隔20秒鐘泉水流一次,每次歷時62秒,循環往復,很有規律,為猛洞河一大奇觀。間歇泉為一種自然現象。據考察,猛洞河為石灰岩地質結構。石灰岩受地下水的不斷溶蝕,在岩層中形成一些溝洞。這些溝洞連在一起,深洞在岩石內部,溝的一端接通溶洞,一端通向石山外面,中間向上彎曲。當溶洞周圍或頂端流進的水逐漸積滿熔洞時,水流就會很快趕跑溝里的空氣而向流出來,形成嘩嘩的流泉,由於溝里的空氣被趕跑了,出現近似真空的狀態,大氣的壓力又把洞裡的水源源不斷地壓人溝里,直到溶洞里的水干為止,如此循環往復,形成前面所述的「間歇」現象。
老司城
位於永順縣東南12公里處的麻岔鄉。這裡群山環抱,溪水圍繞,林木參天,環境幽靜,為歷代土司王治所。老司城簡稱司城,又稱福石城,為南宋紹興五年(1135)永順第十世土司彭福石所建。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歸流」,土司治所遷至現永順縣城,司城始廢。先後有近600年的歷史,為永順一着名人文景觀。老司城依山為城,憑險而築,沒有正式的城垣建築,但有東、南、西、北各門之稱。從靈溪河兩岸到太平山麓,為原古街中心,分左街、右街、上街、下街、正街、河街、漁渡街等八街十巷。街道均用精緻卵石鋪成,並有不同圖案。司城內有土司避暑、禦寒的涼洞和熱洞,附近還有觀音閣、祖師殿、王皇閣、關帝廟等古建築和歷代土司的墓葬群。屬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龍洞
位於靈溪河出口附近。洞長數百米,高30米,寬20米。洞內,陰河波光粼粼,瀑布經流飛瀉。洞府四周,各種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綠的如翡翠,黃的如琥珀,白的如玉石,琳琅滿目,五彩繽紛。遊覽小龍洞可乘舟而行,沿途依序可觀賞群龍護洞、龍宮舞廳、龍潭、龍宮銅柱等30個景點。群龍護洞位於小龍洞洞門左側,至此可見左邊石壁之上密密麻麻垂掛的鐘乳,酷似一群張牙舞爪、徐徐欲動的小龍在守護着洞門。龍宮舞廳在入洞後第二個轉彎處,為一個高大寬敞的廳堂,四周鍾乳低垂,石柱聳立,顯得華麗堂皇,光耀奪目。龍潭、龍宮銅柱在小龍洞的中部,前者為一深壑的潭地,後者是三根高約4米的黃銅色石柱,均屬洞中景致奇觀。
自生橋
位於老司城附近,為一雄偉壯觀的天然石橋。高30米、長50米。石橋上面,勁松蒼翠挺拔,喬木常綠如茵,喬木和松樹恰似一排別致的柵欄。綠樹叢中,有一條綠苔鋪墊而成幽徑,直通南北兩岸。橋拱下端的石壁上嵌滿了千奇百怪的鐘乳石。橋下是碧綠的深潭。北橋拱下,有一個高大石府廳堂,廳堂裡面有一水廊巷道,並一直通向洞內的沙灘。這洞,即為仙人洞,十分寬敞,可容數百人,洞壁四周生長有玲瓏剔透的石筍、石鐘和石乳,洞外石壁上,刻有「小妹游此」四字,為古人所留。自生橋的成因,說法頗多。據地質學家考察,自生橋處靈溪,原為一段陰河,由於漫長的流水沖刷,陰河頂部石頭崩塌,使陰河暴露出地表,形成今日的靈溪。其中未崩塌的一段岩石,懸於靈溪之上,形成了一座天然石橋,故稱自生橋。
祖師殿
位於太平山南麓,距老司城約1.5公里,前依靈溪,後靠「羅漢曬肚」,左右濃蔭覆蓋,風景非常優美。租師殿為司城五大廟字之一。《永順縣誌》載:「祖師殿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明代嘉靖年間重建。正殿柱大數圍,上架木柱處無斧鑿痕跡,相傳為公輸子(魯班)顯靈所建。」大殿面闊5間,進深4間,重檐歇山頂,全為木料結構,以34很大柱支撐屋頂。柱基系雙疊圓石基,柱端承接處,為一斗二開和一斗三開拱承鼎,平單層檐。殿寬13米,長17.5米,高20米,殿宇斗拱雄渾古樸,梁架結構頗為特殊,具有濃厚的土家族建築特色。1960年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金山古王墓群
位於老司城小山坡上,共有歷代土司王及其家人墓葬109座。《永順縣誌》載:「土司彭世麒、彭明輔、彭宗舜、彭翼南、彭永年、彭元錦、彭廷機、彭廷椿、彭泓海等夫婦墓十三家冢在司城。」據傳,紫金山前原有一塊磚石牆壁,壁上刻有龍鳳花草,壁側建有一條丈多寬的石級道,直通墓地。墓地有石人石馬排列,四周築有圍牆,進出必經鐵門。改土歸流後,墓地歷遭破壞。據考古挖掘,土司王墓多系磚室墓,墓內壁間為雕有精美圖案的花紋磚,棺槨多為楠木,隨葬器物極豐富,其中有2000餘字的墓志銘碑,碑頭隸書「誥封明故太淑人彭母墓志銘,」明代嘉靖元年(1522)土司鼓世麒為母而立,它詳細記載了鼓氏家族及土司制度,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
視頻
猛洞河風景名勝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湖南景區介紹:猛洞河旅遊區,搜狐,2002-09-11
- ↑ 中藥知識必學:鐘乳石 ,搜狐,2020-12-03